影视剧会误导人的心理吗?

每个人格健康的人应该都有校验现实的能力。
当年龄小,没有形成价值观之前,可能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说,小时候我一直幻想着自己是遗落在人间的仙女,肯定有白马王子等着我。
现在年龄渐长,看多了身边人的感情故事,就不会这么想。想法也会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年龄不同,吸引我的影视剧也不同。
容易被影视剧带偏价值观的人,可能他本身的价值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容易动摇。

郑立寒:

像“白雪公主”这种很单一的形象,会不会产生误导?

心理咨询师张丽春:

也不会。

因为每一个人对故事的解读不一样。

你说的误导是我们喜欢的角色很柔弱,比如说,像白雪公主就等着王子来救。然后传递的是,我们女性应该等着男人来救赎,只有去依赖男人才完整,你担心传递这样的信息会祸害很多人,是吗?

郑立寒:

对,因为之前“婚姻可以托付终身”这种观念已经祸害很多人了。现在很多女性婚姻不幸福,不少人就觉得“婚姻是可以托付终身的”。

心理咨询师张丽春:

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不一样,比如说传统文化里“婚姻会白头偕老”,虽然我们在婚姻中不幸福,但是很多女性没有办法迈出离婚这一步,你指的是这个部分是吗?

郑立寒:

这种情况很多吧。

心理咨询师张丽春:

就是牺牲自己,宁愿让自己很苦,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只是被婚姻这一张证束缚了,你说是这个部分吗?

有些影视剧也不是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不管幸或不幸,比如说,有些人在婚姻里痛苦着,这是她的选择。

而且,每时每刻你做的选择,其实都是最划算的。

如果不划算,你是不会做这样的选择。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精算师。他会花最少的成本,得到最大的利益。

我们看一些影视作品里,或者是我们生活当中,有些人婚姻很不幸福,但是她还是不离婚。因为比较来说,她的离婚成本大大高于不离婚的成本,那她只好呆在婚姻里。

当她有力量了,或者说离婚的成本要低于在婚内的成本,那她肯定会选择离婚。

郑立寒:

对,这个观点我之前也听过,每个人都是精算师。我觉得是不是像优胜劣汰这种,已经刻在基因上?

心理咨询师张丽春:

刻在基因上,这个说法蛮好,我们每一个人在基因里,都会带着家族的印记,就像“传家宝”。

有些“传家宝”,的确很好,有利于我们人格的完整和完善,让我们更适应社会。但有些“传家宝”,它并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限制。

我们没有办法去超越,这个部分就需要我们进行工作,很多人接触心理学,其实就是因为想丢掉这个不想要的所谓的“传家宝”。

比如说,有一个影视剧叫《茉莉花开》,说的就是一个代际传承。女性婚姻不幸的这个部分,就像你刚才说的,它像家族的烙印一样,一代一代往下传

但是每一代它都会有改良,直到在某一代,它彻底的改良了,那这个部分就不会传给下一代。

郑立寒:

这个改良是不是纠正自己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这类,让自己更适应环境?

心理咨询师张丽春:

改良包括这一部分,也包括对某些部分的超越。

郑立寒:

我感觉,我们影视剧的题材好像跟国外的不太一样。

心理咨询师张丽春: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这样,比如说,我们拍的鬼片音乐很阴森,而且女鬼的形象,也是轻飘飘的,幽怨的。但是在西方国家是一个特别狠的怪兽出来。

让我们恐惧的东西不一样,我们文化的恐惧是一些让人抓不着的,没有办法控制的东西。

因为中国崇尚人和人之间紧密的关系,比较黏糊的关系,人是群居动物,需要关系,需要依赖和被依赖,东方文化会强调这个。

西方崇尚独立,我就是我,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是独立的自己。

现在越来越整合。比如说东方文化里,关系太粘乎了,那么它可能需要一个更独立的思想,更独立的个体来呈现。西方国家呢,它崇尚的是独立,缺少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人和人肯定需要链接,太黏合,太独立,就像是线段的两极。如果我们僵化在两极,只是偏左,或者偏右,人格就会出现僵化。只有找到中间的某个平衡点,哪怕有时偏左一点,或偏右一点,也是健康的状态。

郑立寒:

我刚刚听到您说的,我也特别认同,中国是偏向于集体主义,欧美好像是偏向于个体文化。之前看过一个心理学的课程,让东方人和西方人描述一幅图(一个鱼缸)。

东方人更注重鱼和环境的关系(集体),他会描述鱼和鱼,鱼和假山的位置关系,而西方人只会看到鱼(个体)。

我感觉中西文化之间都在渗透。我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崇尚个体主义,他们会很在乎自己的个人感受,尊重自己的个人需求。

但是,我感觉关于这方面的影视,还是蛮少的。

心理咨询师张丽春:

因为影视剧的题材还蛮多的,我们可以聚焦一部影视剧来说,你看过《陈情令》吗?

郑立寒:

没有。我听得比较多的,像《都挺好》,《欢乐颂》这些剧,我感觉有点偏离现实。

心理咨询师张丽春: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你觉得《都挺好》,《欢乐颂》这些剧不太贴现实?

因为每个人的圈子不一样,比如说,大山里的孩子没有吃过冰淇淋,你给他描述冰淇淋的味道,冰凉凉的、甜甜的,他还是没有感觉。只有当他吃过一口,他就知道什么叫冰淇淋的味道。

曾经有一部作品宣称是代表了中国孩子的成长历程,这遭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说只是代表了某一个圈子或者某一个阶层的孩子的成长历程,但其他的一些圈子或者阶层的孩子并没有涉及到。

比如说一个农民,他不知道咖啡馆是什么样子,咖啡是什么味道。可能他每天奋斗只为一日三餐,他就没有办法理解,每天都要喝咖啡是种什么心理。

每个人的圈子不同,他的认知可能不同。(ps.之前听过一句话,人与人最大的壁垒就是认知。而每个人的认知,都会受到个人经验的影响。)

比如说,有些人看仙侠剧,就很不理解,人怎么能有神力呢?

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我们每一个的心里都拥有神力。比如说,神仙打架排山倒海那种很壮阔的画面,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我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内心世界的斗争可能要比神仙打架的场面和力道激烈凶猛得多。

再比如说,古代皇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自相残杀,历史上有这样的真人真事,它会激起我们的共鸣。现实生活中,我们与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可能不在外显行为,但内心世界相互残杀的竞争,不亚于皇子为了争夺皇位厮杀的过程。

我想杀死你一万次,我要争夺爸爸妈妈全部的爱,这种内心里的排山倒海,那股力量(心理力量)可能大于影视剧作品里边角色的冲击力,所以你在看这个部分的时候,才特别有感觉。

所以在看一些影视剧的时候,要发挥我们的形象思维和丰富的联想,这里有很多意象和原型。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对这个世界认知和体验的原型,每部影视剧都有一个或多个原型。并不是画面表面上给我们呈现了什么就是什么,好的作品,总会有留白,供你去投射去思考去想象。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有无数冲突。

我们内心世界就是以影视的这种画面感或者人物情感来呈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每一部优秀的影视剧都值得细细地品味。

当你把自己带入这样的情景时,可能会激发你内心深处某个部分的共鸣,或者是唤起你的某种情感、某个情结,你的情感随着剧里主人翁一起走一段历程,也许,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做了一些整合,借此得到些许疗愈。

     心理咨询师介绍    

张丽春

精神分析动力取向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团体治疗师,从教20年,长期接受个人分析体验及督导。致力于将心理学运用到生活中,提升幸福能力。
擅长
情绪调节,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等人际关系问题,自我成长等个案及团体咨询。
受训背景

1. 人社部CETTIC:亲子咨询师、情绪辅导师、心理绘画分析师、催眠保健师等中国应用心理学研究院系列培训

2.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团体治疗、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沙盘游戏、 可敏索码熵家棋技术、笔记心理分析、危机干预,赵然高效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严虎绘画心理咨询、李仑存在主义自我与团体心理治疗、海蒂游戏治疗、申荷永解梦、EFT情绪取向治疗、方刚性心理咨询、薛伟精分动力取向临床病理心理学解析、李孟潮人格障碍移情焦点疗法、布莱克曼心防御机制、李松蔚亲密关系、卢林自体心理学、家庭治疗系统课程等
3.  曾奇峰精神分析课程,精神分析传播师
4.  苏晓波隐喻与精神分析
5.  Zvika舞动治疗
6.  施琪嘉精神分析、创伤治疗、中德释梦、电影解析
7.  李小龙自体心理学

8. 长期接受李鸣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及督导(目前500小时+)

  电影团体

电影,犹如镜像阶段中的母亲之脸或变形之三门哈哈镜,借助于它,我们可以进入一种混淆了自我与他人、真实与虚假的过渡状态,在此状态中充分唤起各种心理认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自恋认同。

详询加助理爱玲(备注:电影)

点“在看” 活出真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