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养着一渣艺术家
艺术烟缸 (02)假如艺术是一支香烟,几十年烟龄的老烟民我烟缸里的烟灰烟屁就是艺术体会和心得,这个系列因之得名。其所表,自然是有关艺术的丝缕微末。对行文中的某些夸张、比喻和戏谑性言辞,可怀艺术之心待之。若艺术朋友恐感扎心切肺的,就不劳您阅读了——这两天网上热传中国毛笔字协会选头头儿的事儿,切,今儿先不聊它。那天看到一篇谬论(好像是早的了),题为《时代坐标系下的画院》,真是为谬论哇。这么浪标题,用虚的时间定义空的方位群+机构名称,解释起来就是“某个时间一堆地方的画院”,可怜了这《□□文化报》编辑的拿捏和定力。 该文所说的画院,当然是指各省市的官方机构,因为他提到了财政投入。我原不晓得作者刘某为谁,百度搜到其为某省画院院长,作品水准虽在程度平平以下,却有几个副主席、常务理事头衔。浏览着他糟踏的宣纸我想,这SB行啊,够能造 的! 该文的核心意图是想说明画院存在的必要性和其所作“贡献”。但显然是站在主观自私的立场上自说胡话,还强词夺理,他挺画院之存在,如同小偷说自己属于正当行业。 客观的探讨一个庞大的画院体系存在的必要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讨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尽管他扣着“时代坐标系”的大傻帽儿,依然逃不脱公平的评价方法。 简单地推算就能得出吓人的数据:北京画院有二百多人,全国就算有一百个省市就有一百个画院(当然不止),假如平均50人,则是5000人。再加上房产、办公设备、画材等。“占用财政资金,供养着庞大的画家群体”,这是刘文所说。 ——什么是“财政资金”,就是国家资金,也就是俺们的纳税银子。 每年投入数亿资金给画院,几十年来画院给社会、给百姓什么回报了么?如果有,是什么?如果没有,就是白投入、干赔钱。那么,刘文凭什么红口白牙振振有词地说“推动画院更大的发展,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刘文说:“画院体制自古就是中国的人文传统”。 ——“自古”?新中国肯定不算“古”;“蒋家王朝”肯定也不算。大清朝往前才算“古”,而“古”正是被称为“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拿“画院体制古而有之”来说事儿,有劲吗?难不成想说你是“宫廷御用画师么”(焚尸坑儒还古而有之呢)? 刘文说:“画院培养和保护了一大批画家”。——难道画院是发薪水的培训机构么?刘文说:“画院系统十分注重继承传统”。——艺术是以创新为特征的。就算“继承传统”,刘的“书画”连当今的门槛还没够着。刘文说:“画院有着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可以为社会做更多贡献”。——“宽松的创作环境”我承认,为社会做的“贡献”刘文没有证据。刘文说:“画院承担了国家和政府的一些重大项目,这样的项目一般个人难以完成”。——重大项目是存在的,画院则是垄断项目的单位之一;所以一般个人难以企及,为什么不公开且公正的招标呢?关于画院画家,诚然,画院是有一些优秀的画家,但是与整个画院系统的“人口”比较,那太是凤毛麟角了吧,离了画院的官饷,怕是吃不上饭的居多。 然而,如同各大美术学院教师的头衔在市场上好使一样,画院的标签,也同样有着利于卖画的功能。虽然美院教师与画院画师都是庸才居多,不同的是,虽然可能不一定是艺术家,但教师起码还“教手艺”,而画院画师大概并不都有响当当的“工作绩效”。 画院和美协不同,美协的“班子”若拉出名单要比画院大多了,但真正在美协开工资的人则很少。而画院名下各个领银子,挂名的多为名家,不足五分之一。我也认识几个画院的画家,但画院跟我沾上边儿的,就只有半个世纪前“那谁去安源”那张画儿的印刷品,据说是卷成桶儿能听见“那谁万岁”,作者是画院的。综上,作为老百姓,作为纳税人,作为被动为画院系统投资哪怕亿万万分之一的在下,我和全国人民平均每人养着“一小渣”艺术家,他对我全无用处,我不认为画院有当然存在的理由。故而,刘文之连皮带肉皆大谬也!(本文首发艺术国际/转载:新浪-收藏频道 等)
关于作者:中国美术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油画学会、作家协会、收藏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近年写作以京味小品和艺术随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