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办不好,多半是这三个方面没做好【三国争霸32】

收录于话题

#三国争霸

42个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初平三年 公元192年
允始与士孙瑞议,特下诏赦卓部曲,既而疑曰:“部曲从其主耳。今若名之恶逆而赦之,恐适使深自疑,非所以安之也。”乃止。
又议悉罢其军,或说允曰:“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东,今若一旦解兵开关,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就领其众,因使留陕以安抚之。”
允曰:“不然。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也。
今若距险屯陕,虽安凉州,而疑关东之心,不可也。”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卓故将校遂转相恐动,皆拥兵自守。
【译文】起初王允和士孙瑞商议,特赦董卓麾下将士,不久又反悔,说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本无罪可言。如今要把他们作为恶逆之人予以赦免,恐反见疑,这不是让他们安心的办法。”因此没有颁发赦书。
后又商讨全部解散董卓生前统领的军队,有人劝告王允说:“凉州人向来害怕袁氏,畏惧关东大军,如今若解散军队打开函谷关,恐怕董卓旧部会人人自危。可以任命皇甫嵩为将军,统帅董卓的旧部,并留驻陕县就地安抚。”
王允说:“不行。关东起兵的将领和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现在如果再将大军驻扎在陕县,扼守险要,虽安抚了凉州人,却会使关东将领起疑心,这是行不通的。”
当时,坊间盛传将要杀死所有凉州人,董卓旧部惶恐不安,全都勒兵自保。
【解析】王允想要解散凉州军团,并开放函谷关以后,凉州军团不久就造反了。
接下来的剧情,就是李傕率军十多万包围长安,再接着就是李傕[què]入长安控制献帝,吕布出逃,王允族灭了。
《后汉书》:傕乃收(王)允及翼、宏,并杀之。允时年五十六。
长子侍中盖、次子景、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见诛害,
唯兄子晨、凌(即之一的淮南三叛王凌)得脱归乡里。
王允在这时,还幻想关东诸侯能够支持汉室(率军、运粮入函谷关),简直是做梦:
《资治通鉴》:诏以京兆金尚为兖州刺史,将之部,(曹)操逆击之,尚奔袁术。
这个时候,连曹操都开始驱赶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了,更别说其他人,早已经为了自己那点利益打得不可开交。
退一步说,就算关东诸侯真的愿意支持汉室,在时间上,王允也等不及了。
因为远水难解近渴,凉州军团是绝对无法和关东军和谐共处的,他们必须在关东军入长安之前,先下手为强,搞掉王允,自己上台。
这个事咱们今天不铺开细说了,就单说王允对于凉州集团的处理,看得我也是干着急,事情不是这么办的。
就算真要寄希望于关东联军支持运兵运粮支持长安,那也不是这样处理凉州集团的。
王允处理凉州集团的主要失误:
一、不讲利益
允始与士孙瑞议,特下诏赦卓部曲,既而疑曰:“部曲从其主耳。今若名之恶逆而赦之,恐适使深自疑,非所以安之也。”乃止。
王允对于董卓旧部的处理,不太对,不管最终的目的是不是遣散凉州集团,都不宜将凉州集团定义为董卓的帮凶。
同时,仅仅不将凉州集团定义成恶逆是不够的,还要定为诛杀董卓的功臣,董卓的死,凉州集团是有功劳的。
退一步说,就算没功劳也要找点功劳:
布即出怀中诏版以令吏士曰:“诏讨卓耳,馀皆不问。”吏士皆正立不动,大称万岁。
吕布诛杀董卓的时候,就在凉州兵的眼皮子底下,当时凉州兵团可是没有阻拦的,而是站在那里吃瓜看戏(吏士皆正立不动,大称万岁)。
这就是功劳啊,不反对就是功劳,应该将凉州集团定义为诛杀董卓的功臣,借机大肆封赏。
董卓死的时候,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在郿坞堆积成山,这个关键时候不拿来封赏,留着又有何用?
坞中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锦绮奇玩积如丘山。
王允面临的问题,是缺粮,供应不起凉州集团这几十万张大嘴,所以要裁军,裁军才是生死存亡的关键。
金银布帛又不能吃,这个时候留着这么多物资有什么用?与其放在仓库里生锈,就不如犒赏三军。
金银布帛只要度过眼下的艰难期,在绝大多数时期都是硬通货,只要将财物大规模的撒出去,就能让将士归心。
虽然这时候谁也不能将金银当饭吃,但最起码王允的态度表达出去了,如果再让凉州将士都以诛董功臣的身份,得到朝廷普惠性的官爵赏赐,就更好了。
对于王允来说,这个时候裁军才是生死存亡的问题,至于金银财宝、官职爵位,那都是后续可以调整的。
只有在这个关键时候,将自己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统统赏赐出去,才能让凉州将士看到王允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诚意。
凉州集团为什么放弃董卓而默许王允上台,并不是因为王允多么好,而是因为凉州集团已经对董卓失望了。
董卓已经把情况搞得一团糟了,让凉州集团饿肚子了,他们只是希望改变。
王允现在要做的,就是广泛施恩,让人心服口服,确定王允就是那个最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就是那个最有诚意解决问题的人。
因此,王允在这方面是做得不够的,如果王允能够以功臣的名义犒赏三军,让所有人相信王允是最有能力和诚意解决目下矛盾的人,无可替代。
后续只要王允不作死,谁又能翻起大浪?
傕等然之,乃相与结盟,率军数千,晨夜西行。傕随道收兵,比至长安,已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围长安城
李傕发兵攻打长安,一开始不过三千人,从陕县一路收集部队到达长安,兵力竟滚雪球到了十余万!
凉州集团也不是铁板一块,如果王允能够让凉州集团的大部分将士相信王允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和能力。
李傕何德何能,有何恩惠威望?凉州兵又怎么会选择相信李傕而不相信王允,李傕又怎么能翻得起大浪?
只要凉州兵团大体上对王允有信心,虽然有少数李傕这样的人,形势在那压着,又怎么敢跳出来搅动风云?又有谁会响应他?
二、不讲感情
又议悉罢其军,或说允曰:“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东...”
允曰:“不然。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也。
在当时的情况下,既然王允这么重视凉州罢军的问题,既然王允这么怕在凉州集团头上安排一个恶逆的帽子,就说明王允的权力不够。
既然王允这样怕,那么解铃还需系铃人,王允想要和平解决凉州问题,就还需要凉州集团配合,又怎么能但方面在朝堂上冷冰冰的商量呢?
如果没有凉州大多数具有威望的将领的支持,几个文臣光在朝廷商量有个卵用,谁来执行?
王允要将凉州军团罢斥,事关重大,这么大的事情,提出反对意见的就只是朝堂上的那个或曰,连个名都没有,又怎么能代表凉州系的态度。
王允这么个商议法,等于是完全不在乎凉州系的想法,连个发声途经都不给人家,这么事关重大的问题,完全把凉州系当成执行者。
这在王允大权在握的时候自然没问题,可现在情况不是这样,现在是王允连往凉州系头上带个恶逆的帽子都不敢,哪里来的勇气完全忽略凉州系的意见?
当下的王允,既然这么怕凉州系,就应该放低姿态,主动派要员前往陕县凉州系驻地先行洽谈,争取凉州系主要将领的支持。
如有必要,王允甚至应该以犒军的名义,亲身前往洽谈,既然要主动解决问题,那就应该主动付出诚意。
如果凉州系裁军的问题没有处理好,王允一样是死路一条,与其这样,不如冒点险,亲身前往劳军洽谈,以表示诚意。
伸头缩头都是一刀,将生死置之度外,才能获得凉州系主要将领的信任,有了他们的支持,罢兵的问题才能在友好协商的情况下进行的下去。
只有双方充分的沟通,保持高度信任,凉州罢兵的问题,才有可能在规则之内得以妥善解决。
三、不讲道理
又议悉罢其军
再说道理,王允不讲道理啊,上来就要凉州系全部回家种田,这在王允大权在握说一不二的时候当然没问题。
可问题是现在王允都控制不住凉州系了,连给凉州系安个罪名然后特赦都要思前想后。
这样前怕狼后怕虎的,还想一口吃个胖,一次性将凉州系全部罢免,这可能吗?
这完全不可能,就算双方的政治互信再默契,也无法这样无条件的相信王允,谁也不会傻到这个程度,我看王允是想把别人当傻子。
当前的形势,几十万凉州军驻扎在各地,朝政无法长期供应几十万凉州军的吃穿用度,朝廷需要罢兵,需要节省开支,可又怕凉州系不同意而反噬。
这尼玛就是不讲道理啊!
粮草供应不足,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大家都想解决。精兵简政大家都能理解,可既然要罢兵,那你王允怎么能光揪着凉州系撸呢?
粮草短缺是大家的问题,又不光是凉州系吃饭,其他派系是不是也要罢兵?光揪着凉州系撸,怎么能以德服人?这事换谁也不服啊。
我凉州系罢兵,你三辅长安系是不是也要跟上?兵营罢兵,文官是不是也要精兵简政?
再说了,罢兵怎么能悉罢呢?凉州系一旦全部罢兵,全部发归乡里种田,力量零星分散在各地,一个乡长就能解决凉州系。
王允不仅光揪着凉州兵团撸,还想一口气撸到底,这是想解决问题的态度吗?不是啊,这是想借客观事实打击凉州系,说白了就是想挤兑人。
你王允要是挤兑软柿子,人家也不敢吭声,可偏要去挤兑连自己都害怕的势力,这不是作死么?
总结:就罢兵这个问题来讲,王允比较妥善的处理手法,应该是分为三步走。
第一,针对诛杀董卓的事情,来一次大规模的、公平的、阳光普照式封赏,财散人聚,最大程度的的让各界心服口服,相信自己是最有诚意和可能克服困难的人,这样才能稳住大势。
第二,针对凉州系罢兵的问题,王允既然这么怕凉州军团,但形势又不得不将罢兵议案提上日程,王允还是应该先行和凉州系将领通气,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在充分的信任和互相理解的情况下友好协商。
第三,针对罢兵的问题,不应该仅仅针对凉州系,而是要将凉州系视为当中的一部分,在充分沟通基本满意的情况下,施行全面的精兵简政策略,只有这样,凉州系才不会感觉到被针对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搭建新的平衡政治生态。
当前的形势下,谁都想稳定,没有人想主动搞事情,可王允作为当时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偏要不顾形势,不顾方式方法,为了自己那点私利,胡搞乱搞,岂能不把事情办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