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作家 |原创| 江平:大散关访古
◎江平
1
相对于“东北华北咽喉要塞“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明长城西端“第一重关”嘉峪关;广西西南通往越南的“镇南关”(友谊关);令八路军一战成名的平型关。大散关,就和生活在周秦文化发源地,淳朴简单、敦厚实诚的周秦后人一样,低调地时常让人忽略,说起来难免有遗珠之憾,甚或不平之感。其实,无论文化渊源,修建年代,还是历史贡献,大散关才堪称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关。”
大散关始为西周散国之关隘,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为“秦之四塞”(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四关之首,比长城修建还要早800年,因其与长城具有同样抵御少数民族骑兵的防御功能,有言:长城修建的思路来源于大散关。
大散关关口深谷陡峭,山势峻险,两侧有崖壁对峙,号称“一线天”,被称之为“蜀襟陇匙”、“川陕噤喉。”自古有“北不得散关,无以图汉中、巴、蜀;南不得散关,无以图关中”之说。刘邦从褒斜明修栈道,经散关暗度陈仓,赢得楚汉争霸,建立大汉王朝。曹操西征张鲁经过于此,诗云:“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诸葛亮久攻散关不克,无奈走褒斜古道,兵发五丈塬,遗恨落星湾,引发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言秦蜀古道,难由散关始。吴玠吴璘兄弟率兵死守大散关,多次大败金兵,金兀术中箭而退、铩羽而归。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更让大散关声名远扬。
2
进入景区,一方院落,空旷寂清,四周墙壁都有刻画及诗词歌赋。拾阶而上,二层楼阁上有“天下雄阁”四个大字,下刻有“道德真源。”进入室内,中间供奉道家师祖老子骑牛像,上有横联“紫气东来,”上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刘馆长引领我们一一观看,并生动详实地讲解其中奥妙。
据刘馆长介绍:此处才是《道德经》的创作之地、传世之所。相传老子骑牛进入大散关,被散关令尹喜盘问,老子做为国家图书馆馆长,知识渊博,功底扎实,自然有理论自信,概述其道德精髓,洋洋洒洒五千言,尹喜佩服地五体投地,由老子讲说,尹喜记录成册,得以流传千古。听说老子要化胡西域,敬慕其人格魅力,拜服其思想精髓,于是挂印辞官,一路追随理想,化入虚无而去。
这些解说,真假难辨,没有更深考证,不敢轻易相信。但说老子在函谷关援刀刻木,著述《道德经》,无疑是受司马迁的影响。司马迁《史记》一直被作为正史,可正史也有纰漏,限于自身和时代因素,许多资料的可靠性已不可考,史料的正确与否难于评论和考证。在老子是谁?是老聃,即李耳?是太史赡?是老奈子?是一个人有不同的主名?还是几个人的集合?《老子》即《道德经》是不是老子的著作?抑或是保留了老子主要思想的战国时人编订的著作?自司马迁撰《史记》老子本传起,就无定说,至今仍然。
对于一些美好的事情,我一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明知无法证实,内心也期许着这样的精神寄托,人生,总有一些感悟需要借助外物触发,只要出自真情而无伤他人,有时候,情感本身远比事实根据更重要,更真切。
“西出散关,化胡西域,不知所终。”既然司马迁的《史记》对老子都无定说,常被质疑,《道德经》成书于散关未免不是一种大胆推测。“老子渐行渐远,融入秦岭青山,不知他此去将何所终?”当代作家杨书案所著《老子》结尾描述:“他会没入流沙,他会耽在秦川,终老渭黄?他会穿过汉中,乘流而下,返回楚地故里?”其实,不管他躯壳归宿什么地方,他的精神已经留在山河大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或许真应了他“道可道,非常道,”说出来的道不是道,到底走的哪条道,随机随缘,各自揣测,也是他思想精髓的神奇奥妙所在。
3
陆游不只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士,更是一位坚毅勇敢的战士,也是有文字记载、唯一山野刺杀老虎的文人。在《三山北门作歌》里“中岁远游逾剑阁,青衫误入征西幕,南菹水边秋射虎,大散关前夜吹角,”“增兵塞渭水,飞雪暗岐山,怅望钓潢公,英雄如可还,挺剑刺乳虎,血溅貂囊衣,至今传军中,尚愧壮士颜。”英雄气概,一览无余。在感叹光影易逝,恢复有待而作的“渭水秦关元不远,著鞭无日涕空横,”万般苦衷,难以言表。为万事俱备,朝廷却临阵换将,扼腕叹息“良时恐作他年限,大散关头又一秋。”
可以说,陆游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但由于复杂的政治原因,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在他离开南郑之时,这一段诗作很多都有意销毁了,可是有一点非常明确,他的诗风变了。此时,他从早年江西诗派中学来的炼字造句,用典故、讲对仗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诗歌的思想价值,心态更加积极,生活更加丰富,诗中有酒、有歌、有舞蹈,有歌女的清喉、有朋友的欢笑,间或也有眼泪、有伤感,但基本是积极进取的,是金戈铁马的雄壮,是豪气干云的抒发,是爱国诗人的灵感,是激情人生的颂歌,是如屈原、辛弃疾那样爱国臣子仰望苍天的悲伧呐喊。
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被后人流传。陆游在20岁左右,和舅舅的女儿,母亲的侄女唐婉结婚了,按说这是皆大欢喜,亲上加亲的好事,偏偏陆游母亲对这位媳妇极为不满,最终拗不过母亲棒打鸳鸯还是离婚了。不久陆游和王氏结婚,唐婉也改嫁给了赵士程。
几年后,陆游到临安应考,获省考第一,次年殿考却意外落榜。在游览沈园时,又偶遇赵士程、唐婉夫妇,顿时悲痛万分,无语神伤。这时,一个小使送过来酒菜,说是那边带家眷的相公吩咐送过来的。陆游远远望去,隐隐约约间,那熟悉的倩影,勾起万千思绪。想起那些丰神饱满的日子,回味她的细心与温存,百感交集。酒冷了,菜凉了,他把酒和泪一起咽下,对着一堵粉墙,题下《钗头凤》。据说唐婉看到后,也曾和了一首,是唐婉亲笔,还是后人附会,已无从考证。唐婉在这首词中,有对人情冷暖的感慨,有对心酸记忆的掩饰,有深受相思之苦,病魔缠身,生命不久的暗示,也有“人成各,今非昨”的无奈,更有怕被别人看穿而强颜欢笑的刻意隐瞒。没过多久,唐婉就含泪离世,大概率是思虑悲戚、忧郁过度而致。
4
到一地,观一景,无论参观还是旅游,不但要观其形,更要解其魂,了解其内在之美。正如一个人,从外表看,俊美丑恶一目了然,但俊美的外表下不敢保证没有丑恶嘴脸,这就不是外表所能展现,我们说一个人心灵美,是超越外在形象的意蕴和雅致,善良与从容。景观也大致如此,当下很多旅游景观都是后期复制,只是年代长短,修复水平高低之区别,唯一可以带来收获的就是内在的东西,是睹物思情的感悟和反思,是蕴含的历史文化,真正历史发生地是否在此,建筑物是否是此倒成了其次。正如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赤壁是不是真正的周郎赤壁,不影响苏轼的感慨,不影响作品的质量,不影响后人对历史的反思,更不影响我们对苏轼的崇拜。
大散关这个冷兵器时代著名关隘,过眼历史烟云,看尽世间百态,时代更替,外族侵袭,不知有多少将士浴血奋战,马革裹尸,他们是民族英雄,国家栋梁,但在封建王朝,大多是为了皇朝家私,如忠君报国的岳飞,最终以“莫须有”之名被处死,虽说卖国贼秦桧罪不可恕,真正的根源在皇上。“靖康之耻”是民族之辱,是国家之辱,但对高宗赵构来说,不只是父兄,不只是国耻,更是两个争夺皇位的潜在对手的威胁。忠臣遭弃,民族英雄岳飞死在投降主义的皇上手里,这是岳飞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历史的悲哀。
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是一个久经苦难而坚忍不拔的民族,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既是一部民族奋斗史、也是一部屈辱史。内乱外乱,分分合合,朝廷更迭,世代相传,但抵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保佑百姓安康是不懈追求。爱国主义思想情怀尤其值得尊重和敬仰,他们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国家的栋梁。正如一个不涉政治,侧词艳曲的作者,不可能有思兴衰、探治乱、问成败、念社稷、佑苍生的胸怀一样。陆游至死不渝,临死前仍《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五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才是“欲将血泪寄山河”的爱国主义诗人们被后人膜拜的真正意义。
在当前复杂的内外环境下,《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知其雄,守其雌;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鹰立若睡,虎行似病;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等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老子经典、至理名言,无论在修身还是治国,都会让我们冷静思考,给我们的启迪和收获。
2020年9月20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