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小青龙汤变法
发表者:赵东奇 952人已读
小青龙汤证的病机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又见于《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通常认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为小青龙汤证之病机。如陈修园在《长沙方歌括》中指出:“此伤寒太阳之表不解而动其里水也。麻、桂从太阳以祛表邪,细辛入少阴而行里水,干姜散胸前之满,半夏降上逆之气,合五味之酸、芍药之苦,取酸苦涌泄而下行,即欲下行而仍用甘草以缓之者,令药性不暴,则药力周到,能入邪气水饮互结之处而攻之。凡无形之邪气从肌表出,有形之水饮从水道出,而邪气水饮一并廓清矣。”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可解读为既有“伤寒表不解”又有“心下有水气”;也可解读为“伤寒表不解”的原因是“心下有水气”。后一种解读强调了本证中的重点在于“心下有水气”。从临床角度来看,这两种解读都是可行的。
水气,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中指出:“水气,谓饮也。”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直接称为“心下有水饮”。张志聪在《伤寒论集注》中指出:“《经》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水气即寒水之气而无形者也。”当代医家冉雪峰在《冉氏方剂学》中用“从化”理论作解:“大青龙乃治太阳从标气,郁而化热。本方是从太阳本气,郁而化水,仲景条文,水气二字须着眼。盖气郁化水,而尤未甚,故曰水气。”从临床角度来看,水气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寒饮”。
心下,通常我们理解为胸膈下之胃脘部。“心下有水气”,显然“心下”是水气所停部位。那么,本证之水气是停于胃脘部?张志聪在《伤寒论集注》中说:“水气逆于心下,故干呕。”从干呕这一症状反推,张志聪认为心下应该是胃脘部。《伤寒指掌》中邵评:“发热无汗是表不解,干呕而渴是水气为患,饮寒相搏,逆于肺胃之间也。”此注认为水饮停于肺胃之间。
《医宗金鉴》认为:“太阳受邪,若无水气,病自在经;若有水气,病必犯府。病府,则膀胱之气化不行,三焦之水气失道。小青龙汤外发太阳之表实,内散三焦之寒饮。”此注中水气停留部位是三焦。日人馆野健认为,古人对心下有水气的思想是从鼻涕、喘咳、咳痰(稀薄水样、黏液性的)、心窝部振水音建立起来的综合性病理观。这种解释足具新意,但已属个人的超常发挥了。
当然,很多注家采取了回避策略,不明言心下究竟为何处,只是用一“里”字概括。于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就被解读为我们通常所说的“表寒里饮”。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心下”在何处,但从其以“形寒饮冷则伤肺”来解读小青龙汤证可知,水气所停部位当然是肺。
从临床角度来看,如以八纲解读六经,水气所停部位在里,小青龙汤证的病机为表寒里饮;如以脏腑经络解读六经,水气所停部位在肺,小青龙汤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感,寒饮停肺。(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明白了小青龙汤证的病机,再来看临床中的变化——
高建忠运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嗽的经验
作者:周一民、孟伟
温肺散寒治新咳
患者某,女,7岁,2007年9月16日就诊。主诉咳嗽、发热4天。静脉滴注抗生素3天,体温仍波动于37℃-38℃之间。咳嗽剧烈,痰少色白不易咯出,面色黄白,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大便偏少,腹无不适,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肺寒邪恋,治宜温肺散寒,宣降肺气,予小青龙汤方。
处方:生麻黄1g,桂枝1g,细辛1g,干姜1g,生白芍3g,五味子3g,姜半夏3g,生甘草1g。2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二诊:其母告知药后当晚即热退咳止,唯精神与饮食欠佳。处方以六君子汤加减,健脾和胃化痰收功。
按:本病病起风寒外侵,静滴抗生素,加之体质因素,邪未化热,寒邪入里困肺,致咳嗽频作。此时治疗,解表咳不止,温里表不解,急宜温肺散寒,恢复肺之宣降,小青龙汤当为对证之方。这类咳嗽,三拗汤、止嗽散都非对证之方,因二方温肺之力不足。
温通散寒治久咳
患者某,男,58岁,2006年8月24日就诊。患者每届立秋之后咳嗽频作,立春之后渐愈,如此30余年,百治不效,并且有逐年加重趋势。诊见咳嗽频作,痰多色白质稀,食冷咳甚,伴见胸闷,畏寒,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舌苔白润,脉沉弦。证属陈寒久郁,肺失宣降。治当通阳散寒,方用小青龙汤。
处方:生麻黄3g,桂枝3g,细辛3g,干姜3g,赤芍9g,五味子9g,姜半夏9g,炙甘草3g。5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喜形于色,自觉胸内热气敷布,胸廓顿清而咳嗽立缓。乃以原方加熟地黄、制附子等补肾之品调理而安。
按:对于久咳,历代医家多从“寒饮为本”立论,以小青龙汤为治寒饮之方。而高建忠认为小青龙汤治寒饮的功效主要在于通阳散寒,内有陈寒为用方之征,有无饮邪并非必需。这类咳嗽用止咳套方一般无效。
温通清化治热咳
患者某,女,37岁,2007年11月6日就诊。感冒后起病,咳嗽半月余,晚上为甚,痰多色黄白,鼻流黄涕,咽干,咽痒,声嘶,口干喜饮,纳食欠佳,大便偏干,舌质红,舌苔黄白,脉沉滑。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证属痰热内郁,肺失宣降。治宜温通清化。予小青龙汤方加减。
处方:生麻黄1g,桂枝1g,细辛1g,干姜1g,生白芍6g,五味子6g,姜半夏9g,僵蚕12g,蝉蜕9g,射干15g,牛蒡子12g,浙贝母12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二诊:咳嗽明显减轻,痰涕俱减。上方去牛蒡子,加全瓜蒌15g,继服3剂,痊愈。
按:本例患者痰浊涕黄,舌红脉滑,前医皆辨为热咳而予清化痰热不效。高建忠认为本病属热咳不假,但此热属寒郁化热,郁热非单一清化所能解决,在清化中必须配以温通。小青龙汤方中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四药相伍,温通有神效,不可因热而随意弃用。(摘编自《世界中医药》2008年11月第3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