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真相揭露:那些赢在起跑线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对此深信不疑啊,早早就让还在幼儿园的小朋友,提前学习起小学的知识,像写字啊、拼音啊、数学等等。

即使有的父母一开始不愿意那么做,但看到隔壁3岁的小孩已经会唱英文歌了,亲戚的娃唐诗背了一首又一首。原先坚定要给宝贝一个快乐童年的信念,也慢慢动摇了起来,心想着:要不还是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吧?

于是乎,一个个3、4岁的小朋友搞得比大人还忙,他们穿梭在各种培训班之间,原本该属于孩子的天真好奇笑脸,变成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丧脸”。

很多坚信这句话的父母都会这样跟我说:

托德老师,我也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我轻松,他也轻松。但你知道的,现在社会竞争多么激烈,几千人抢一个名校指标。我不得不让他提前学啊,只有提前学才能笨鸟先飞,才能比得过别人!

那么,“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流传甚广的育儿金句,到底是一碗有毒鸡汤,还是一剂苦口良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孩子“抢跑”,效果怎么样?

别输在起跑线这句话,表达的一个意思就是:学习越早起步,就越有可能领先于其他的孩子。相当于跑步比赛,提前出发一样。那这样的抢跑,效果怎么样呢?

我不讲鸡汤,用数据说话:

1999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心理学家瑞波等人随机抽取了175个家庭,把其中的儿童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父母按照常规方式进行养育,另一组则从孩子出生3个月时就开始进行超前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研究结果发现,在小学三年级之前,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

听到这,感觉超前教育还真的挺有用。

但后续的实验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研究者们继续跟踪研究后发现,拥有这种智力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后,就开始逐渐丧失了领先。(Ripple etal.,1999;Zigler & Styfco,1993,1994)而接受父母常规方式养育的孩子智商和学业基本都赶上来了,很大一部分甚至超过了实施超前教育的孩子。也就是说,这些孩子虽然抢跑,但被大部队追上了。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超前教育获得的优势,完全是靠更多的学习时间,强制训练获得的。但是,这时候孩子学习所使用的是一个更不成熟的大脑,他们的记忆、理解和注意力都明显不足。相当于在用一台功率很小的除草机在给一大片草坪除草,开始得再早,效率也是很低的。别人开着大功率除草机,即便开始得晚,效率也可能是你的几倍!更严重的是,过早的高负荷学习,很容易丧失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一旦小朋友开始讨厌学习,他的整个学习生涯就会被蒙上一层痛苦的阴影,也无法产生自发的学习动力了。

媒体曾报道过一个“神童”的故事:武汉的一位妈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5年内花了12万给儿子小杰报了17个培训班,小杰5岁时就学完了小学二年级的课程,小托福考试考了全国前三名。据了解,孩子每周只能休息半天,每天都要学到9点才回家。小杰上一年级时成绩非常优秀,觉得老师讲的都很简单,反而认为其他同学都是笨蛋。到了二年级时,小杰的成绩却开始下滑,从班里的尖子生变成了中等生,渐渐地,他开始厌学、不写作业、上课走神。不到三年级,就泯然众人矣。

可以看出,提前教育可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百害无一用。所以,到这里我可以郑重的宣布:“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实在在是一碗剧毒无比的鸡汤!”

在社会上,有很多的商业机构就是掌握了父母的这个心理,借助这句有毒鸡汤,拼命制造焦虑,让我们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经济收益,属于彻头彻尾的商业行为。

不超前学习,那还可以做什么?

好,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来了!面对孩子的学习起步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第一,掌握每个年龄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经常跟父母们强调,科学育儿的核心前提就是: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举个例子:0-3岁,这个年龄阶段啊,孩子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可能一天一个样。于是很多商业机构就会告诉你,要抓住孩子的大脑发关键期,感统发育敏感期,等等。但根据发展心理学近50年的研究来看,0-3岁这个时期最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安全依恋”。因为依恋跟孩子的社交发展、独立成长都和安全感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可以说,如果你的孩子拥有了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么她的生命底色一定会是幸福的。

想要知道每个年龄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推荐你系统地学习儿童心理学。「托德育儿俱乐部」的年课,就非常适合。

  • 第二,你要找到孩子的本身特点和特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什么育儿要更长的时间,就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对所有孩子在同一时间提同样的要求、进行比较,这是工业生产的要求,绝不是养育的本质。个人特色,才是孩子未来发展的生命线!

就像那些流行歌手,能够让你记住的人,比如,周杰伦、孙燕姿、王菲等等,不是声线极具辨识度,就是作词作曲与众不同。而现在依靠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爱豆,漂是漂亮,但也就是昙花一现。

比如,最近“小主持人班”,风刮的很大,身边很多妈妈都送孩子去上了。那么我到底要不要效仿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小主持人班”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不对。那当中演讲是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吗?如果你加小朋友更擅长的而是专注地思考,安静的造房子,送去小主持人班反而会让他体验到更多的挫败感。

孩子的每一个特点都是有意义的!哪怕是你家的娃平时不爱自己动手,但他总有能力使唤其他小朋友帮他做,这种“领导能力”不也是值得保护的吗!所以,量身定制,比埋头苦干更重要!

家长怎么处理自己的焦虑?

当你被身边爸妈们一窝蜂的“鸡娃”行为弄得自我怀疑,开始焦虑时。不妨停一停,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 不输在起跑线,这句话是哪个伟人说的?

  • 这场游戏,真正获益的人是谁?

  • 我跟着别人做,效果会好吗?

举个例子,现在带娃圈非常流行一种说法,要尽早对孩子进行双语教学,因为3岁是儿童语言敏感期,错过了孩子将来就会比别人学得慢,学得吃力!

我们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啊,立马就开始焦虑了,是啊,得让孩子去上双语课程了,某某某明星的女儿从小就是上的双语幼儿园。

好,一旦你感到焦虑时,就该停一停,思考思考了。这种说法到底是谁提出的呢?不难想出啊,很有可能是某些双语教学机构提出的,因为如果是心理学家提出的,他一定会有大量的数据以及参照实验来得出结论

第二个问题,这场游戏里,真正获益的人是谁?如果大家都认可了这句话,会怎么样?一定会有大量父母去找各种双语机构,然后把孩子送进去。获益最大的是这些教育机构啊!

第三个问题,我就是也跟着学了,孩子会领先吗?不一定,如果小朋友跟着讲中文的老师学习都吃力,那有可能在双语教学中更加有挫败感。所以,每一个选择都要因人而异。为什么,不让孩子在喜爱并且擅长的领域走得更远呢?

最后我想说:人生不是百米短跑,而是马拉松。只在乎赢在起跑线,很可能也输掉了终点!你是怎么看的呢?

(本文作者托德老师、紫微老师)

托德老师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心理学博士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导师

紫微老师

  •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

  • 墨尔本大学“叙事治疗”硕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