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红 | 麾村民俗风情之十六:青苗会
麾村民俗风情之十六:青苗会
作者刘继红先生,麾村人,丁中1966届校友。
青苗会,一个传承千年的农事习俗;香火戏,一种流传甚广的古老剧种: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搭台唱戏文香火
过去我们这一带凡有重大祭祀娱乐活动都盛行请香火做会,驱邪降福,酬神祭鬼,诸如祈求捕捞顺利的“渔船会”、祈求消灾降福的“火星会”、祈求合家安定的“太平会”,当然更少不了祈求五谷丰登的“青苗会”等等,都要请香火班子来唱戏。
香火戏是一种流传于苏中苏北的传统戏曲剧种,有文香火、武香火之分,又有内坛与外坛之别。它的唱腔、说白具有浓郁的苏北地方特色和朴实的乡土气息。
青苗会一般由乡老族尊负责主持举行,事先择定吉日,并晓谕村民。届时,全体男性村民集聚村庙,抬着菩萨绕村一周,供上果品之类,焚香叩首,顶礼膜拜,祈祷神灵,以避自然灾害。然后就是文香火(说唱戏文的香火)唱戏。起初只是在室内筑坛挂榜,由香伙数人说唱古书、神鬼故事,后来内坛说唱已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于是就转至室外搭台唱戏。香火戏一般用大锣大鼓伴奏,唱腔粗犷、质朴,曲调有三四十种,其中以“大开口”最为流传。据说龙王爷和诸位神仙看了大戏、享用了供品后,就会保佑人们当年丰收。
消灾降福武香火
青苗会上除了请文香火唱戏外,还要请武香火(会武功的香伙)做法避灾。
是日下午武香伙在广场(打谷场)上作爬旗杆、攀刀山,穿火圈、躬刀圈,盘石磙、舞刀枪等武功技艺表演。武香火们个个身怀绝技,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武功表演,博得了在场男女老幼的满堂喝彩。一阵表演娱乐之后,即进行做法祈福程序。赤裸上身的武香伙不断挥舞手中钢刀,时而刀刃向外,绕场转圈(俗称“打场子”),时而敲打旗杆,时而拍打桌面,最后用刀背在左臂外敲打数下,口喷含在嘴里的清水,只见刀起皮绽,刀锋在其臂上划开了一条长长的口子,鲜血瞬间外溢,与喷在臂上的水融为一起,血中有水,水中含血,血水淋漓,其状恐怖,目不忍睹。更为惊恐而又不可思议的是武香火竟用此血水抹向围观者,说能免灾,甚是吓人,胆小的纷纷后退,胆大的趁机起哄,只嫌事小,不怕事大。然后由村人组成仪仗队巡游做法,队伍排成单行,有的击鼓鸣金,有的吹海螺牛角,随行的众人手持柳条、红绿旗帆,随此擘有红血的香火至各户门前刮血洒门,刀击门框,谓即可消灾辟邪;将红色的太平符贴在各户门上,并在各户门墙上用石灰水写上“消灾降福,人口太平”等字样,寄予太平安宁之意。
亲朋欢聚看香火
像庙会请亲朋好友上集场一样,我们老家青苗会也同样盛行请亲朋好友看香火(看戏)。一旦青苗会期确定,东道主就会请人带信或亲自登门邀约亲友(其时没有电话之类的通讯工具,只能是托人带口信或登门邀约)。青苗会前一两天各家各户就忙着备酒备菜,准备客人的到来。
是日临近中午,亲友们陆续赶到,有的还拎着大包小包,主人会客气地说,“带你们来玩哈哉,还带什么东西”,客人随即便说,“应该的,应该的”。席间,主客亲朋把酒言欢,谈笑风生,谈论最多的话题是“麦子收成怎么样啊?划到几担几斗一亩啊?(担、斗,旧时粮食计量单位)”“黄秧转青了吗?水难弄不难弄啊?”“豆子出得怎么样啊?”等等。席毕,有人迫不及待地去看武香火做武功表演及刮血做法;有人直接上了麻将桌,稍事娱乐,待晚上看戏。黄昏时分,人人纷纷进场,有搬椅子的,有扛板凳的,有搀老人的,有抱小孩的,还有卖糖果瓜子、香烟杂货的,人头攒动,一派热闹景象。香火戏主要以说唱为主,唱的内容有《梁祝》《珍珠塔》《罗通扫北》《秦雪梅吊孝》等等。后来香火戏演变成扬剧以后,生、旦、净、末、丑,角色分明;唱、念、做、打,“四功”惊艳,欣赏娱乐性更强,常演的剧目有《小尼姑下山》《小寡妇上坟》《王樵楼磨豆腐》《四老爷打面缸》《王瞎子算命》等等。这些传统剧目蕴含着极其鲜明的道德观念,宣扬惩恶扬善,鞭挞见利忘义,讽刺贪赃枉法,它遵循的传统价值观念非常契合农民的是非观和伦理观,获得农民的广泛认同,台上演得认真,台下看得入迷,不时传出阵阵掌声和喝彩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