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坛 | 家乡的芯子 作者/李彩平 主播/桃子
一个有声的文学平台
点喇叭、边收听、边阅读
从记事起,过年时村里最热闹的便是两件事,一是大年初一到初三戏园子连唱几天大戏,二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立芯子。后来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乡剧团解散,戏便不唱了,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火越闹越大,芯子也立得越来越美,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顶峰。
这些铁棒就是芯杆,芯子就是根据这些芯杆上面的造型确定要出的戏文,选择几个四五岁或六七岁的小孩儿,把他们的脚和身子绑在芯杆的铁耳和支杆上,再给他们画上妆,戴上头饰,穿上戏装,拿上马鞭、戒尺或花篮等道具,有时还会根据剧情需要做出一条抬起的假腿或扬起的胳膊,甚至还有母抱子,或孩子站在母亲手上的造型。接下来再根据人物形象和剧情,在铁耳上套上尖尖的鞋子、靴子或球、碗、镯子等其他各种道具,然后把中间的芯杆用彩纸或彩绸缠裹起来,装扮成树枝、花枝或其他各种形状。中间粗粗的芯杆是主干,它牢牢插进下面的铁台子上,支撑着上面的孩子们。一台芯子上,二到六七人不等,这些孩子的脚被外面的戏装罩住,只露出假鞋子,所以个个像凌空的仙子,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看得人心惊胆战。最后是把搭好的芯子装上车,最早是用骡马车,后来用拖拉机。人们根据上面的剧情,用画有亭台楼阁或山川草木的幕布围住下面的芯台,乐队的人坐在幕布内的车厢上敲锣打鼓。
每搭一台芯子,人们都要投入很多心血。首先是准备服装道具。其次是选小孩,得有人愿意自己的小孩被绑上去,小孩儿还必须胆大,当时听说有的小孩儿被绑上后吓得大哭,只好又换人。而且根据戏文要恰当地安排好每个小孩的角色。再者,绑时松紧一定要拿捏准,太紧,小孩难受,也影响血液流通,容易出事;太松,又很不安全,所以绑芯子是个技巧性很强的活儿,非很细心的人是不能做的,必须找有经验的人才放心。还有,化妆,配服饰道具等都得费一番神思。最后是选择走得平稳,性情温和的骡马或开车很稳重的拖拉机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程的安全。所以立芯子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认认真真。一过完初十,人们就热火朝天地筹备了。
芯子搭好后,便是出芯子,就是一车跟着一车沿村上的大路游行。我们村是有14个生产大队的大村子,以村中心街道为界,分成了东头和西头。每年立芯子时,两头就自然分成了两个阵营,暗暗较劲,你出一个《三娘教子》,我来一个《穆桂英挂帅》,你搭一出《滴血认亲》,我就秀一出《周仁回府》,总之,《拾玉镯》《麒麟送子》《辕门斩子》《铡美案》《人面桃花》等等,当时所唱的许多戏文都被搬到了空中,村子的大路成了一个流动的舞台,每个舞台上都是高空中摇摇欲坠的戏中人物,他们不但姿态优美,扮相逼真,还一脸稚嫩,真是让人惊心动魄又赏心悦目。芯车来时,前面会有两三个骑着高头大马的人鸣锣开道。后面的芯车缓缓行进,每一辆车旁都有几个大人拿着“Y”字形钢叉撑着孩子的腋下或腰部,以防不测。旁边还会辅助有跑旱船的,扮小丑的,戴着大头娃娃,穿着怪异,做出各种动作逗人笑的等等各种表演。车内锣鼓喧天或用录音机播放着和这台芯子搭配的秦腔曲谱。一时间,村子里热闹非凡。这时,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来观赏,大路两边被围得水泄不通。在行进中,胆大的孩子俯视着周围黑压压的人群,一脸自豪,摆着手臂或做出各种鬼脸和造型,常常引得人们一阵惊呼;胆小的孩子一脸惊惧,随着车子无可奈何地晃悠着,有的满脸是泪,让人心疼;有的小小孩儿竟把芯杆当成了摇篮,直挺挺站着睡着了。人们欣赏着这一台台美轮美奂的芯子,回味着上面的故事,也指指戳戳笑谈着这些被高高架空的孩子,评议着哪一台更惊险,哪一台造型更别致。而那些辅助的表演也不时惹得人们哈哈大笑。有些小孩会一直跟上游行车,似乎就看不够。每天的游行大概要好几个钟头才会结束。整整三天的下午,我们都是在这种激动的欣赏中度过的。芯子让我们村的元宵节格外喜庆。
最热闹的也就那么几年,上世纪90年代末,愿意费心费力地去搭芯子的人越来越少,以前不管用谁家的骡马或拖拉机,大家都乐于奉献。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搭芯子时同心协力,只为了快活自己,愉悦别人。据说后来有的人出力出物就要报酬,而且也很少有人愿意自己的小孩去受那个罪了,立芯子越来越难,2000年后,我再也没在家乡看到过芯子。
如今,有立芯子经验的人越来越少,好多年轻人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在城里买了房,搬了家,一味发展经济,根本没心思也没精力去传承这一技艺。过年时能听到的,也就是一些年龄大的人敲出的锣鼓声;大路上能看到的便是小汽车的流动,再也没有了当年立芯子时的热闹。置身在城市的流光溢彩中,我常想:家乡的芯子还在吗?那些老祖宗留下的家伙什儿还被保存着吗?它们还会被打扮起来,为家乡人送去欢乐吗?
李彩平,大荔人,现为西安市一名高级教师。热爱教育,喜欢写作与绘画。作品曾发表于《渭南日报》《渭南教育》《教师报》《国学》等报刊及一些公众号上。《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桃子:黑龙江大庆人,喜欢朗诵,热爱生活,希望用自己的声音让您体会不一样的文字语言魅力。《渭南文坛》特约主播。
闵盼龙,中共党员,从事媒体行业10年。2012年至2015年就职《渭南日报》,2016年至今就职《渭南青年网》,担任内容总监、首席摄影。曾被共青团渭南市委、渭南市文明办、渭南市青年联合会评为渭南好青年。临渭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黄河文化传承志愿者,渭南市摄影家协会理事,渭南市雷锋车队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
点击下方公众号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