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继伟/竹竿巷的变迁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王继伟
千年古县的汝南,大街小巷有讲不完的故事,在这里,走一走,看一看,古今变迁,仿佛穿越千年……
一条汝河四面环绕,河道不阔,没有了当年的波澜。汝河古为汝水,上游亦称沙河,又叫南汝河,过去也曾波澜壮阔,帆船竞渡,而今仍然静静地流淌,流出了一个宁静小城,流出了小城的风土人情。
说起汝河,它的发源地在河南省洛阳市,绵延二百多公里,在新蔡汇入洪河,最后流入淮河。据郦道元的《水经注.汝水》云:“汝河发源于梁县勉乡的天息山,(今洛阳嵩县境的伏牛山北麓)东南流至郾城,支流并出,成扇面形向东南展开。主流经上蔡、汝南、新蔡至淮浜入淮。”
由于水量大,自古汝河就是繁忙的河道。往来的船只满载着南方的大米、铁炭、桑杈等,还有山货、杂货等不胜枚举,逆流北上,可达洛阳;北方的小麦、芝麻、大豆,牛、羊等为大宗商品,顺流南下,可至江南乃至福建两广。东晋时,从一个悬瓠观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一个水运码头的小城,故曰悬瓠城。在这里,南来北往的船只如梭穿行,客商们频频交换着所需的物品,相互间互通有无,各民族之间的往来贸易繁盛,于是不少的商家都把此河道视为风水宝地,沿河纷纷修建客栈、阁楼,供自己游玩享乐。
绵绵的细雨中,走在青条石铺就的小巷里,我忽然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漫步汝河岸边,思绪飞越千年。千年前的汝南城名悬瓠,据《水经注》载:“汝水东迳悬瓠城北,城形若瓠然。”意思是说,汝水自西向东,折而南流,最后绕汝南城蜿蜒东去,汝南城的形状如一个溜圆的瓠子。汝河水始深丈余,宽五丈左右。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城北门外西侧为渡口,帆船萃聚。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在东关外汝河东岸增设河运码头一处,日久发展为集市,修建街道,店铺林立。竹竿巷就此时而兴起。
为什么叫竹竿巷呢?因为这里在城东汝河岸边,有河运码头,外地运来的竹竿,多卸在此处出售。过去城里出售编制器物的市场,都是用柳条、高粱秸和芦苇编织的筐、篮和帘子。北方毛竹甚缺,汝河航运发达,给毛竹的运输带来方便,客商便装了几船毛竹。为了给竹子找个好销路,客商请来南方的竹编艺人,将原竹破成竹片、竹条和竹篾,编出的竹筐、竹篓、竹筛、竹帘等,不但样式精美,而且轻巧耐用,甚是好卖。当地人也学着编些竹器,这一来,竹器就渐渐成了热门货,众多竹业兴起,岸边逐步形成了竹业一条街。
竹竿巷具体在地处汝南城东门外汝河西岸,北头为王家巷大街,南头通南护城河北路,1000多米长,4米来宽。
竹竿巷最繁荣的时候是在隋唐时期,这里每天交易的客商络绎不绝。当时在竹竿巷的附近,比如娘娘巷、马道口街等地,集中了许多外埠的客栈,其中以湖北、广东、山西、陕西和甘肃人为多,至今还有山陕会馆(现县四小)、湖北会馆与浙江会馆(现酒厂家属院)、江南会馆(现县一小)和福建会馆(现电业局家属院)的遗迹。
在汝南城东关的竹竿巷行走,也有江南小巷的感觉。汝河河水清澈,流水潺潺。我常常会呆立于河边,感觉河床上涌起的那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绽放出的一个个诱人甜美的笑靥。鱼翔浅底,在岸上能看到一群群大而多的鱼,或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何等的自由酣畅。每座建筑都是小城的文化名片,错落在一起,连缀了小城的精神韵致。精心护佑这些文化景观,能让我们在喧嚣和浮华中,时时眷顾我们心中那条源远流长的根,滋养久远的智慧,让心灵更加宁定淡远。
行走于古街古巷,聆听着古老传说,细尝着古老美食,我不得不慨叹:汝南是历史的活页,每一个街巷都记录着一段故事,每一块石板都凝固着一段历史……细数着一个个古街古巷的名字,就将千年古城的历史窥见一斑。过去这条路并不宽,又十分僻静,映入眼帘的是这条巷子的地面上是大块的青色条石。寂静无声的小巷,被磨得很光滑的条石,流露出竹竿巷一种沉淀已久的沧桑感,带有一种深邃的冷峻。
至民国以来,汝河道淤塞,不便行船,故水运渐渐停止。随着京汉铁路开通,汝南中心的西移,竹竿巷彻底落寞了。三年前,因城市的改造,原来的竹竿巷早已被夷为平地,盖起了具有现代化风格的建筑。竹竿巷已经永远成为了历史,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当年,那是怎样一段梦幻岁月。汝河自北而东再向南缓缓流过城下,如柔情似水的母亲,千回百转,相望城垣,久久不肯舍去。水中碧波荡漾,千帆竞发,船号震天;两岸店铺鳞次栉比,旅人南腔北调,穿梭如织。南门外,悟颖塔凭河远眺,南海寺望不断烟波浩渺;北门外,龙兴寺晨钟暮鼓,天中山颜真卿名扬四海。一座古城就是一座文化博物馆,列阵逶迤于汝河边,悠悠岁月,荡漾情思。
过去城内湖泽密布,水网相连,烟波荡漾,绿树成荫,书声朗朗,人文昌盛,历史上曾出现过“汝半朝”的奇观。一城古韵,半城水烟,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沿着汝河水道,形成马市、米市、柴市、锅市,鸡鹅市、竹竿巷、剪刀巷……南来北往的客,三教九流的人,骑马的,抬轿的,歇脚的,说书的,唱戏的,沿街叫卖的贩夫走卒,浪迹天涯的文人骚客,摩肩接踵,熙攘往来,市井百态,栩栩如画。
饱经沧桑的路面石板,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当年古街和渡口的存在。虽然这一切和我记忆中的印象很难联系起来,但远方的游子还是有种故地重游的亲切感。昔日的古街巷,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沿街店铺有卖农副产品的,生活用品的,茶馆小吃,农家自种蔬菜小摊等等。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而今昔日繁华的古街,古渡口巳不见踪影,取而代之是宽敞的大桥和沥青柏油马路。
经过一条条熟悉而陌生的小巷,踏着光滑的青石板,抚摸着四周凹凸不平的墙砖,欣赏着墙角生长出的微小的花朵,感受着古城中的古老城墙带给我的幽远气息,一时想不起这条弄巷的名字,倒是想起一首精短小诗:小巷,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青苔旧墙。这首诗虽短,却也诠释了人们当时的心情,撩拨着我的记忆。
我沿着河边继续南行,迎面是南海湿地公园施工的场景。这里机器轰鸣,数台挖掘机拉开阵势扫尾强攻。在国家旧城改造政策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经过两年来的辛勤劳动,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了河道清淤、堤防加固、河岸护砌、排污治理、堤岸绿化、管理设施等系列工程建设基本完成。
而今,每到夜幕降临,古城一下子亮堂了起来,到处灯火辉煌显得十分华丽,前来欣赏古街美景的人也十分多,街道上人山人海,真是热闹非凡。在古街卖东西的人也很多,商贩们大声地吆喝着,甚至还有新疆卖羊肉串的,他们光着胳膊,赤着背,随着欢快的节奏跳着精彩的舞蹈,不停得招揽着游客。羊肉串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让人馋得直流口水。看着这些色香味俱全的羊肉串,忍不住马上去买几串,一饱口福。
夕阳映照在狭窄的沿河街道,街边楼房愈发显现出古街沧桑破落的景象。没有精致的飞檐斗拱,也没有精湛的镂雕,只有凹凸破败石板路,斑驳脱落的灰白院墙,陈旧的木门木窗。我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听,沿着沿河弯曲的小路,不多时就来到了竹竿巷东关桥的桥口。一眼望去,东关南桥上,行人、车辆川流不息。此时的大桥经过包装修饰,更加庄重恢弘,大气磅礴,流光溢彩。一位牵着小狗遛弯的阿姨高兴地说:“我们的县城像天堂,谁还旅游到苏杭?”
“河水变清了,河里的鱼虾变多了,到这里来钓鱼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意外的收获。”一位在汝河老东关桥垂钓年轻朋友,举着钓上来的红鲤鱼高兴地说。
迎着丽日清风,漫步大堤之上,河岸边的杨柳依依,轻抚着游人的脸庞。脚踏着河岸的水泥路面,看见紧挨路基底部,固守大堤的泥土还是那样的夯实,土层叠加一起,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铁卷,一页一页,依稀斑驳着岁月的印记。悠悠河水泛着微光,波澜不惊,水天浑然一色,几只水鸟轻掠水面,时而又不知所踪。
一路走来,人们的赞美声不绝于耳:“河水清清,绿树成荫,人们有了休闲的好去处!”“百闻不如一见,真是前后两重天。”“谁能想到,昔日的臭水河变成了今日的观赏带!”对汝南人来说,汝河承载了历史与文化的母亲河,人们不仅对她寄予了深切厚望,而且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铸造着辉煌。如今的汝南县新城,山水蓝湾,高楼林立,景色秀丽,宿鸭湖清淤,流水清澈,鱼虾成群。新汝河两岸花开四季,植物茂盛,虫鸣鸟唱,风景秀丽,城河相连,让人流连忘返。
虽然一口气步行了五六里,但我丝毫感觉不到身体的疲惫,站在天中山广场的台阶高处,遥望着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民俗文化步行街,畅想着汝南的未来,心中难以抑制的兴奋与喜悦涌向笔端!
徜徉在古城,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许多居民一直住在这里,他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直到年华老去也呆在这里。平常的日子里拉把椅子,在屋檐下坐下来,泡一壶清茶,与路过的邻居聊一些家长里短,或是三五个人聚在一起围着圆桌悠闲地打牌、下棋、聊天……古城古街古巷里居民们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似乎更愿意守着这古街巷过着散漫闲适的生活,他们如竹竿巷等古街一样,亲切自然安详。
作者简介
王继伟, 笔名荆北,汝南县作协副主席,驻马店市作协理事,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至今已发表散文、诗歌、小说500余篇,出版散文集《荆北散记》。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1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本刊订户稿件同等质量优先发表。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