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人群真实的含义
发布时间:2021-06-22
前天有一个学员跟我说,在与朋友倾诉自己身材焦虑和暴食问题的时候,得到了「你太玻璃心」的评价。她在「感到受伤」和「强烈自责」的情绪下,又进行了一次暴食。
「玻璃心、脆弱、矫情、想太多」这是很多人被贴上的标签。而且在这个「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社会里,大家似乎对这一类人有一种偏见性的恶意与歧视。今天,ala酱就想用事实告诉你,拥有玻璃心的你,其实是个拥有「异于常人」的敏感知觉的宝藏女孩(男孩)。
01
我不是玻璃心,我是高敏感人群
(Highly sensitive person,HSP)
在开始之前,先问问自己:「我是不是这样子的」:
如果你的答案里面,有一半以上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就属于高敏感体质。高敏感体质,并不是病态或缺陷,它只是一种人格特征。就像有人爱独处,有人爱热闹,这本身无所谓对错,只是一种特质。
心理学家Elaine Aron和她的同事是最早发现这种「人格特征」及其共性的研究团队。他们发现,在美国,大约有20%的人属于高敏感人群。这些人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情绪有强烈的反应,他们也能够对他人的情绪产生深刻的共情。无论是积极还是负面的情绪都能给他们带来持续而深入的刺激。
对于不了解这种特征的人来说,HSP等同于玻璃心、想太多与矫情。
但是研究证明,高敏感的我们,其实是:对细节感知能力强;对情绪觉知力高,有更强烈的情绪反应;有更强的模仿学习能力;共情能力异于常人;对他人与环境有较高的关注;对人事物的思考更加深刻;时时刻刻感受着所有的感受。
02
为什么我如此敏感?
心理学有一项研究发现,人的共情能力有一部分是受基因影响的,而这种影响,有时候可以高达57%。也就是说,我们可能天生的就比别人有着更强的感知觉和敏感度。但是剩下的大部分因素,则是在持续否定和批判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
我有一个学员,从小就经常被妈妈打,无论她做什么事情,她妈妈都会从鸡蛋里面挑骨头,在她身上发泄;而爸爸因为忙于工作,很少在家,即便在家的时候也会对这种虐待视而不见。他甚至对女儿说,这是你的问题,你应该更听话,表现的更好。
而你的父母可能经常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在你身上发泄,或者给你的评价总是批判与否定的,“你怎么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我对你太失望了”;又或者你在学校里是不受欢迎的存在,大家都不喜欢跟你玩。老师觉得你“做什么都不对”。
在这种持续否定、批判和发泄性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出现两种偏差的心理。
第一种就是会逐渐将父母/老师/朋友对自己的否定进行内化,觉得那是对自己客观的评价,认为自己要对他人的情绪负责:他不开心,肯定是因为我做的不好;
而另外一种就是会长期处在一种恐惧和焦虑状态,害怕父母情绪的爆发,于是时时刻刻都必须强迫自己敏感地觉察他人的情绪,这样才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保护自己,防止再次受到伤害:妈妈是不是又不开心了,我是不是要更乖,才不会被打。
而这两种条件反射一旦固化下来,就会让我们变得过分在意他人的情绪和感受。所以,「玻璃心、想太多」并不是你的错,只是你的基因让你有着高度敏感的觉知力;只是你的原生家庭与成长环境没有给你足够的安全感与支持。
03
作为高敏人群,
我该怎么找到我的平和?
很多学员在认识到自己真正的特征时,第一反应是:对!我就是这样。就是这种特性让我总是按照别人的期待而活,总是担心别人的看法,总是追求细节,追求完美主义,总是很情绪化...
而第二反应往往都是:那我该怎么办才能不那么敏感。
首先要说的是,这种高敏感特征不是一个标签,想撕掉就能撕掉。它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不需要否定它,我们要做的,是要学会接纳它,适应它和满足它。
接受并认同自己的身份。就像刚才说的,「玻璃心」不是我们的缺陷,这是我们的特质与能力。
一方面你要学会对自己说,是的,我是拥有更为敏感的情绪感知力。但是这种特质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负面的影响,我无须对自己全盘否定。
高敏的特质还可以成为我的力量,比如更强的共情能力,更深刻的思考能力,更细致的学习能力。所以,再有人说你「玻璃心」,你无须难过,因为这也有让你变得更优秀的可能。
另一方面,你要学会对自己说,「锻炼」出这种特质不是我的错。去重构你的成长经历,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那些持续的否定环境不是你的错,你无须为别人的不成熟负责,你也无须强迫自己承受这些后果。
学会问「这真的与我有关吗?」。情绪易感的我们,很容易受他人的情绪影响,并将这种情绪内化,变成了我们额外的负担。
因此,我们要学会区分他人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并在这之间画个明显的分割线。在这个分割线之下,告诉自己,我没有必要为所有人的情绪负责。「她皱了眉,看起来很生气。」但是这真的与我有关吗?我需要为了取悦她而放弃自己的情绪吗?
主动寻找能让自己平和的环境。对于高敏感的我们来说,我们时常处在一个紧张敏感的状态,而要找寻平和的心境,就要学会自己去创造。
这一点其实就是要做到深切地自我关怀:比起他人的情绪需求,首先满足自己的情绪需求。如果你的父母或者你的朋友总是会让你情绪波动,那么你是否可以尝试构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空间?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让自己放松。
给自己专属的「独处时间」。不管是读书练字画画唱歌,还是冥想运动旅游爬山,主动去寻找能让你内心安宁的活动,并保持这种热爱。在接受了过度的情绪刺激时,让自己知道,除了让自己深陷其中,你还有很多能够治愈你的选择。
写在最后
对于情绪高敏的我们来说,过多的负面情绪确实会成为负担。但是换个角度想,难道不正是这种敏感度,让我们能够比别人觉察到更持久更深刻的快乐吗?如半杯水,未满的,或半空。都在于我们怎么调节心态。更在于,学会了这些方法后,你愿不愿意尝试去练习。
肯练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