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天路忠魂》冷山热血

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们今天与明天的成长经历。。。

温馨提示: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翟振发:格拉管线是1972年5月30日,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1973年破土动工,1976年11月试通油成功,这条管线的建成,成为西藏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能源线,生命线,动力线。  

四千里青藏线上有无数的故事。一半深埋在地下,一半飞扬在空中。穿行在这茫茫戈壁,巍巍雪山之中的,除了军人们用生命和鲜血修筑和守护的青藏公路之外,还有两条同样重要的线路。一条,是茫茫冻土之下的格拉输油管线。一条,是横贯世界屋脊的通信线路。这两条线,同样是改写历史的世界奇迹。这两条线,带来了更多的高原儿女。这两条线,架起了青藏线的现代化。

李万新:咱们格拉管线总长是1080公里,这是全军第一条高海拔成品油输送管道,平均海拔都在四千米以上。

这就是长江上游的“长江第一桥”──沱沱河大桥。如今,这座桥已被不远处的新公路桥所代替,挂越在桥上的管线也由新改线的管道所代替。但它却是历史的见证,凝固着一群军人战天斗地的故事。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就是战士们在水中搭建脚手架的情景。这样感人心魄的一幕,定格在了历史的瞬间。看到这样的画面,人们也许不会想到,这是在昼夜温差达20多度、在冰雪融化的雪水河中站立着完成这些壮举的。

杜克安:十几个战士把管子放在背上,驮着以后,把口子对起来,然后再焊。我就看那些战士是一种什么情况呢?齐腰深的水呀,多凉啊!刺骨啊!管子驮着要把那个口焊完,口里吐的粘痰里都带血。所以我现在想,那1000多公里管线,那么多的管子,一根管子就是700公斤嘛,那是他们一根一根驮到拉萨去的。要说的话,他们是跪到拉萨去的,爬到拉萨去的。

这些深埋在风沙和岁月深层的建设者们也许不会想到,他们在世界屋脊上所创造的这个奇迹,还会有人不断续写着新的篇章!

樊根生:郭合奎,原来咱们的英模人物,他就是扎根高原的模范营长,他也是在二营,他当时叫“山大王”。

翟振发:一入伍就到海拔最高,条件最苦的唐古拉地区工作,一干就是十八年。

翟振发:最后他就是因为高原疾病,刚过四十岁,就献上了宝贵的生命。  郭合奎:领导曾多次劝我下山;我也动过心思。可我琢磨再三,这里的情况我熟悉,身体也还顶得住,如果别人来了,还不是照样受罪?

李万新:像以前我们曾多礼、张生贵,这都是管线团的英模啊,他们都是为管线团输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特别像我们高级工程师姚志祥。有一次是我看到的,他是在唐古拉,抢修管线,那时已经是六十多岁了吧,领导已经不让他上线了,但是他强烈要求。

姚志祥:既然来了,工作越干越熟悉,对这个地方感情越来越深,所以我就感到在这里要干一番事业。我只想到,要把一生献给高原。

孟大雁:在当雄泵站采访了一位志愿兵。这个志愿兵啊当年已经是18年了。我就问他,我说你在这干了这么多年,你知道这油输到哪吗?他说我知道啊,输到拉萨。我知道,我说你知道这个油是在给谁用吗?他说我也知道,给全西藏的人用啊,我说那你在这待了这么长时间,你最大的愿望是啥?他笑了笑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到拉萨去看看那个输油口,我从来都不知道,经我们手输的油是怎么加到西藏人民的车上的,你看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个。

张从爱:只要你热爱这片土地,你就永远觉得它是美的,我想我们青藏线的官兵都是深深的爱着青藏高原。

高原,没能阻挡住军人奋斗的步伐,也没能阻挡住女性坚毅的脚步。冰雪世界,因有女性的存在而完美。她们是梦的思念,她们是家的温馨。

梅门造:太不容易了,男同志生活都那么困难,女同志更是(不容易),还要带孩子,两地相隔,也是很多地方催人泪下的。

已经一年没见到爸爸的王伟晨,随妈妈来到沱沱河泵站。

记者:你知道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吗?

王伟晨:当兵的。

记者:当兵在这干嘛?他爬那么高的(油)罐干啥?

王伟晨:量油呗。

记者:量油干啥?

王伟晨:看油少了没有。

记者:要油少了咋办?

王伟晨:那再装呗。

王宗仁:其实军人的奉献包括他们的妻子,包括了他们的孩子,家庭。我就说他们军人的妻子吧,军嫂,她们虽然没有,相当一部分,绝大部分没有穿军装,但是她们是我们军人的一个港湾,我们军人的奉献离不开她们。

男儿有泪不轻弹,面对两次失去做母亲机会的妻子,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

张东峰:你说到这来环境这么艰苦,我来回上线我都没哭过,就是为她住院治病我哭了。我心里面委屈的不得了,我不知道为什么眼泪不知不觉地掉下来。

朱桂萍:我觉得军人确实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是在这个地方。

记者:那你心里没有委屈吗?

朱桂萍:我没有委屈,有点委屈算不了什么。我理解他了就不委屈了。

谭晶:作为一个军人妻子的伟大,不容易。其中歌里面有一句,就是“我是你家中最平安的消息”,我觉得这句话,每次我唱到这句的时候,我都觉得作为一个妻子真的是很伟大的。

一条横贯世界屋脊的架空明线,催生了我军特有的通信部队。从此,雪域高原留下了他们刻满山脊的足印。

张从爱:作为通信兵,保障是第一任务,任何时候都要保障线路的畅通。

韩伟:冰雹是经常下的,一下,杆子上就冻这么厚一层冰,有半公分厚一层冰,拿脚扣上去滑的不行。上去以后,你杆子上有水呗,摸到哪个线都有电。对通信保障来说,那时侯,说实话什么时候有问题,你就是下刀子也得出去。

风吹雪压,盐碱腐蚀,内陆10年更换一次的线路,在这里不到5年就锈蚀了。那1680杆公里长的十多条银线,和着高原凛冽的寒风,弹奏着通信兵的艰辛和荣耀。一次次紧急抢通,一个个不眠之夜,岁月的深层留下了一串串撼人心魄的音符。

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唐古拉山上“一号线”发生了故障。12月的唐古拉,风狂雪大,夜晚的气温骤然降到零下40多度。一路上电线呜呜直叫,姜中加心急如焚,带领战士火速赶往事故现场。

姜中加:我就跟我们那个班的士兵说,抓紧把这个线路全部绞断,全部绞断,先恢复一号线。

借着手电的灯光,姜中加在争分夺秒地抢修线路。长时间的劳累,使姜中加昏了过去,他从十几米高的线杆上掉了下来,当时就不醒人事。 在战友焦急的目光中,在医生尽力的抢救下,姜中加终于从昏迷中苏醒过来。他醒后的第一句话便是:“军委一号线通了没有?”

王宗仁:站在世界屋脊上,我们离太阳近了,也离死亡近了,我这个死亡不是说我们惧怕自然环境,不是这样的,我们很骄傲,我们可以战胜死亡。

慕生忠:我那时候有两句话,我们要在世界屋脊上,开辟一条平坦的大道,我们要在柴达木盆地,建设一座美丽的花园。

马继红:路修通了以后,随着它的发展,随着它的变化,就要有上万名的高原军人在这驻守,在这奉献。

葛显刚:军队哺育我成长,青藏是我第二故乡。

谭涤夫:他们每个人都像一首歌一样,倾诉他们的故事,都是很感动人的。

井安民: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那个人忘不了。后来我调到这儿以后,我和家属一块儿到烈士陵园去看了。死的人太多了。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节选)责编:吴祺

————————————————

编辑: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老兵之家

微信号:qzxlbzj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