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顿饺子
饺子是中国国粹,在国外的中国人,哪怕之前从来没包过饺子,到了国外慢慢也会无师自通。没办法,谁叫咱骨子里都有新东方厨师的隐藏技能呢?今天要说的,是我给外国人包饺子的三次经历。
P教授是我在哥本哈根大学合作的导师,他在80年代初,硕士刚毕业的时候,曾经和当时的女友一起去过中国,从北边的苏联入境,从最南边的香港离开,历时一个多月好不潇洒快活。那个时候,到中国的外国人还很少,所以P教授也算是访问中国的先驱,提起30多年前的经历,他至今依然印象深刻。我问他是否喜欢中国食物,他非常激动地说当然当然,但一定要是“真正的”中国食物,不能是丹麦中餐馆里的那些玩意儿。
我在P教授那里做了好几个月的实验,临别前为了对他表示感谢,我特意给他和实验室的主要成员包了一顿中国饺子,我还特意把他的儿子也叫上了。P教授的儿子也是一位博士,和教授在同一个系里工作。像他的爸爸一样,他也在大学毕业的时候,领着自己的女朋友到中国去游览了一个多月,不知这算不算一种家族传承。他非常喜欢中国饺子的,平时自己想吃的时候就去亚洲超市买了速冻饺子皮自己包。这在外国人中可不多见。
这顿饺子我包得很成功,每一个人都吃得特别愉快。值得一提的是,我是这个海洋中心里唯一的中国人,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到中国人包饺子的过程,所以那一天我包饺子的时候,很多人都借故跑过来看。有位女老师来来回回在我们身边路过好几次,有话没话地和我们尬聊,最后实在忍不住了,直接问:这是啥?我能尝尝不?
第二次给中国人包饺子就是我的外国学生了。以前曾经提过我在路上捡了一个丹麦人,和我学习汉语(请见这里:捡来的学生)。这伙计是一家跨国公司的老总,平时工作特别忙,每天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上课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曾经在中国住过两年多,对于中国食物、中国文化都非常熟悉。
第一次上课他就向我介绍了他最喜欢的食物,尤其是中国的饺子。和大多数老外都喜欢油炸的煎饺或者广东那种圆滚滚的虾饺不一样的是,这位先生住在北京,最喜欢中国北方水饺,尤其是猪肉大葱馅。猪肉大葱几个字是他说得最标准的中国话了,充分体现出弱水三千,我只爱猪肉大葱的深情。
今年元宵节那天我正好给他上课,课上无意中提到晚上我要和中国朋友们一起包饺子。这家伙一听就来了精神,双目放光地望着我,问他是不是也可以去吃饺子。我说行行行没问题,你喜欢就来吧。
我原以为他日理万机,不过是说着玩,结果到了晚上六点多钟,我和朋友们正在厨房里热火朝天忙碌的时候,他竟然真的出现在了厨房门口,手里还举着一份合同,说要和我补签教学合同。
话说我教了他好几个月的汉语,从来没拿到过工资也从来没签过合同。可是这一说包饺子,他连合同都冒出来了,而且还巴巴的追到家里来让我签字,这司马昭之心,真是全扑在饺子上了。
这一顿饺子吃的不过瘾,过了一段日子他又邀请我去他家里给他全家包饺子。这一次我其实是包得非常失败的,一是面和得太软。二是馅调得太稀,味道实在是不敢恭维,但他倒是吃得蛮高兴。我问了他好几次是否喜欢这个饺子,看他的表情倒不像是虚伪的客套。
提到第三次给外国人包饺子就有点儿传奇色彩了。话说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和几个朋友到一位中国同事的家里去包饺子。包到一半,房东回来了,因为房东曾经明确表示过不希望同事在家里开Party,所以我们都非常紧张。同事特意跑过去跟房东解释,说我们并没有开Party,只是在家吃顿饭,庆祝一下中国的新年。我们几个也是躲在厨房里大气都不敢出,急急忙忙包完吃完就算了事。当然我们也没忘记给房东送上一盘饺子,表达一下我们中国人的热情。一顿年夜饭就这样匆匆忙忙草草了事。
这件事过去就忘了,同事后来房屋合同到期也搬到了新住处。没想到,就在几周前,同事收到这位前房东的邮件,说希望他能再次请他的中国朋友去她家给她包一顿饺子,因为她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食物,实在是非常想念。
就这样,某个周一,我和同事又上门给这位前房东包了一顿饺子。令我惊讶的是,这位房东心灵手巧,虽然是第一次包饺子,但学得极快,饺子包得有模有样,甚至还无师自通地创新出了四角饺子的新花样。看来,全世界的吃货都是充满创造力的啊!这顿饺子也是我来丹麦以来包得最好的一次,连我自己都觉得令人意外地好吃。看来,吃货凑到一起,还能相互促进!
这就是我三次给外国人包饺子的故事了。记得以前参加一个外交培训,一位授课的前大使对我们说,要做好外交工作,一定要多培养自己的爱好,实在没有爱好,咱中国人好歹还会做饭,请外国朋友吃两次中国饭,这友谊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你看,包饺子可不仅仅是生活技能,这都上升到国际友谊的高度了呢。
更多丹麦生活,请见如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