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话之“言多伤气”

多日,有河北石家庄的粉丝给我留言咨询,她是一个不到30岁的小学老师,因为她平时上课时间比较多,讲话时间长,经常浑身无力,提不起精神,特别是到了下午上课的时候就更累了,头也晕乎不灵光,课也讲不好,曾讲错了好几次,她所在学校领导都对她有意见了,她虽然特别着急,但是就是很没劲,还经常感冒,就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有没有我什么对症的药物可以服用。我告诉她,她这是“言多伤气”所致,属于很典型的心气虚证,保险起见我就问她还有没有别的症状,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有痔疮,身体状况差的时候就会脱肛。我让她坚持服用一段时间“补中益气丸”,以滋补中气!脾胃是后天之本,而肺主一身之气,脾肺之气一上去,整个人的气都会充足,所以心气虚得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于此同时,我还建议她日常可用黄芪乌梅泡水当茶频服。

 我们临床经常遇到,很多人因每天说话过多(比如教师,推销员,播音员等),会渐渐损耗元气,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表现为自身免疫力下降,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甚至出现一些器质性病变。日常生活中,教师、播音员、歌唱家、导游、记者、保险员等经常用嗓的人群更容易感受到“日出千言,不病自伤”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经常感觉到疲乏,提不起精神,稍有活动则气短汗出,睡觉休息后疲乏仍不能有效缓解;容易感冒,对气候较常人敏感,天气稍微变冷、变凉,鼻涕、喷嚏等接踵而来,或者容易被他人传染感冒;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变差,出现胃胀、腹胀、食欲不佳、腹泻、消瘦等症状;易受过敏原的侵犯,患上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哮喘等疾病。如果身体里的气不充沛、气虚、说话时声音低微无力。我平时经常接诊学校老师,她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在学校上一天课之后,回家就懒得再张口说话了。这就是因为说话需要耗气,身体气力全无,自然就不想张口了。而且说话太多的人,耗气伤阴,严重的时候,睡眠也会受到影响。原因在于说话多,气血都往上冲,一直处于发散的状态,不能很好的下沉,不能回收内敛,所以在睡眠的时候,总会让人梦多、睡不安稳,睡不踏实。


 有种说法叫做“男人话多容易得疝气尿频,女人话多容易白带过多流汗过多”。这里面道理相当深了,我们临床上去检验,发现确实如此。言多会消耗中气,气往下陷,就会出现尿频疝气;言多消耗了中气,气收不住,白带就偏多,汗也偏多。中医认为精气神津液,这些都是同源,所以止汗不能只看到津液这个层面,还要看到神这个层面,有没有思虑过度,还要看到气这个层面,有没有说话过多,还要看到精这个层面,有没有熬夜房劳过度,找到病因后,直接对因治疗,效果就相当好。我国古代很早便有“寡言”养生的观点。药王孙思邈认为“多言则气乏”,要求人们莫多言,宜少语,少语可使气得以充养,反之则令气耗散。对于那些本来就体虚的老人妇人来说,容易“虚上加虚”,不利于养气。同时,老年人散步时也尽量少说或不说话,更不要和身边的伙伴大声聊天,“行语令人失气”,如果散步时需要说话,建议先停下脚步,站定后再说,或者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沟通,散步结束后再尽情享受聊天的乐趣。另外,吃饭时也要“省言”;睡前也不宜多说,躺下后还聊天会使人精神兴奋,思维活跃,难以入睡。因而古语也有“食不言,寝不语”之说。中医还主张,“大小便时宜闭口勿言”。这是因为排便需要使劲,若再张口讲话,会使正气耗损增多。然而,少言养生并不是说不让说话,该说的话应该说,该发泄的也当发泄。比如朋友同事之间的闲聊,本来就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有益于身心健康。再者,身体脏器也需要张弛有度,老是不说话也是不行的,只是需要把握一个“度”。

 总之,对于日常生活中需要多说话的人群而言,保护元气显得尤为重要。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说话用嗓要适度,语气尽量平和,言辞不宜过于激烈,否则极易伤气;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面食、粥类等,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以及煎、烤、油炸的食物难以消化吸收,应该尽量少吃一些;加强体育锻炼也很有必要,在锻炼时一定要注意适度、持续和循序渐进,避免间隔太长或强度太大;此外,还可以在有经验的中医指导下,根据自身体质服用一些补气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以及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六君子丸等,当然,症状严重者也可以找有经验的中医辨证调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