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师张学仁教授病故,我知道得晚了两天,未及去先生家里吊唁,却在楼下见到讣告,得知先生已经火化。不能送先生最后一程,心里很愧疚。但想到讣告最后的特别交待“遵照张教授遗愿,丧事从简,不送花圈,不挂挽联,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又释然了些:活得平淡,走得平淡,正是先生的本色。讣告写得很简短、平实,评介先生“性情温和,为人豁达,正直善良,团结同辈学人,对青年教师发挥了师德垂范作用”,授课“内容充实,逻辑严密,表达清晰,生动活泼,深受历届学生欢迎”。这些盖棺之论,都与先生之风相副。当年读大三,班主任张孝评先生和我们闲聊时说,由于三级学位制度才实行不久,系上高学历的老师还很少,张学仁老师是其中之一,接受过何其芳先生等大家的亲炙,理论底子很扎实,上学仁老师的课,要用心听讲和做笔记。读到大四时,学仁先生为我们开设《西方文艺理论》课程。汉文专业诸课程中,《西方文论》是离我们“文化”最远的一门,至少是最远之一。我记得大二某一天,我们班的老大姜同学为我“扫盲”,激情澎湃地谈起“拉奥孔和他的儿子”那“痛苦的悲剧美”时,我是多么的一脸茫然。我想多数同学那时的“西学”知识面,和我的差不了多少。修了张老师的课,我们对于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叔本华、尼采的各种概念、范畴、义理等的理解,大体上都入门了。只是由于课时有限,先生课堂所授,不能不止于“别车杜”。先生身体瘦弱,慈眉善目。因为血糖低,多数时候坐着授课。先生娓娓道来、从容舒展的语风,同学们如沐春风、如啜甘露的欣悦,常常令我联想到“曹大家”东观授业的情境。先生很是照顾我们这些生瓜蛋的接受能力,各章节艰涩奥义,尽量平常出之,并注意引导我们做好课堂笔记。这些年数次搬家后,我读本科时的各门课程笔记本,大多丢弃了,但《西方文论》的,至今仍保存着。我最早拜读的先生的论文,是《黑格尔人物性格理论评述》,印象深刻。后来陆续读到多篇,皆获益匪浅。1993年,先生的专著《西方文论概要》出版后,我购买了几本,送给朋友们共享。先生治学严谨,不轻为文,故平生著述不多。先生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就读于著名的兰州女中。先生言谈行止,可谓标准的女教授范儿——娴雅温和,文质彬彬。在我们文学院,先生是最受同事和学生敬重的老师之一。我毕业留校后,和先生成了同事。院里的教师有六七十位,几十年间积累的恩恩怨怨,总是不免的。我虽是小字辈,却也被知道了不少丝丝蔓蔓,但从未听到谁明里或暗里说过先生的不是。1990年,停止了好几年的职称评定工作恢复。够资格、需要晋级的教师太多,竞争十分激烈。有的先生因为承受不了过大压力而倒下。但我敬爱的薛瑞生先生公开表态:“如果和学仁兄一起申报正高,我绝对不争。”那时候,薛老师的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在院里是十分突出的。薛老师这样讲,显然出自对于学仁老师道德文章的由衷推许。我多次对先生说,我是您的学生,任何时候和任何事情,都愿意为您跑腿,您只一句话,小子保证办好。先生笑曰:“叫自己学生办事,当然气长,以后肯定少不了烦你。”但三十多年来,我并没有为先生做什么,因为先生从未“烦”过我。十年前的国庆节,我们班举行入校30年师生恳谈会,76岁的张先生应邀来了会场。当年授课诸位业师中,先生体质最弱。26年后师生重逢,看到先生不仅气色很好,凤仪也一如过去那样端庄优雅,全班同学都无比欣慰。先生热情洋溢讲话后,又深情款款地朗诵了一首几年前的诗作《偶思》:诗的副标题中的“亲爱的同学们”,本指先生北京读研时的学友。想来先生此作,定是同窗白头相聚,席间感慨“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时所写就。几十年风雨生涯的悲欣况味,渗透在字里行间,但最打动聆听者的,还是它所呈现的阳光少年般的情愫,尤其是承传人文薪火的热忱。我想先生此际转赠给我们,自有“坚守初心”“诗意栖居”的寄望在焉。餐叙结束时,一位女同学请求:“请您把诗稿留给我们吧。”先生愉快地答应了。而今娟秀的手迹犹在,慈爱的老师却永远地不在了。几年前,我刚调到新部门工作时,先生突然来了办公室。“听说你换了岗位,主持办刊工作了,顺便来看看你。”先生淡淡地说。我惊讶且感动:“您是老师啊,咋能来看学生?”先生说:“那有啥不可以?其实我就是想对你说,我看过你给别人改过的文章,太用心了。对自己文字要求严的人,未必也对别人文字要求严。你做到了,很难得的。我相信能干好。”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先生只坐了十来分钟,就下楼了。我要送她回去,先生还是淡淡地说:“你上班,不要送我。刚才上五楼,感觉不太累,下楼没问题的。”先生今年四月摔倒不起,我们全然不知。她的女儿崔老师和我很熟,近两月还见过面,但丝毫没有提到先生身体状况。尽量不给别人增添麻烦,是先生一贯的自律,也是先生的家风。先生病危时,只在医院住了三天,就平静地悄悄地走了。先生从病重到弥留时的情况,当年弟子、我的同窗杨继翰同学了解一些。他在悼文中写道:“张老师留话说,骨灰也不要留,撒在开满鲜花的坡地上,和鲜花阳光作伴。”我读到这里,耳旁似乎又响起先生淡淡的话语,不禁潸然泪下。
2017年6月8日
(作者简介:刘炜评,陕西商州人。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北大学期刊中心主任,兼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及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兼事文学创作,主笔旧体诗、散文。出版《半通斋散文选》《半通斋诗选》《铁马冰河》《年华暗换在西京》《京兆集》等学术著作、文学作品十多种。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陕西省文艺批评最佳评论奖、柳青文学奖、“长安诗人”等奖项或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