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笔谈137:面对真宗皇帝装神弄鬼,两名天才人物做出不同选择

本号(纪岩松)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今天是原创第137篇


宋真宗赵恒从泰山封禅归来不久,朝中就开始有了反对意见。提反对意见的有知制诰王曾、赵恒府邸旧人时任殿前都虞候的张旻等人

连中三元的王曾

我们来看看王曾。

这王曾在七年前的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即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是个不世出的人才。

为什么这么说?

状元难得,连中三元更难得,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者仅十余人,可谓凤毛麟角,百年一遇。尤其是在王曾考试那年,当年云集京师参加省试的有近1万5千人,而知贡举陈恕特别吝惜名额,总共赐进士及第119人,录取比例不到百分之一!

为示公正还专门初试一场,刷掉一大批人。初榜公布,考生大哗,京师街头充满了愤怒和哀怨。有人编写歌谣诅咒陈恕,有人雕刻陈恕的木像并涂上血扔到庭院中,还有人扎了草人题上陈恕大名,摆在大道上拿鞭子抽打。

就是在这样严酷的竞争下,王曾荣获省试第一!而后殿试时实行“糊名考校”,即阅卷前小吏将考生姓名、籍贯用纸条糊上,只留编号,以防考官与考生串通作弊。结果殿试唱名,王曾还是第一。

这么一个天才,深得吕蒙正、李沆及寇准、王旦的器重,还被李沆选为女婿,被寇准专门破格提拔

王曾认为,既然封禅结束了,此事就应告一段落,也就没有必要再劳民伤财建造昭应宫供奉什么天书了。

赵恒的满腔热情被他们一盆冷水泼下,差点就要被浇熄灭。

又一个天才式人物

怎么办?这次为皇帝挺身而出,为他出谋划策、解决难题的人是丁谓。

在封禅过程中,丁谓的精明强干给赵恒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赵恒刚将他从权三司使的代理职务扶正。

为便于全面理解这个人,我不得不为丁谓插入一个专门介绍。

这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聪明机敏,多才多艺,过目不忘……,诸多褒义词都可以用在他身上

才气外漏的他,很早就声名远扬,深得文人领袖王禹偁的推重,他写的文章被王禹偁认为“自唐韩愈、柳宗元后,二百年始有此作”。

他还是一名精明强干的官员。进士及第步入政坛后,他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才干,无论是平定蜀乱,还是抗击契丹,他都有勇有谋。

他最主要的才干和政绩,却体现在财政上

一句话概括他:明明可以拼文才,却能跟人比胆量比谋略,最终还在财政上胜人一筹。好一个“斜杠青年”!

这样一个全面、精干的官员,自然是深得器重、步步高升。

他的前期升迁离不开寇准的重用

年少得志、自负才高的寇准,对同样有才的丁谓十分看重。他曾经专门把丁谓推荐给宰相李沆,但李沆一直压着丁谓

为此,寇准还特意去质问李沆,丁谓如此能干,我又屡次推荐,为何你始终不重用他呢?难道是他才干不够,还是他对你说话不中听啊?

寇准这是为丁谓出头,而且冒着得罪李沆的危险。

李沆语重心长地说,像丁谓这样的人,有才是不用说的,但是你注意他的为人,不重用还好,一旦提拔了,使他位居人上就会不得了!

寇准不以为然,还质疑道,那你说像他这样的人,你能够永远使他屈居人下么?!

李沆笑笑说,你不信?等来日后悔,你再想想我说的话!

丁谓并未被年老的李沆压制多久。因为他的踏实、他的勤勉、他的才能以及寇准的欣赏,无论哪一项都能让他脱颖而出

等寇准罢相时,他已位居权三司使,逐步接近帝国政坛高层。

寇准看人很有意思,比较注重个人才干。张洎有才,丁谓也有才。可能他有信心掌控住这些人,只要他们办事能力强,并不在乎他们的道德。

可惜他没明白的是,中低级官吏看才,高级官员看德

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一长,就能看出来;品德却像内分泌系统,不到关键位置和关键时刻,无法明察。

他为帝国选拔的不是中低级官吏,而是帝国今后的宰执。随着对方地位的提高,谁还会受你掌控?等到他们能够独立影响甚至制定大政方针时,德不配才的危害将会逐步显现。

对张洎,他看走了眼;对丁谓,他也看走了眼。

很快,丁谓的聪明、逢迎令皇帝赵恒大为欣赏;但同时,他的德行、他的举措一步步将帝国政坛引入暗黑之中

丁谓逢迎

面对王曾等人反对建造昭应宫,赵恒找来丁谓,想看看足智多谋的他有何良策。

丁谓说,陛下富有天下,建造一座昭应宫来供奉天书算什么,有何不可呢?而且,建造这宫殿还有一个目的,陛下现在不是还没有皇子吗?正好借此祈福!群臣不知陛下心意,如果谁还反对,就请陛下将这两条理由告诉他们!

赵恒一想,对啊,朕的五个儿子全部夭折,最大的也不过活了九岁,这难道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吗?自己要想江山永固,自然要祈福。

很快,丁谓这个计策面对宰相王旦发挥了它的威力。

王旦上了一封密疏,意思跟王曾差不多。

赵恒把丁谓说的话原封不动地奉送给王旦,然后看着王旦,想看看他什么反应。

王旦立刻紧张了,皇帝的话绵里藏针。如果再坚持反对他建宫,就是不希望他祈福,言外之意就是诅咒他没有子嗣,那大宋帝国如何传承?

作为臣子,别说反对,就是存有这种心思都不应该!对于建宫,王旦从此不再发一言。

赵恒就如有了利器,此后无论是张齐贤还是其他人反对建宫,他都将这理由一摆,看谁还敢再争?

见计谋奏效,赵恒于1009年四月专门下诏:由新任三司使丁谓为修昭应宫使、翰林学士李宗谔为同修宫使,皇城使刘承珪为副使。

光京城建宫还不够,之后他再下诏:全国各地建天庆观,以答谢天书下降,供奉三清玉皇。总数达到1000多所。

他将建宫事宜全权委托给丁谓了。

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据后人记载,昭应宫——后改称玉清昭应宫,堪比秦朝阿房宫),丁谓全力开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京城内取土难,那就到城外去取,其它建筑材料就发动全国各地收罗;土石运输不方便,那就挖沟,将运河水引入工地,调拨船只运输;工程量大,那就多调集军民,不分昼夜寒暑,数万人一起施工。

丁谓就像一个手持鞭子的监工,不停地抽着这些军民,让人不能有丝毫懈怠和偷懒。

别说这些干体力活的,就是管理层都有因此辞职不干的,连赵恒都觉得丁谓的劲使猛了。

在他这种高压政策和严格要求下,耗费无数民力物力财力的玉清昭应宫,提前了一半时间完工,总共用了七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