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来越难管?那是因为……
他们和小白鼠不一样。 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啊?
这就要从1950年B.F. Skinner的著名实验说起。其结果被广为引用,堪称教育界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名字听着晦涩,内容倒是很好懂。
引号里的内容是不是很熟悉?即使没听说过这个理论,我们也一直下意识地按照这四种思路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理论上来说,只要够执着,提供足够的“强化(reinforcement)”,一定能让对方执行你想要ta做的事。
反之亦然,只要坚持对不良行为执行“惩罚(punishment)”,一定能够消除这一行为。
简直就是万灵药有木有?
唯一的问题来了:这个实验是在一群小白鼠身上进行的。
于是,现在的问题变成了:娃和小白鼠的区别在哪里?
对于小白鼠来说,表格里的四种方式基本等价,也就是说怎么方便怎么来,坚持就能出效果。
小白鼠不需要上学考试,也不用成为社会鼠,更不会因为长期不被理解而抑郁自杀——总的来说,照着表格只管执行,只要你觉得对它好,怎么管教都不会有“副作用”。
娃可不一样。
一
他们会从父母对自己的管教方式中学习“策略”。举个例子,如果做错事会被打屁股,他/她很可能就明白了如果别人不顺自己意思来,就可以动手。
换句话说,父母不仅要管教娃,还得以身作则。自己若是成了反面例子,就别怪孩子“发扬光大”。
二
对于管娃来说,正向强化是远远优于其他三项的选择。
如果一个孩子在玩耍中友善而讲规则,恐怕大部分父母都不会对此说什么——没啥好管的嘛。
殊不知这是最好的正向强化的时机。只需要简单地表扬一句,对孩子就会有积极的触动。
有时候有的孩子为了获取关注,故意做不被许可的事。这也从反面证明了,正面强化的日常运用是多么的不足啊。
三
7小白鼠听不懂人话,但是娃能;小白鼠没多少自己的判断和原则,但是娃有。
评判好行为和坏行为的道理一般没多复杂,用不着真“唐”——唐多了只怕要激发逆反心理。一两句话说明白了就好。说得遍数越少,他们越能听得见。
就像上一篇一得之殇——乱局的反思里提到的那样,我觉得教育博主不一定非得拿出来一个完美儿童作为“卖点”,以此为据分享经验。
毕竟个体差异那么大,别人的经验大概率并不好使。
我感兴趣的,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究。我能给你提供的,是一点我自己的研究与思考。我所追求的,是给我的读者一丝启发。
我的娃并不是很“听话”,我也绝非完美妈妈。不过,正是因为养娃之路阻且艰,我们才在这里相遇,探讨这许多有意思的话题。
分享给大家一首我很喜欢的小诗。诗名“Praying”,作者是Mary Oliver。也许生活中不仅有难管的娃,还有诗和门外的花。
It doesn't have to be
the blue iris, it could be
weeds in a vacant lot, or a few
small stones; just
pay attention, then patch
a few words together and don't try
to make them elaborate, this isn't
a contest but the doorway
into thanks, and a silence in which
another voice may sp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