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6个月,终于完成《老子》81章约32万字的讲义整理【我读老子】

致 谢

感谢家人的支持与鼓励,

使原本没有的计划变成了一段充实而难忘的生命历程。

行百里者半九十,

越到后面遇到的阻力和障碍似乎越多,

感谢亲人们垂怜,使我在纷繁中能够继续前行。

教学相长,

感谢一起读过或正在读《老子》的孩子们,

以及你们的父母,

还有无数关心我的亲友们,

你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我们读《老子》,不为“之乎者也”,

只为用古人智慧,武装现代头脑。

在今后的教学中,讲义将继续结合时代内容不断完善,

并期待有一天结集付梓。

前段时间为鼓励自己,如链接:

思考之巅不胜寒——我读《老子》的那些冷冻时刻【我读老子】

本帖再做摘录,为讲义的手写整理划上还算圆满的句号。

81章  中有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愿意发言,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前年跟孩子们读了整本《论语》,知道夫子对待言语的态度: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認。曰:其言也認,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認乎?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总而言之:夫子喜欢不善言辞的人。

不只是孔夫子,连乐于与好朋友惠施讨论“鱼之乐”的,那个好辩的庄子,对待善辩也很刻薄。

他这样评价另一个好辩的公孙龙(白马非马):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意思说,这是小伎俩,只能使人身心疲劳。

可以说,重文章轻辩论在中国自古有之。

可能有同学会说,那我们选读的《史记》,不是有很多纵横善辩的辩士吗?

没错。但他们的目的是说服君主,倚重心计、卖点,甚至还要根据君主的喜好去应对,与依靠缜密逻辑的论辩不同。

而与此同时代的古希腊先哲们,却极力推崇、酷爱对话和论辩这种形式。柏拉图的很多著作都是记述苏格拉底与各色人的对话。

与此相应,他们对文字相当蔑视。

苏格拉底认为,文字所描写的人物站在你面前,好像是活的,但是等到人们向他们提出问题,他们却板着尊严的面孔,一言不发。

太正确不过了,文字本来就是为着分离的空间和时间而来。

然而,文字的这一优势同时也是与对话和论辩相比之下的劣势。

共同的空间和时间更切近,当下比未来更要紧,至于今后是否流传,管它呢!

古希腊先哲们开创的论辩形式,至今仍活跃于西方的学术和教育领域,口试是他们选拔学生的必须环节。

苏格拉底贬低文字,但他却保持阅读和写作,其写作生涯长达50年。

他们这些文化保守主义的伟大在于,面对书写这一不可阻挡的新技术,清醒地坚守论辩和对话。

没有文字就没有希腊文明,没有口语的深度开发,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希腊文明。

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中深刻地指出:“讨论”在智力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伟大功能。

那么,面对老子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我们该做怎样的思考和行动呢?

陈嘉映先生《走出唯一的真理观》给了我们拨云见日的启示:

论辩与对话不是为得到一个总真理,也没有这样一个总真理,但这个过程迫使我们完善资料,整理逻辑,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我们读《老子》大概也是这样的思维运动。

80章 中有“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推荐影片:《上帝也疯狂》《阿波卡猎逃》

本章是老子心中的“理想国”。

而本人更愿意将本章看成是《老子》的中心。

老子作为周王室图书馆馆长,深谙农业和渔猎文明的发展史。

当他看到农业文明中的种种不堪时,他希望回到过去,回到小国寡民。

过去技术落后,人的能力有限,欲望也有限,交往少,纷争自然少,社会自然和谐。

其它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说理:反科技、反交流、反文字、反征战……

不得不惊叹,2500年前,老子就察觉到文字与大国的关系,意识到技术的进步带给人类的困扰。

对此,老子的药方是回到过去,

而现代的麦克卢汉则警醒人们一切技术皆人体的延伸,不过是人体的器官而已。

言下之意,技术应为人所用,而非人为其所控。

限于篇幅,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内容,不在此赘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