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小青龙汤变法

发表者:赵东奇 952人已读

小青龙汤证的病机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又见于《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通常认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为小青龙汤证之病机。如陈修园在《长沙方歌括》中指出:“此伤寒太阳之表不解而动其里水也。麻、桂从太阳以祛表邪,细辛入少阴而行里水,干姜散胸前之满,半夏降上逆之气,合五味之酸、芍药之苦,取酸苦涌泄而下行,即欲下行而仍用甘草以缓之者,令药性不暴,则药力周到,能入邪气水饮互结之处而攻之。凡无形之邪气从肌表出,有形之水饮从水道出,而邪气水饮一并廓清矣。”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可解读为既有“伤寒表不解”又有“心下有水气”;也可解读为“伤寒表不解”的原因是“心下有水气”。后一种解读强调了本证中的重点在于“心下有水气”。从临床角度来看,这两种解读都是可行的。

水气,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中指出:“水气,谓饮也。”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直接称为“心下有水饮”。张志聪在《伤寒论集注》中指出:“《经》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水气即寒水之气而无形者也。”当代医家冉雪峰在《冉氏方剂学》中用“从化”理论作解:“大青龙乃治太阳从标气,郁而化热。本方是从太阳本气,郁而化水,仲景条文,水气二字须着眼。盖气郁化水,而尤未甚,故曰水气。”从临床角度来看,水气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寒饮”。

心下,通常我们理解为胸膈下之胃脘部。“心下有水气”,显然“心下”是水气所停部位。那么,本证之水气是停于胃脘部?张志聪在《伤寒论集注》中说:“水气逆于心下,故干呕。”从干呕这一症状反推,张志聪认为心下应该是胃脘部。《伤寒指掌》中邵评:“发热无汗是表不解,干呕而渴是水气为患,饮寒相搏,逆于肺胃之间也。”此注认为水饮停于肺胃之间。

《医宗金鉴》认为:“太阳受邪,若无水气,病自在经;若有水气,病必犯府。病府,则膀胱之气化不行,三焦之水气失道。小青龙汤外发太阳之表实,内散三焦之寒饮。”此注中水气停留部位是三焦。日人馆野健认为,古人对心下有水气的思想是从鼻涕、喘咳、咳痰(稀薄水样、黏液性的)、心窝部振水音建立起来的综合性病理观。这种解释足具新意,但已属个人的超常发挥了。

当然,很多注家采取了回避策略,不明言心下究竟为何处,只是用一“里”字概括。于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就被解读为我们通常所说的“表寒里饮”。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心下”在何处,但从其以“形寒饮冷则伤肺”来解读小青龙汤证可知,水气所停部位当然是肺。

从临床角度来看,如以八纲解读六经,水气所停部位在里,小青龙汤证的病机为表寒里饮;如以脏腑经络解读六经,水气所停部位在肺,小青龙汤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感,寒饮停肺。(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明白了小青龙汤证的病机,再来看临床中的变化——

高建忠运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嗽的经验

作者:周一民、孟伟

温肺散寒治新咳

患者某,女,7岁,2007年9月16日就诊。主诉咳嗽、发热4天。静脉滴注抗生素3天,体温仍波动于37℃-38℃之间。咳嗽剧烈,痰少色白不易咯出,面色黄白,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大便偏少,腹无不适,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肺寒邪恋,治宜温肺散寒,宣降肺气,予小青龙汤方。

处方:生麻黄1g,桂枝1g,细辛1g,干姜1g,生白芍3g,五味子3g,姜半夏3g,生甘草1g。2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二诊:其母告知药后当晚即热退咳止,唯精神与饮食欠佳。处方以六君子汤加减,健脾和胃化痰收功。

按:本病病起风寒外侵,静滴抗生素,加之体质因素,邪未化热,寒邪入里困肺,致咳嗽频作。此时治疗,解表咳不止,温里表不解,急宜温肺散寒,恢复肺之宣降,小青龙汤当为对证之方。这类咳嗽,三拗汤、止嗽散都非对证之方,因二方温肺之力不足。

温通散寒治久咳

患者某,男,58岁,2006年8月24日就诊。患者每届立秋之后咳嗽频作,立春之后渐愈,如此30余年,百治不效,并且有逐年加重趋势。诊见咳嗽频作,痰多色白质稀,食冷咳甚,伴见胸闷,畏寒,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舌苔白润,脉沉弦。证属陈寒久郁,肺失宣降。治当通阳散寒,方用小青龙汤。

处方:生麻黄3g,桂枝3g,细辛3g,干姜3g,赤芍9g,五味子9g,姜半夏9g,炙甘草3g。5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喜形于色,自觉胸内热气敷布,胸廓顿清而咳嗽立缓。乃以原方加熟地黄、制附子等补肾之品调理而安。

按:对于久咳,历代医家多从“寒饮为本”立论,以小青龙汤为治寒饮之方。而高建忠认为小青龙汤治寒饮的功效主要在于通阳散寒,内有陈寒为用方之征,有无饮邪并非必需。这类咳嗽用止咳套方一般无效。

温通清化治热咳

患者某,女,37岁,2007年11月6日就诊。感冒后起病,咳嗽半月余,晚上为甚,痰多色黄白,鼻流黄涕,咽干,咽痒,声嘶,口干喜饮,纳食欠佳,大便偏干,舌质红,舌苔黄白,脉沉滑。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证属痰热内郁,肺失宣降。治宜温通清化。予小青龙汤方加减。

处方:生麻黄1g,桂枝1g,细辛1g,干姜1g,生白芍6g,五味子6g,姜半夏9g,僵蚕12g,蝉蜕9g,射干15g,牛蒡子12g,浙贝母12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二诊:咳嗽明显减轻,痰涕俱减。上方去牛蒡子,加全瓜蒌15g,继服3剂,痊愈。

按:本例患者痰浊涕黄,舌红脉滑,前医皆辨为热咳而予清化痰热不效。高建忠认为本病属热咳不假,但此热属寒郁化热,郁热非单一清化所能解决,在清化中必须配以温通。小青龙汤方中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四药相伍,温通有神效,不可因热而随意弃用。(摘编自《世界中医药》2008年11月第3卷第6期)

(0)

相关推荐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八)

    伤寒论第41条辨原文: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表症未解,水饮停聚,出现咳嗽.气喘.发热.畏寒.口不渴的,可用小青龙汤主治.若 ...

  • 【高建忠】小青龙汤怎么用?

    小青龙汤,历代医家对这张方剂太推崇了,推崇到我都觉得有点过分了. 我临床上寒咳多用.如果是单纯表寒,用三拗汤.麻黄汤,如果表里皆寒,就经常会用到小青龙汤.剂量,我多用小剂量.我体会小剂量是可以起到应有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上一节谈了理中丸的第一功效,就是止吐泻的,那么这一节我们来谈理中丸方中何为君药?我们先来看看原方: 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 ...

  • 高建忠:搞懂这仨方,“气、湿、痰、郁”统统拿下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小白郎中推荐搜索 温胆汤 小柴胡汤 三仁汤 I导读:小柴胡汤治疗气滞兼热(可有兼虚),三仁汤治疗气滞兼湿,温胆汤治疗气滞兼痰,三方合治,统治三焦.   ...

  • 中风后遗症当首重治郁---高建忠

    一.中风后遗症患者多郁 治疗中风后遗症,很多书中多用补阳还五汤,但临床应用时经常会碰到疗效不好的情况.笔者在临床用逍遥散方作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第一方,疗效会显著提高.道理很简单,就是中风后遗症患者多郁 ...

  • 高建忠:东垣尊古法立新方治腰痛

    李东垣<兰室秘藏·腰痛门>中载有如下一案: 川芎肉桂汤 丁未冬曹通甫自河南来,有役人小翟,露宿寒湿之地,腰痛不能转侧,两胁搐急作痛,已经月余不愈矣.<腰痛论>中说:皆为足太阳. ...

  • 高建忠—血府逐瘀汤漫谈

    拾伍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血府逐淤汤漫谈 (一)明白气血和辨病位用方不读书,不足以临证.每一位临床大家都应该是饱学之士.不临证,也不容易读懂书(中医书). 中医书中很多内容必须经临证体悟才能真正明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十一)临证谈理中丸

    同一个药,在治疗外感病的用法和内伤病的用法是不一样的.这是李东垣在临床上分辨外感内伤的原因之一. 理中丸: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共四味 这四味药哪一味药是君药呢?最早对经方做方解的是南宋时期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九)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上一节讲到了<伤寒九十论>里的医案,先用理中丸,后用五积散,我们来分析一下五积散到底起什么作用. 五积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引起的寒.湿.气.血.痰五积之证.张璐说:此虽类集十余方 ...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八)临证谈理中丸

    我们前面讲了一个是"水泻",一个是"理中丸是不是太阴病的主方?"现在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理中丸的功效如何? 第一张方剂都有它的功效,我们都想知道它的功效,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