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巧言令色,未必“鲜矣仁”,孔子也很主观武断呢~【我读论语】
不唯孔,不唯圣,了解历史,领悟思想,能直接为我所用的,拿来静心修身;不能直接为我所用的,拿来以史为鉴。
记录读书心得,与秋季读书课堂相得益彰,(^-^)V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最不喜欢用言辞讨他人喜欢的人,在他眼里,这些人擅长拍马。他不喜欢这些“巧言令色”之人用伪善的面貌逢迎他人。
那么问题来了:孔子如何知道讨人喜欢的言辞和脸色一定是伪善的或者是不怀好意亦或是不仁的呢?
巧言令色与至少有两种关系:
外面巧言令色——内心不是善的
.外面巧言令色——内心是善的
很显然,孔子认定只有以上第一种关系,完全排除第二种关系,从这个层次上,思考欠全面。
即便他从“言为心声”的前提出发,认为反命题也成立的话,至多也只能说明“巧言令色”之人的心里也想讨好别人,而讨好别人就一定是不仁的吗?据孔子的介绍,“仁”必定发生在两人及以上人之间,有换位思考的意思。让别人高兴不正是“仁”的一个层面的表现吗?尽管比较肤浅?
所以,只要没有其它目的,巧言令色一下何妨?
如果结合现代生活,大家都在谈情商,听得最多的似乎就是要让领导开心,让客户喜欢,最后把饭碗端稳,把生意做成,好像也没什么不对,只要不做伤天害理的事。
教育孩子,现代推崇鼓励教育,孩子没考好,家长心里难过,但表面还得若无其事给孩子加油打气,不要批评不要指责,那这算不算“巧言令色”呢?如果算,家长的内心是善的是仁的,总没有怀疑吧?
就是夫妻关系,有时候也得注意言语策略啊!都不喜欢批评指责嘛,我家肖先森做的菜再难吃,也不能直说,甚至还要点赞,否则……哈哈,大男人也会怒火中烧~那这应该也是“巧言令色”吧,但内心肯定是善的是仁的,无疑。
如果姑且不管孔子考虑的是以上哪一方面,再往前推,孔子又是用什么标准判断何为“巧言”,何为“令色”呢?难道仅仅从讨不讨他人喜欢么?如果这样,岂不是提倡大家都不说话?或者都不说别人喜欢听的话?那么,也就没有表扬或点赞了?
据说,孔子喜欢的正是木讷之人,即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所谓“木”者,面无表情;所谓“讷”者,言语迟钝。
也就是说,那些不说“巧言”,不现“令色”的人,如果说的是真话,只要说得利索,孔子大概也是不喜欢的。
没想明白的是,孔子如此去评判一个人,是否符合他一直倡导的“仁”呢?
最后,说句心里话,如果有人纯粹为了讨好而对我“巧言令色”,还是免了吧,否则鸡皮疙瘩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