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母亲节,朋友圈里被母亲节的祝福刷屏,各种对母亲的歌颂、赞美、感恩以及花式秀幸福都在圈里展示着,的确,母亲是个伟大的字眼,多么华丽的溢美之词都不过分,母亲的伟大,母亲的无私,母亲的奉献,都值得世间最华丽的辞藻来装饰。莎士比亚曾说过:“摇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母亲对生命的意义是陪伴、呵护、关怀和教育,母亲对个人的成长,对国家的强盛,对世界的发展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也有祖国母亲、大地母亲、海洋母亲等的比喻。我也很想写写母亲的意义,又怕一写出来,破坏了朋友圈的和谐音符。看到母亲这个词,我经常会想到存在治疗大师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在七十多岁高龄时,还会在梦中经常喊的那句话。他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去游乐场玩云霄飞车、旋转木马等游戏,当鬼屋旋转门打开的时候,他大喊“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每每想起这句话,内心就一阵悲哀。一位卓有成就的心理治疗大师,在其晚年的自传体小说里,还依然借用梦的方式,表达出终生对母亲认可的寻求,关键是,他母亲已经去世了十多年,可他却依然走不出母亲评价的眼光。母亲的评价对一个孩子来说有多重要?我小的时候,妈妈经常说我长的很丑,也很笨,我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对于一个其貌不扬又不聪明的女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就是读书。所以,在青春的记忆里,书桌和书本占了大部分篇幅,也因此得到很多老师的赞扬,成为勤奋的榜样。直到高二的一天,我和同学景梅一起去提水,看到路边的小棍,我说咱用小棍抬着吧,这样多省事。她说你真聪明。听到这句话,我质疑了,我聪明吗?我不是很笨吗?那也是第一次对“我很笨”提出的质疑,在此之前,我一直是深信不疑的,“笨鸟先飞早入林”一直是激励我努力的警句。上大学之后,学了心理学专业,我开始反思成长路上母亲的评价对我的束缚。尽管在上个世纪末能考上大学,是件非常庆幸的事,但母亲一直以来的负面评价让我非常的自卑,不敢表现自己,怕遭到贬低,怕不被接纳,不被认同。在我青少年的记忆里,几乎没有一次母亲正面表扬的话,不管别人觉得我多么优秀,邻居夸我多么懂事,别人说我多么听话,在母亲的眼光里,都有着说不完的毛病。于是,我愤怒了,我用一个晚自习的时间,写了洋洋洒洒十多页纸,控诉母亲对我的种种不满,造成了我现在性格中的自卑的一面。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理解,怎么不打电话?不发微信啊?那个年代,一个村只有一部电话,手机是什么?微信在哪里?那时候,信件是不同地点的人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很快,妈妈回信了,亲自写的信(以前都是父亲执笔的),跟我解释为什么不夸我,不表扬我,她说哪有自己的父母夸自己的孩子的,不然就太不谦虚了,她们姊妹四人,个个长的不错,我姥姥也是个个贬低的。好吧,原来这就是代际传递的教育方式,这就是上一代人的谦虚,可是这种“谦虚”,让我自卑了很多年。母亲的负面评价,又让多少孩子沉浸在自卑中不能自拔呢?工作之后,接了很多咨询的案例,好多都在我对面讲述着母亲对自己的种种不满,尽管很多人都觉得他们很优秀,但是自己依然非常自卑,非常敏感,特别在意别的看法,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人际关系,生怕哪儿引发别人的不满,从而破坏了表面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过一个术语:价值条件,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来自于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父母的价值评价标准。古往今来都在讴歌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可是,母爱真的是无私的吗?无条件的吗?孩子很小的时候,可能是最无条件了吧,那个时候,只是盼着孩子健康长大,就非常满足了,可是等到了幼儿园,就开始比较谁家的孩子识字多,谁家的孩子长的快,谁家的孩子更有礼貌;上了小学之后,就盼着孩子学习好,才艺出众;上了中学之后,就盼着孩子成绩优秀,考个好高中,上个好大学。这些价值条件随着孩子的长大一步步在升级,原本无私的母爱也渐渐变成了一个市井模样。有人说,妈妈就是一个家的风水,就是孩子的天。妈妈对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陪伴、呵护、关怀和教育,更重要的是放弃价值条件,给孩子以真正的无条件的爱与关怀。我们需要时时反思自己,不要让语言暴力影响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更不能让孩子长久生活在追求母亲的认可的噩梦里。谨以此文,与妈妈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