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胳肌强度循环论》为什么写成这样?为什么不修改?

几天前,翻阅《骨胳肌强度循环论》(自然死亡力学演变形式)的最后一章,再次发现没有人体左右侧变异的自然死亡力学演变形式的阐述。这次必须对此作出说明。

回顾十年前写作时的情景,反思为什么没将这篇基础理论文稿写全、写完。

一,         当时是按《简单论文写作》一书的教导写作。字数不能超过8000——10000。记得当完成时,已经超过万字。

二,         当时认为:建立理想的人体力学运动模型(文字)理论就成。

以上两方面因素加之第一次自学写论文,水平差,决定了《骨胳肌强度循环论》只能写成这样:只有理想的衰老死亡力学演变形式,没有左右侧变异的衰老死亡力学演变形式。一句话,没写好。

《骨胳肌强度循环论》至今也未作修改的原因,主要是不可能用文字表达人体脊部左右侧强度差,导致生理器质性病变直至死亡的过程------。搞个电脑模拟提纲更实在。

当时有一些常见疾病与力学变异的对应关系的概念。但还没有左右人体力学差异过大更易导致生理器质性病变的观念;更没有脊部左右侧强度差过大,将导致大脑右左半球功能失衡的基本概念;也没有考虑以骨胳肌运动对血液循环、对脑神经系的促进作用求证人体大脑存在的互动关系。

《用脑缺陷简论——人类用脑潜力与进化方向浅析》提出了人体大脑存在互动关系。但对人体力学变异导致的脑体互动变异,是生理病理现象的基础却少有涉及。

照顾肿瘤患者的经历对此有了较深层次的感触;《百岁文化老人健身》的收获将颅胸腹脊部动作大部“一网打尽”。进入肿瘤康复阶段势必成为今后的主攻方向。

为什么不在基础理论(人体力学与血液流变变异、脑神经信息异常关系)上更进一步?没这个社会条件!

为什么选择肿瘤康复成为今后的主攻方向?认为中国大陆涉及的网络上,可能比较适合人体运用技术的推广。但这只在相关强力部门不加力(或不能)打压,有网管高层支持的情况下是这样。

2010.10.18起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