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脾胃病养治常用品物
一、脾胃损伤
(一)【释名】
有劳倦内伤,饮食内伤,湿热,或者虚寒。
(二)【劳倦】
1.甘草,补脾胃,除邪热,益三焦元气,养阴血,水煎服。
2.人参,劳倦内伤,补中气,泻邪火。煎膏和姜、蜜服。
3.黄芪,益脾胃,实皮毛,去肌热,止自汗。
4.黄精、葳蕤(wēi ruí《别录》:玉竹),补中益气。
5.白术,熬膏服,效果佳。
6.柴胡,平肝,引清气自左而上。
7.升麻,入胃,引清气自右而上。
8.芍药,泻肝,安脾肺,收胃气。
9.石斛,厚脾胃,长肌肉。
10.使君子,健脾胃,除虚热。
11.连翘,除脾胃湿热。
12.木香、甘松香、藿香、砂仁、白豆蔻、紫苏等,可益脾胃。
13.茼蒿、荠菜、苜蓿(mùxu)、甜菜、芋头,山药,胡萝卜,胡麻,大麦、小麦、雀麦、糯米、粳米、籼米、稷米、黍米,薏苡,罂粟,黑大豆、赤小豆、绿豆、白豆、豌豆、蚕豆、豇豆、扁豆、刀豆,豆豉、豆腐、陈仓米、各种米粥、饴糖 等都可壮气益肌,宜经常食用。
14.大枣、木瓜、柿饼、橘皮,栗子、橡子、榛子,龙眼、橄榄、槟榔、菠萝蜜、无花果,芡实、莲实、藕,甘蔗、砂糖,诃子、厚朴、茯苓 等,都能补益脾胃,宜经常食用。
15.蜂蜜,鳟鱼、鳙鱼、鲫鱼、鲂鱼、鲤鱼、鲈鱼,鳜鱼、白鲞,淡菜,虾,鳖,鸡,雀。猪脾舌、狗肉、羊肉、牛肉、兔肉,均补胃脾。
(三)【虚寒】
附子,草豆蔻,高良姜、山姜、廉姜,益智子,荜拨,肉豆蔻,干姜、生姜、蒜、韭、薤、芥,芜菁,糯米,秫,烧酒,胡椒、毕澄茄,秦椒,蜀椒、吴茱黄、食茱萸、丁香、桂,水煎服,或食用。
(四)【食滞】
1.大黄,荡涤宿食,推陈致新。
2.地黄,去胃中宿食。
3.香附、三棱、莪术、木香、柴胡,消谷。
4.荆芥、薄荷、苏荏、水苏,水煎服。
5.荞麦、酒曲、神曲、红曲、檗米,麦檗,饴糖、酱、醋、酒、糟、蒜、葱、胡葱、胡荽、莱菔、白菜、芜菁、姜、杏仁,消停食,用巴豆炒过,研末服。
6.黄橘皮,研末,煎水代茶饮用。
7.柑皮、橙皮、柚皮、木瓜、山楂、柰子、杨梅、银杏、槟榔,生食。
8.茶,饮服。
9.食盐,擦牙漱口,治酒肉过多,胀闷。
10.食用鳖甲、淡菜和鳝头。
(五)【酒毒】
1.饮用葛根汁、白茅根汁。
2.菊花,研为末,酒服。
3.黑豆、赤小豆、绿豆、蚕豆苗煮食。
4.豆腐,切片贴身,治烧酒醉死。
5.豆豉,同葱白煎汁服。
6.水芹、白苣、甜瓜、橘皮、柑皮、橄榄、槟榔、菠萝蜜、甘蔗、砂糖,水煎服。
7.蜜、藕、菱、西瓜,食用。
8.鸡内金,同豆粉制成丸服,消酒积。
9.猪肾加入葛粉烤食用。
二、吞酸嘈杂
(一)【释名】
有痰食热证,或阳气下陷虚证。
(二)【痰食】
1.苍术、香附、黄连、蓬莪术、砂仁、半夏、鸡苏,生食,去肠间酸水。
2.荠苎qí zhù,生食,去肠间酸水。
3.萝卜,生食,止食物作酸。
4.米醋,饮服,破结气,止心中酸水痰饮。
5.神曲、麦檗、橘皮、木瓜、山楂,煎水服。
6.核桃,与干姜同嚼,咽下,立止醋心。
7.槟榔,同橘皮末同服,止醋心吐水。
8.厚朴,以姜汁炙焦后,研末。每服二匙,陈米汤送下,一日三服。
9.皂荚子心,嚼食,治膈痰吞酸。
10.蚬壳,烧至外部焦黑,里面焦黄,研末冲服。
(三)【阳陷】
1.人参,同干姜制成丸服,消胸中痰变酸水,妊娠吐水,心酸痛,不能饮食。
2.草豆蔻、益智仁、高良姜、吴茱萸,煎水服,治醋心严重者。
3.食鱼,止心下酸水。
(四)【验方】
1.妊妇腹痛吐酸,不能饮食。用人参、炮干姜,等分为末。加生地黄汁,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2.口吐酸水。用槟榔120克、橘皮30克,共研为末,每服一匙,空心服,生蜜汤调下。
3.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各6克,研为末,每服6克,入盐少许,白开水调服。
4.咳痰呕逆,饮食不下。用厚朴30克、姜汁炙黄,研为末,每服二匙,米汤调下。
三、噎膈
(一)【释名】
噎病的部位在咽,与气机郁滞有关,致病的因素有痰阻、有食积。膈病的部位在膈膜,与血络受损有关,致病的因素有食积、痰饮、淤血及虫积。
(二)【利气化痰】
1.半夏,与白面、轻粉制成丸,煮食,主障膈反胃,大便郁结。
2.山豆根,研末,橘皮汤下。
3.昆布(海带),气噎,咽中如有物,吞吐不出,以小麦煮过,舍咽。
4.芦根,煎服,主五噎吐逆。
5.天南星、前胡、桔梗、贝母、香附子、紫苏子、木香、藿香、泽泻、缩砂、茴香、高良姜、红豆蔻、草果、白豆蔻、生姜,咽中有物,吞吐不出,含之一月愈。噎气,姜漂晒研末,入甘草末服。
6.黄橘皮,去白,焙干,研末,加水煎服,主突然气噎。
7.槟榔,与杏仁煎服,主五瞩五噎。
8.茯苓、沉香、青橘皮,加木香或枳壳研成末,盐汤送服。
(三)【开结消积】
1.阿魏,同五灵脂丸服,主五噎膈气。
2.威灵仙,同蜜煎服,主噎膈气。
3.凤仙子,酒浸三夜,晒干,研末,加酒调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八粒,温酒送下,主噎食不下。
4.马蹄香,研为末,酒熬膏服,主噎食膈气。
5.板蓝汁,频饮,治噎膈、杀虫。
6.红花,浸酒服,主噎膈拒食。
7. 荛花、甘遂、梅核,同木香末服,主哽噎气。
8.大黄,同甘草煎服,主食已即吐,大便难结。
9.韭汁,加点盐、姜汁和牛奶饮服,治反胃。
10.鲫鱼,与酿大蒜,泥包煨焦,和平胃散,丸服,主膈气。
11.鸡嗉sù,烧后研末,入木香、沉香、丁香、红枣制成丸服,主噎气不通。
四、反胃
(一)【释名】
反胃以正气虚弱为本,夹有气滞、血淤、虚火、寒凝、痰浊、食(虫)积等标实之证。病在中、下二焦,关键在胃,又与脾、肝、肾密切相关。进食时,饮不能顺利下咽的,是虚火炎上,津枯血燥,食道失养而干涩所致;食入即吐的,是命门火衰,气虚阳微,胃失下行之职所致。
(二)【温中开结】
1.附子,以石灰泡热姜汁淬三次,同丁香、粟米煎服,或研末舔,或制丸噙,或包丁香,以姜汁煮焙丸服,可温中破积,治反胃不下食。
2.白豆蔻,同丁香、缩砂、陈廪米,姜汁制丸服,治脾虚反胃。
3.白芷,与猪血蘸食,治血风反胃。
4.木香,同丁香煎服,治反胃关格。
5.荜茇、草豆蔻、红豆蔻、高良姜、肉豆蔻、藿香、抚芎、苏子、前胡、香附、半夏,并温中消食止吐。
6.三棱,同丁香末服,治反胃。
7.韭菜,炸熟加盐、醋,吃十顿,治噎膈反胃。
8.生姜汁煮粥食用,或用麻油煎研,以软柿蘸食。
9.白芥子,酒服6克。
10.莳萝、茴香、萝卜,蜂蜜煎后细细嚼服。
11.槟榔、青皮、橘皮,以西壁土炒后,加姜、枣煎服。
12.栗子壳,水煎服。
13.枇杷叶,与人参、丁香煎服。
14.丁香,研为末,与姜汁、甘蔗汁糊成丸服,或者与木香一同煎服。
(三)【和胃润燥】
1.人参,煎饮或煮粥食,或同半夏、生姜、蜜煎服,止反胃吐食。
2.白术、芍药、芦根,煮汁服,止反胃五噎吐逆,去膈间客热。
3.马齿苋,捣汁饮服。
4.干柿子,连蒂一起捣烂,用酒调服。
5.乌雄鸡,加入胡荽子煮食,治虚冷反胃,两只即愈。
6.茅根,与芦根煎汁饮服,可止反胃上气,除客热在胃。
7.山药、粟米,制成丸,醋煮吞服。
8.罂粟,与人参、山药煮食。
9.陈廪米,加水煎服,或焙研为末,再入沉香末服。
10.梨,插入丁香十五粒煨食,可止反胃。
11.干枣叶,与丁香、藿香煎服,可止反胃。
12.石莲,加入炒肉豆蔻末,用蜜汤服下,止反胃。
13.蚕茧,煎汁煮鸡蛋食用,可止反胃吐食。
14.牛羊乳,时时咽之,治反胃燥结。
15.羊肉,入蒜、薤,生食。
16.羊胃,做羹服食。
(四)【验方】
1.反胃(饮食入口即吐,病人衰弱无力)。用人参90克,切片,加水一升,煮成160毫升,热服。同时用人参汁加鸡蛋白、雍白煮粟米粥吃。
2.反胃上气。用白芥子末一二钱,酒冲服。
3.反胃吐食,脾胃气弱,消化不良,汤饮不下。用粟米半升磨成粉,加水调成梧子大的丸七枚煮熟,放点盐,空腹和汁吞下。有的认为放入糖、醋吞更好。
4·胃冷呕逆。用丁香三个、陈橘皮一块(去白,焙干),水煎,热服。
5·朝食暮吐。用丁香十五个,研为末,加甘蔗汁、姜汁调成丸子,如莲子大,口中噙咽。
6.反胃,气噎不通。用丁香、木香各30克,每取12克,水煎服。
五、呕吐
(一)【释名】
有痰热,虚寒,或积滞。
(二)【痰热】
1.泽泻,行水止吐。
2.香附,同藿香、甘草煎服,止妊娠恶阻。
3.黄连、苦耽dān,劳乏呕逆。
4.麦门冬,止呕吐燥渴。
5.前胡,化痰止吐。
6.芦根,水煮服,主呕逆不食,除膈间客热。
7.葛根,捣末服,治大热呕吐,小儿呕吐。
8.赤小豆、豌豆煎汤服,止呕逆。
9.蝉蜕,加滑石粉末,水煎服,止胃热吐食。
10.干苔(海苔),煮汁。
11.杨梅,生食,止呕吐,除烦。
12.枇杷,止吐下气。
13.石膏,止胃火吐逆。
14.牛乳,入葱、姜煎服,治小儿吐乳。
15.人乳,入盐少许,煎汁,入牛黄服,止小儿初生吐乳。
(三)【虚寒】
1.细辛,同丁香末服,主虚寒呕吐。
2.苍术,暖胃消谷,止呕吐。
3.白术,主胃虚呕逆,及产后呕吐。
4.人参,煎汁入姜汁、竹沥服,止呕吐,胃虚有痰。胃寒,则同丁香、藿香、橘皮煎服。妊娠吐水,同干姜丸服。
5.艾叶,煎服,止口吐清水。
6.半夏,同面做弹丸,煮食,治呕逆厥冷,内有寒痰。妊娠呕吐,同人参、干姜丸服。小儿痰吐,用面包丁香煨熟制成丸服。
7.南星,除痰、下气、止呕。
8.旋覆花,止呕逆不下食,消痰下气。
9.糯米,煎粥食用,止虚寒吐逆。
10.烧酒、豇豆、干姜,加醋煎后饮服。
11.蜀椒、胡椒,煎汤服
12.香薷,治伤暑呕吐。
13.藿香,止脾胃吐逆。
14.木香、当归,温中止呕。
15.茅香,温胃止吐。
16.白豆蔻,嚼数枚,以酒送下,止吐逆,散冷气,治胃冷突然恶心。小儿胃寒吐乳,则同砂仁、甘草末饮服。
17.生附子,同半夏、生姜煎服,治胃寒有痰。
18.高良姜,含咽,能温中下气消食,止忽然呕出清水。
19.橘皮,去白研末,时时舐之,止嘈杂,口吐清水。
20.槟榔,同橘皮煎服,止吐水。
21.丁香,同陈皮煎服,或者同半夏制成丸服,可止吐。
22.厚朴,以姜汁炙研,米汤服下,可治痰壅呕逆,饮食不下。
23.诃子,炒后研为末,糊丸服下,可止呕吐不食,消痰下气。
(四)【积滞】
1.大黄,水煎服。
2.神曲,水煎服。
3.五灵脂、狗胆,制丸服。
4.香附子,止呕,下气消食。
5.砂仁,温中消食止吐。
(五)【验方】
1.干呕不息。蔗汁温服半升,每日三次。加姜汁更好。
2.产后咳逆,呕吐,心忡目昏。用莲子45克、白茯苓30克、丁香15克,共研为末。每服6克,米汤送下。
3.小儿吐泻。用巴豆一粒烧至外部焦黑,里面焦黄,黄蜡豆大一块,滴水中,一起捣匀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每服五至七丸,莲子灯心汤送下。
4.暑天吐泻(头晕,渴饮,小便不利)。用泽泻、白术,白茯苓各9克,加水一碗,姜五片,灯心十根,煎至八成,温服。
六、呃逆
(一)【释名】
呃,古音臆,不平之意。呃逆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其气自脐下冲上,作呃呃声,是冲脉之病。也称咳逆。
(二)【虚寒】
1.半夏30克,与生姜煎服,治伤寒呃逆。
2.紫苏,同人参煎服,治呃逆短气。
3.乌头,同干姜等分,研炒至色变,煎服,止阴毒呃逆。
4.缩砂,与姜皮研为末,酒冲服。
5.麻黄,烧烟嗅,呃逆立止。
6.细辛,同桂心含口中,治呃逆,口不能言。
7.旋覆花,同代赭石服,治呃逆不止。
8.高良姜、蒟酱、苏子、荏子、紫菀、女菀、肉豆蔻、刀豆,连壳 烧服,治病后呃逆。
9.姜汁,和蜜煎服,治久患呃逆,连至四五十声,三次立效。也擦背。
10.蜀椒,炒研糊丸,醋汤下,止呃逆。
11.沉香,同紫苏、白豆蔻研末,开水送下,治胃冷久呃。
12.香菜叶60克,同生姜120克捣为末,再加入120克白面,与花椒、盐做烧饼,煨熟食,治呃逆。
13.橘皮60克,去白煎服,或加入丁香煎服。
14.荔枝七个,烧后研末,开水送下,呃逆立止。
15.胡椒,加入麝香,煎酒服食,止寒气攻胃,伤寒咳逆,日夜不止。
16.毕澄茄,同高良姜末煎汁,入少量醋服下。
17.吴茱萸,同橘皮、附子制成丸服下,止咳逆。
18.石莲子,炒末,开水服下,治胃虚呃逆。
19.丁香,同柿蒂末,以人参汤送下,治伤寒呃逆及哕逆。
(三)【湿热】
1.人参,同甘草、陈皮、竹茹煎服,治胃虚膈热而咳逆。
2.干柿,水煮呷,治产后咳逆心烦。
3,柿蒂,煮服,止咳逆哕气。4.枳壳15克,木香3克,研为末,每取3克,以白水服下,止伤寒呃逆。
消。
七、霍乱
(一)【释名】
因湿热、寒湿,七情内伤、六气外感等所致的突然剧烈吐泻、心腹绞痛等。
(二)【湿热】
1.香薷,水煮汁服,治霍乱转筋腹痛。
2.石香薷,能健胃安脾,除湿热,止霍乱吐下。
3.蓼子,同香薷煎服,可止霍乱烦渴。
4.前胡、桔梗,并下气,止霍乱转筋。
5.苏子、紫苏,水煮服,止霍乱胀满。
6.薄荷、扁竹,入豆豉煮羹服,止霍乱吐利。
7.木通、泽泻、芍药,止霍乱转筋。
8.白扁豆,研末醋服,止霍乱吐利不止。或用白扁豆花、叶绞汁,入醋服。或白扁豆同香薷、厚朴煎服。
9.豌豆,同香薷煎服。
10.木瓜,加水或酒煎服,或者用核及枝、叶、皮、根煎服,可止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
11.芦根茎、叶,与白芷末,加水煮服,止霍乱烦闷。
12.通草、防已,与白芷末服。
13.干苔(海苔),煮汁服,治霍乱不止。
14.粟米、蜀黍、黄粱米、白粱米,煮汁或加水绞汁饮服,主霍乱大渴。
15.粳米,加水研汁,再入竹沥、姜汁,饮用,止霍乱烦渴。
16.豇豆、大豆,生研汁,饮服,止霍乱腹胀、腹痛。
17.绿豆叶,绞汁加醋,饮服。
18.绿豆粉,新汲的井水调服。
19.梨叶、梅叶,煮汁饮服。
20.乌梅,止吐逆霍乱。
21.藕汁,加入姜汁,一起饮服。
22.栀子,烧研为末,开水送服,止霍乱转筋。
23.桑叶、荆叶,煎饮。
24.槐叶,与桑叶、甘草煎饮。
25.石膏,与寒水石、甘草末服,治小儿伤热,吐泻黄色。
26.滑石,同藿香、丁香末服,治伏暑吐泻。
(三)【寒湿】
1.藿香,同橘皮煎服,治霍乱腹痛垂死。暑月同丁香、滑石末服。
2.木香,研为末酒服,治霍乱转筋。
3.香附子、附子12克,研为末,再加盐1.5克,加水煎服,治霍乱吐下。如果小儿吐泻,加熟附子、白石脂、龙骨丸服。
4.半夏,同桂末服,治霍乱腹满。
5.人参,煎汁入鸡蛋清服,或加丁香,或加桂心,止霍乱吐利。
6.荜茇、蒟jǔ酱、山姜、杜若、山柰、刘寄奴,并温中下气消食,止霍乱。
7.高良姜,温中消食下气。炙香煮酒,或水煎冷服,治霍乱腹痛。
8.艾叶,煎服,治霍乱转筋。
9.水蓼liǎo,煎汁饮,捋脚,治霍乱转筋。
10.醋,煎服,治霍乱吐利,或不得吐利。
11.葱白,同枣煎服,治霍乱转筋。
12.干姜,泡茶服3克,治霍乱转筋。
13.生姜,煎酒服。
14.橘皮,同藿香煎服,能除湿痰霍乱,但有一点胃气者,服之回生;不省者灌。
15.胡椒,十四粒吞下,或同绿豆研服。
16.皂荚,吹鼻,治霍乱转筋。
17.厚朴,研为末服,或加入桂心、枳实、生姜煎服,治霍乱胀满腹痛。
18. 小蒜,煮汁饮,并贴于肚脐,灸七壮。
(四)【积滞】
1.大黄,同巴豆、郁金丸服,治干霍乱。
2.巴豆,一枚,去皮心,热水研服,能治干霍乱(心腹胀痛,吐泻不出)。
3.陈仓米,同麦芽、黄连煎服,止吐泄。
08泄泻
(一)【释名】
有湿热、寒湿、风暑、积滞、惊痰、虚陷。
(二)【湿热】
1.白术,除湿热,健脾胃。
同车前子末服,治湿泄。
同肉豆蔻、白芍药制成丸服,治虚泄。
同茯苓、糯米制成丸服,治久泄。
同半夏、丁香制成丸服,治小儿久泄。
同苍术、茯苓制成丸服,治老人脾泄。
同山药制成丸服,治老少滑泄。
2.苍术,同芍药、黄芩、桂心煎服,治湿泄如注。
同神曲制成丸服,治暑月暴泄。
3.车前子,炒研服,治暑月暴泄。
4.苎zhù叶,阴干研服,治骤然水泄。
5.秦艽,同甘草煎服,治暴泄引饮。
6.黄连,同生姜末服,治湿热脾泄。
同大蒜丸服,治食积脾泄。
7.胡黄连,治疳泻。
8.泽泻、木通、地肤子、灯心,煎服。
9.粟米,并除湿热,利小便,止烦渴,燥脾胃。
10.青粱米、丹黍米、山药,同苍术制成丸服,治湿泄。
11.薏苡仁、栀子,十个微炒,煎服,治食物直出。
12.黄柏,焙研,以米汤送服,去下焦湿热,治小儿热泻。
13.茯苓、猪苓、石膏,煅研,和饭制成丸,每次服二十丸,治水泄,腹鸣如雷。
14.栀子,水煎服。
(三)【虚寒】
1.甘草、人参、黄芪、白芍药,同白术制成丸服,可平肝补脾。
2.防风、藁本,治风泄、风胜湿。
3.火炊草,研末,加醋糊成丸服,可行风气于肠胃,治泄泻。
4. 蘼芜,作饮服,治湿泄。
5.升麻、葛根、柴胡,并主虚泄风泄,阳气下陷作泄。
6.半夏,同枣煎服,治湿痰泄。
7.五味子,同茱萸制成丸服,治五更肾泄。
8.补骨脂,同粟壳制成丸服,治水泄日久。
同豆蔻制成丸服,治脾胃虚泄。
9.木香,煨热,实大肠,和胃气。
10.草豆蔻,治暑月伤冷,泄泻。
11.益智子,浓煎60克服用,治腹胀忽泄,日夜不止,诸药不效,元气脱。
12.附子,同干姜、甘草煎服,治少阴下利厥逆。
13.草乌头,半生半炒研为末,制成丸服,治水泄寒利。
14.艾叶,同吴茱萸煎服,治泄泻。
15.莨菪子,同大枣烧服,治久泄。
16.糯米粉,与山药、砂糖一同食用。
17.烧酒,饮服。
18.白扁豆、薏苡仁、干姜,炙后,研末服。
19.栗子,煨食。
20.橡子、大枣,煨后研末,加入粥中食用。
21.乌鸡骨,与肉豆蔻、草果一起煮食。
22.猪肾、猪肝,煨食,或猪肠与吴茱萸蒸熟后制丸服。
(四)【积滞】
1.神曲、麦檗、荞麦粉,取9克,砂糖水送下,治脾积泄。
2.芜荑,同豆蔻、诃子制成丸服,治气泄久不止,小儿疳泄。
3. 楮chǔ叶,同巴豆皮炒研,用蜡制成丸服,止一切泄利。
4.巴豆,积滞泄泻,可以通肠,可以止泄。巴豆灯上烧,用蜡制成丸水服,治夏月水泄,及小儿吐泻下痢。
(五)【外治】
1.田螺,捣敷脐上。
2.椒红,砂酥后贴于小儿门。
3.大蒜,捣烂贴两足心。
4.赤小豆,捣烂,用酒调贴于两足心。
九、痢
(一)【释名】
有积滞、湿热、暑毒、虚滑、冷积、蛊毒。
(二)【积滞】
1.大黄,浸酒服,或同当归煎服,治诸痢初起。
2.巴豆,同杏仁制成丸服,治积痢。与百草霜,化蜡制成丸服,治小儿积痢。
3.巴豆皮,同楮叶烧制成丸服,治一切泻痢。
4.藜芦,主泄痢。
5.莱菔汁,和蜜服,干者嚼,止噤口痢。
6.莱菔子,主下痢,肛门重坠。
7.山楂,煮服,止痢。
8.荞麦粉,加鸡蛋清制成丸服。
(三)【湿热】
1.黄连,水煎后露一夜,热服,治热毒赤痢。酒煎服,治下痢腹痛。
同艾水煎服,治伤寒痢。
同黄芩煎服,治暴痢。
同干姜末服,治气痢,肛门重坠。
同盐梅烧末服,治赤白日久。
同鸡蛋清制成丸服,治诸痢脾泄。
同吴茱萸炒制成丸服,治湿痢。
2.胡黄连,和饭制成丸服,治热痢。
3.柴胡,同黄芩,半水半酒煎服,治积热痢。
4.青蒿,同艾叶、豆豉做饼,煎服,治冷热久痢。
5.白蒿,研末服,治夏月暴水痢。
6.益母草,同米煮粥,止疳痢。同盐梅烧服,止杂痢。
7.荆芥,烧末。
8.黄芩,同芍药、甘草煎服,治下痢腹痛日久。
9.地黄,止下痢腹痛。
10.车前,捣汁,和蜜服。
11.蒲根,同粟米煎服。
12.桔梗、白及、蒲黄、昨叶何草,火麻汁煮。皮蒸食,主二三年赤痢。
13.绿豆,同火麻煮汁服,或绿豆皮蒸食。
14.豆豉,炒焦后酒调服。
15.豇豆、豌豆根茎,烧成灰末,加水冲服。
16.豆腐,用醋煎服。
17.葱白,煮粥或与鲫鱼同食。
18.黄瓜,与蜜同食。
(四)【虚寒】
1.芍药,补脾散血,止腹痛、肛门重坠,生血养血。吴茱萸炒过,炼蜜制成丸服,治久痢。
2.当归,止腹痛泄泻,但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生血养血。吴茱黄炒过,炼蜜制成丸服,治久痢。
3.白术,主胃虚及冷痢多年。
4.苍术,同川椒制成丸服,治久痢。
5.乌头,烧研,以蜡制成丸服,治久痢。
6.附子,与鸡蛋清制成丸服,治休息痢。
7.玄胡索,酒服6克,治下痢腹痛。
8.黄芪,治泄痢腹痛。
9.大蒜,同冷水服,或与黄丹制成丸服,治噤口痢及小儿痢。
10.韭白,醋炒食。
11.生姜,同干姜做馄饨食,治久痢。
12.麦面,炒焦服。
13. 砂糖,与乌梅煎汁饮服。
14. 蜂蜜,调姜汁饮服。
15. 鲤鱼,烧成灰,水冲服。
(五)【止涩】
1.狼把草,或煎或研末服,治久痢、血痢、疳痢。
2.赤白鸡冠花,酒前。
3.木贼,煎水。
4.五味子、罂粟,同壳炙,蜜丸服。
5.乌梅,水煎服,止渴,除冷热痢。同茶、醋服,或同黄连制成丸服,主血痢。同建茶、干姜制成丸服,主休息痢。
6.苦茶,研末食服,或同醋、姜煎服。
7.大枣,与米粉一起烧食。
(六)【外治】
1.木鳖子,六个研末,以热面饼挖孔,放入一半,热贴脐上,少顷再换,即止。
2.芥子,同生姜捣膏封脐。
3.黄丹,同蒜捣封脐,仍贴足心。
4.田螺或蚂蝗,加点麝香捣烂后,贴脐部。
5.蓖麻,与硫黄捣烂后,敷贴于脐部。
十、疟
(一)【释名】
疟有风、寒、暑、热、湿、食、瘴、邪八种,以及五脏疟、六腑疟、劳疟、疟母。
(二)【暑热】
1.柴胡,少阳本经药,通治诸疟为君,随寒热虚实,入引经佐使。水煎服。
2.黄芩,去寒热往来,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少阳、太阴六经。
3.甘草,主五脏六腑寒。
4.黄芪,主太阴疟寒热, 自汗虚劳。
5.牛膝,水煎日服,或茎叶浸酒服,治久疟、劳疟。
6.苍耳子,晒干研末,酒糊丸服,或叶捣汁服,治久症不止。
7.马兰,捣汁,发日早服,治诸疟寒热。
8.香薷,同青蒿末,酒服。再加桂枝、麦芽,治暑疟。
9.青蒿,捣汁服,或同桂心煎酒服,治虚疟寒热。同黄丹末服,治温症但热不寒。同常山、人参末酒服,治截疟。
10.人参,同白术用,治虚疟食少。30克煎后冷服,治孕疟、产后疟、瘴症,未分阴阳。
11.白术,同苍术、柴胡,为疟病必用之药。
12.升麻,同红花,以柴胡四物汤送服,治邪入阴分者。
13.川芎、知母、葳蕤wēi ruí、牛蒡根,并主劳疟。
14.当归,水煎,日服。
15.麦苗,捣汁饮服。
16.蜀椒、甘蔗、竹叶,水煎服。
17.蚯蚓,研末,加薄荷、姜和蜜食服。
18.鳖甲,醋烧研末,冲服。
19.葛根,同柴胡、白术、苍术同用,一补一发,治久症,无汗者加之。
20.粳米,制成白虎汤服,治热疟、肺疟。
21.秫米,同恒山、甘草煎服,治肺疟有痰。
22.翻白草,煎酒。
23.冬瓜叶,同青蒿、马鞭草、官桂,糊丸服,断疟。
(三)【寒湿】
1.附子,同红枣、葱、姜煎后,冷服,治五脏气虚,痰饮结聚发疟。
同生姜煎服,治瘴疟。
2.生姜汁,露置一夜后饮服。
3.独蒜,烧研末,酒调服。
4.橘皮,以姜汁浸煮,焙研末,加入大枣水煎服。
5.牛肝,用醋煮食,或羊肉、黄狗肉煮羹食。
6.草乌头,同苍术、杏仁煎服,治秋深久疟,病气入腹,腹鼓食少。
7.草豆蔻,煨,加入平胃散治虚疟自汗。
同熟附子煎服,治瘴疟。
同常山浸酒饮,治山岚发疟。
同恒山炒焦糊丸,冷酒服,治一切疟。
8.高良姜,同干姜炮研,入猪胆制成丸服。
9.火麻叶,炒研服。
10.干姜,炒黑,发时酒服。
11,桂心,寒多者加之,同青蒿,看寒热多少,三分或七分研末,姜酒调服。
(四)【痰食】
1.白僵蚕,制丸服。
2.穿山甲,加干枣烧研末冲服,或同酒、当归、柴胡、知母一起蒸后制丸服。
3.半夏,痰药必用,痰多者倍加。同白豆蔻、生姜、大枣、甘草各二十五块,如皂子大,与葱根煎至一碗,露一夜,分三次服,治热疟重者,效果极佳。
4.槟榔,同酒蒸常山制成丸服,主消食。
5.桃仁,加蒜服。
6.桃花,晒干,研末服,痢下即可。
(五)【邪气】
桃枭,研末,加水制成丸服。同巴豆、黑豆、朱砂,制成丸服,治五种症。
(六)【吐痰】
1.石胡荽,捣汁饮服。
2.瓜蒂,捣汁服。
(七)【外治】
1.马齿苋、小蒜,同胡椒、百草霜,加露水杵汁饮服。
2.鱼腥草,擦身直到出汗。
十一、心下痞满
(一)【释名】
心下疼痛多为胸腹胀满疼痛、手不可近的结胸证和胸部憋闷、疼痛,甚至胸痛彻背、呼吸短促、不得安卧的胸痹,而心下不痛的多为痞满。有因滥施攻里泻下之法而致阳气虚亏、内陷入里,结于心下,阻塞中焦气机,使升降失司而致的痞满,治疗时,当从阳虚、气虚下陷而治,施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升清降浊之法;有不因攻里泻下而导致的痞满,多因脾胃虚弱、痰湿内阻、饮食停滞、湿热蕴结所致,可施以补气健脾、除湿化痰、消食和胃、泻热消痞之法。
(二)【湿热气郁】
1.桔梗,同枳壳煎,治胸胁痛刺。
2.黄连,主湿热痞满。
3.黄芩,利胸中气,脾经湿热。
4.柴胡,主伤寒心下诸痰热结实,胸中邪气,心下痞,胸胁痛。
5.前胡,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
6.贝母,同姜汁炒研,制成丸服,主胸胁逆气,散心胸郁结之气。
7.川芎,燥湿开郁。
8.木香,能升降诸气,专泄胸腹滞塞。同诃子、糖和丸服,治阳衰气胀懒食。
9.香附子,利三焦,解六郁,治饮食痰饮积聚。同砂仁、甘草末服,或同乌药末服,或同茯神丸服,或一味药浸酒服,治一切气疾。
10.泽泻,同白术、生姜煎服,主痞满,渗湿热。
11.芍药,主脾虚中满,心下痞。
12.白豆蔻,主脾中滞气。
13.射干,主胸膈热满,腹胀。
14.大黄,泄湿热,心下痞满。同黄连煎服,主伤寒下积,心下满而不痛。
15.草豆蔻、吴茱萸,同黄连煎服,主湿热痞满。
16.枳实,除胸膈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解伤寒结胸,胃中湿热。研为末,日服,主胸部憋闷、疼痛,甚至胸痛彻背。
17.枳壳、厚朴,并泄脾消痰,除胸溶胁胀。
18.栀子,解火郁,行结气。
19.茯苓,同人参水煎服,除胸胁气满。
(三)【痰食】
1.半夏,消痰热满结。同黄连、栝蒌煎服,治胃脘部硬满、压痛,痛在心下。
2.旋覆花,汗下后,心下痞满,打嗝不止。
3.缩砂,以萝卜汁浸,焙研汤服,治痰气膈胀。
4.泽漆,同大黄、葶苈制成丸服,治心下鼓起杯大的块状物。
5.栝蒌,取子丸服,或同薤白煎酒服,主痰结,胸部憋闷、疼痛,甚至痛彻心背,满喘咳。
6.牵牛子30克,研为末,同巴豆霜,加水制成丸服,除胸膈食积。
7.生姜,同半夏煮服,治心下坚硬、胀满。
8.白芥子,同白术丸服,除冷痰胀满。
9.橘皮,同白术制成丸服,或煎服,治痰热痞满。
(四)【脾虚】
1.人参,主胸胁逆满,消胸中痰,消食变酸水,泻心、肺、脾、胃火邪。同橘皮(去白)制成丸服,主心下结硬,常觉痞满,多食则吐,气引前后,呃逆不除,思虑郁结。
2.白术,除热消食,消痰水。研为末,汤服,止胸膈烦闷。同枳实制成丸服,消痞强胃。同积实水煎服,治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致,腹满胁鸣。
3.苍术,除心下急满,解郁燥湿。
4.远志,去心下膈气。
5.升麻、柴胡,升清气,降注气。
6.羊肉,同橘皮、姜、面做羹食,主老人胸膈胀满,饮食不下。
十二、胀满
(一)【释名】
有湿热,寒湿,气积,食积,血积。
(二)【湿热】
1.白术,除湿热,益气和中。同陈皮制成丸服,治脾胃不和,冷气胀满。
2.黄连,去心火及中焦湿热。
3.黄芩,主脾经诸湿,利胸中热。
4.柴胡,宣畅气血,引清气上行。
5.桔梗,同半夏、橘皮煎服,主腹满肠鸣,伤寒腹胀。
6.射干,主胸胁满,腹胀气喘。
7.薄荷、防风、车前、泽泻、木通、白芍药,去脏腑壅气,利小便,于土中泻木而补脾。
8.大黄,主肠结热,心腹胀满。
9.半夏,消心腹痰热满结,除腹胀。以酒和丸,姜汤送下,又以汁调,贴脐中,除小儿腹胀。
10.牵牛,除气分湿热,三焦壅结。同厚朴末服,治湿气中满,足胫微肿,小便不利,气急咳嗽。白黑牵牛末各6克,大麦面120克,做饼食,除水蛊胀满。生研3克,青皮汤送下,除小儿腹胀,水气流肿,小便赤少。
11.忍冬,治腹胀满。
12.泽泻,渗湿热。
13.赤小豆,治热,利小便,下腹胀满,散气。
14.木瓜,治腹胀善噫。
15.厚朴,消痰下气,除胀满,破宿血,化水谷,治积年冷气雷鸣。同积实、大黄煎服,治腹胀脉数。加甘草、桂、姜、枣,除腹痛胀满。姜汁炙研, 日服,主男女气胀,冷热相攻,久不愈。
16.皂荚,煨研丸服,痢下即止,主胸腹胀满。
17.枳实,水煎服,消食破积,去胃中湿热。
18.茯苓,主心腹胀满,渗湿热。
(三)【寒湿】
1.草豆蔻,除寒燥湿,开郁破气。
2.益智子,主客寒犯胃。益智子60克煎汤服,治腹胀急泻,日夜不止。
3.胡卢巴,治肾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
4.胡椒,同全蝎丸服,止虚胀腹大。
5.附子,同人参、生姜末,煎服,治胃寒气满,不能传化,饥不能食。
(四)【气虚】
1.甘草,除腹胀满,下气。
2.人参,治心腹鼓痛,泻心肺脾中火邪。
3.葳(萎)蕤,主心腹结气。
4.青木香,主心腹一切气,散滞气,调诸气。
5.香附子,同缩砂、甘草研末服,治诸气胀满。
6.紫苏,治一切冷气,心腹胀满。
7.莱菔子,取汁浸缩砂,炒七次,研末服,除气胀气蛊。
8.生姜,下气,消痰喘胀满。
9.山药,半生半炒,研为末,米汤送服,治心腹虚胀,手足厥逆,或过服苦寒者。
10.百合,除浮肿,颅胀痞满。
11.沉香,升降诸气。
12.槟榔,生捣成粉末,冲服。
(五)【积滞】
1.刘寄奴穗,血气胀满,研为末,酒服9克,是破血下胀仙药。
2.神曲,补虚消食。同莱菔子煎服,止三焦滞气。汤服一匙,治小腹坚大如盘,胸满,食不消化。
3.胡蒜,下气,消谷化肉。
4.山楂,化积消食,行结气。
5.橘皮,下气破癖,除痰水滞气。
6.胡椒,同蝎尾、莱菔子丸服,除腹中虚胀。
7.胡粉,化积消胀。盐炒摩腹,治小儿腹胀。
上文录自重庆出版社《病从脾胃生》
2021.04.08.万方醒真校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