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大家李克绍谈胃脘痛的治法(二)
二、消瘀止痛
'瘀',指胃肠道有瘀滞。中医诊断为胃肠道有瘀滞的病人,有不少是十二指肠球部有溃疡存在。在服消瘀药之后,多数能排出一些如白冻状物、烂肉状物、黑色坚硬的粒状物,或异常坚硬的粪块等。据此可知,肠胃的瘀滞,实际是炎症或溃疡渗出物的积存,以及因胃肠蠕动迟缓使部分食物或残渣不能顺利下行,又与渗出物混合而成。瘀滞形成之后,就会出现疼痛,或使疼痛加剧。因此,消瘀一法有时是达到止痛的重要手段。
瘀滞形成之后,不但疼痛会加重,而且由于肠胃蠕动迟缓,还会山现大便干练多日不大便,以及暖气、食少、腹痛拒按等症状。由于伴有炎症或溃疡,所以胃脘部也常怕风冷。不敢吃冷食。治疗时应以攻逐法消去瘀滞,可用遇仙丹。若表现为寒证,当于攻逐药中加入温药,可用黄附子汤。
遇仙丹《苏沈良方》):驱虫、逐积消癖、除痰。
黑丑(头末)、槟榔各120g,三棱、莪术(醋炙)各30g,大黄60,木香15g,共研细末,用大皂角去子,打碎,煎浓汤,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五更时清茶送下。如大便末通,再饮温茶助之。驱尽虫积恶物,以白粥补之。
一男性,年四旬余,患胃痛已多年,曾经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遇寒加重,大便秘结。满舌白砂苔,厚如积霜。自述曾服过不少中西药物,俱无效果。余根据舌苔,认为胃脘必有湿痰瘀积,因仿遇仙丹之意用黑丑、槟榔、水香、大黄等药煎服。几天后,病人复诊,诸症悉除。又给予原方3剂,巩固疗效。
李某,年四旬余,胃痛已3年,每日胃痛彻背,连及两胁,饮食减少,大便不爽,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中西药开放。既往有手足多汗症,自患胃痛之后,手足不再出汗,舌苔脉象无异常。余据病人从前手足多汗,可见里湿太盛。以后手足无汗而胃痛加剧,是因湿气内结。大便不爽快,也是肠道有瘀滞的缘故。因与遇仙丹,去皂荚,改丸剂为汤剂煎服。连服2剂,大便泻下大量如粉团、海蜇样的白胨状物,腹中顿时舒畅,胃痛也大为减轻。据方又酌加薏苡仁、苍术等健脾药,几剂后,饮食正常,症状消失。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方 )∶大黄 9g,炮附子 9g,细辛6g,水煎服。
一男性农民,年四十余,脘腹疼痛多年,每痛时数日不大便,脉沉紧。出示其以前服过的药方,有枳实、厚朴、大黄等。其中大黄曾一度用至 30g,但大便仍不通畅。余给予大黄附子汤, 1剂后大便就畅下,便中有黑色粒状物,大的如黄豆大,数量很多,坚硬异常。自泻下后,腹部舒适,亦未再痛。
1958年,余在灵岩寺中医进修学校讲课时曾将此方的主治与用法,向学员作过介绍。后来下乡巡回医疗时,一学员遇到一农民,因多年顽固性胃痛求诊。因其自述症状与大黄附子汤证符合,遂将原方抄用,每味各 9g。但细辛用到 9g,很不放心,一夜也未睡好。不料次日一早,病人即来叩门道谢。并说,服药后大便泻下大量如烂肉状物,一疼痛完全消失,多年宿疾,彻底痊愈。
以上两方,都能消瘀止痛,一般是∶ 寒象不明显,大便秘结不重的用遇仙丹。若手足发凉,尤其是脉搏沉紧,大便秘结,舌淡苔少,其人不呕,寒证明显的,可用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中的大黄用量,并不算大,它之所以能起到泻下瘀积的作用,全靠附子温能去寒、细辛辛能散结,使似乎处于停滞状态的肠胃重新活动起来,才能起到推陈致新的作用。如果不用附子和细辛,那么大黄的苦寒之性会使肠胃功能更加呆滞,所以前案用到一两也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