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征文 ‖洗澡的那些事(党春艳)
“A
洗澡的那些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100年的执政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乡村也有了大改变。而我今天想说的变化是关于洗澡的那些事。
我出生于80年代,生活在一个济源不起眼且闭塞的小村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机械工人,母亲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道农民。自行车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粮食作物有麦子、玉米和水稻,北边的山坡、南边的田地以及西边的飞机跑道,是我到过的最远的地方。
在我的记忆中,洗澡这件事就像靠两条腿走路去飞机跑道给打麦子的父母亲送饭一样,身心疲惫,颇费周折。
小时候的夏天,每天中午母亲会把一个放满水的干净大盆放在院子里太阳最晒的地方,等到太阳下山的时候,盆里的水温热适宜,这盆水就是我们一家人的冲凉水。这最原始的冲凉水是我记忆里觉得最亲切而温暖的水。我猜想或许母亲这种下意识的做法,取悦了太阳,所以好心情的太阳对水施了些魔法,于是这水便有了直达心底的暖意。
偶尔,我们跟着母亲去田里,劳作到太阳毒辣要回去的时候,母亲眼瞅四下无人,就会催促着赶我们跳进田边的小河里洗澡。那时候,河里的水还很清,可是我总是害怕里面有螃蟹等物,所以从不敢下去。
夏天也还好说,到了冬天,天冷不便,洗澡的时间会拉很长,而且需要不断找洗澡的地方。我跟着母亲去过村子里的小造纸厂洗过澡,整个过程有刺鼻难闻的味道环绕。我跟着外婆到舅舅工作的环球公司洗浴中心洗过澡,那里人声鼎沸,我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有新奇,但更多的是局促。我还被爸爸带到蟒河机械厂的公共大池洗过澡,那里水雾蒙蒙,我时常会因看不见母亲而害怕。那时候,我总感觉洗澡就像打游击战,来回奔波不说,每次还因为人生地不熟,洗得慌张又局促。
但快要过年的时候,洗澡会隆重些,父母亲会花上半天时间,带我们到镇上的温泉中心洗花钱的澡。环境肯定是好的,但最欢喜的还是洗完澡出来能在旁边的小店吃饭,尽管只是一碗面。
1995年,“八五”计划完成,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部署,让乡村百姓充满了期盼。
这一年,村里有很多家户在家里安上了浴缸,母亲的老戏友、我的干娘就是这些家户中的其中一个,于是冬天母亲便“理直气壮”带我去干娘家洗澡。大概是因为有熟悉的元素,没有了不私密环境的局促和恐惧,我在暖烘烘的白瓷缸热水池里,仿佛一条快乐的鱼,欢腾着,享受着,直到寒意袭来,才恋恋离开。而洗完澡出来,热情的干娘总会准备了烧红的炭火以及一些吃食,直到我们娘俩吃饱喝足,才让我们离开。
上了高中后,学校也有洗澡的地方。但是淋浴管不多,每次都必须早早去抢位置。尽管我已经很赶时间了,但多数还是抢不到,而且开放时间有限,所以洗澡总是不觉尽兴。再后来,姐姐出嫁了,就在本村,婆家有浴缸,于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冬天,每到星期我就会到姐姐家洗澡。姐姐热情的婆母总会问我冷不冷,要不要把炉子搬到浴缸边,而我总会拒绝。比起不洗澡的难受劲,我觉得冷是可以忍受的。
2003年,济源大型冶炼企业——豫光,把锌冶炼的项目建设搬到了我们村子的后山上。从此,这座村庄沸腾起来。外来人员的增多,让很多人看到了商机,早餐店、超市、住宿宾馆等,如雨后春笋般一家一家冒了出来。这时候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独立的洗浴间,淋浴和浴缸配备齐全。我家也不例外,终于安上了淋浴和浴缸,洗澡更加方便了,父母亲说还是在自家泡热水澡舒服,我举双手认同他们的观点。
如今,我们的村庄有宽畅的路,有明亮的灯,家家户户拥有小汽车。土地流转,让更多的中青年奔向全国各地打工求学。毕业后,我留在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进入豫光上班。在公司,高大干净的洗浴中心里,冬天有暖气,夏天有风扇,洗澡环境更加舒适,也更加方便。
现在,洗澡于我不再是负担,而是放松身心的享受。我知道,这种心中之喜悦、生活之幸福来源于祖国的繁荣昌盛,更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为民。所以,我真心想说,生于华夏,何其有幸,见证百年,共产万岁。
作者简介:党春艳,河南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