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214

清瘰汤
【组成】鲜泽漆10克(干品减半),土茯苓、黄精、夏枯草各30克,连翘、山楂各15克,枳壳12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将上药纳入陶罐内,用清水浸泡1小时,煮沸10分钟,取汁200毫升,水煎3次,将药液混匀,分3次温服,连服1~2个月,一般可愈,不愈再服。服药期间加强营养。
【功用】解毒散结,行气和胃。
【方解】瘰疬以其颈部结核累如串珠状而得名。以结核为第一症状。古人云:“无痰不成核”本病与痰的关系最密切。本病痰之生,是由于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热内生;或由瘵毒侵袭少阳之经,均可导致痰凝气结而成瘰疬,因此实证偏多。方中泽漆、土茯苓、夏枯草、连翘解毒化痰,其中泽漆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治结核性瘘管有专长;夏枯草《本经》谓“主寒热,瘰疬、瘿瘤、破癥散瘿结气”,二药堪为专病专药;山楂化瘀消坚开胃;枳壳行气化痰和胃;黄精,甘草益气养阴,扶正祛邪;而黄精一药《本草纲目》称其“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尸虫”又与本症相符。诸药合用,共奏解毒散结,行气和胃之功。
【主治】瘰疬(淋巴结核)。
【加减】若瘰疬已溃,加黄芪30克,制首乌15克,以补气血、托毒排脓,敛疮生肌;未溃则配合外治,用生川乌、生草乌各30克,共研极细末,蜂蜜调敷患处,纱布固定,每日1换。
参苓白术散可治这五种病
【组成】
莲子肉12g、薏苡仁9g、砂仁6g、桔梗6g、白扁豆12g、甘草9g、白术15g、山药15g、茯苓12g、党参12g(或人参5g)。
【用法】
为细末,每服6g,枣汤调下,小儿剂量按岁数加减服之。或为丸剂吞服。也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主治】
脾胃气虚挟湿。症见四肢无力,形体虚羸,饮食不化,或吐或泻,胸脘痞塞,面色萎黄,苔白腻,脉虚缓者。
【方义体会】
脾胃,土也,为后天之本。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强。脾胃若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然脾喜燥恶湿,喜甘恶苦,喜香恶臭,喜利恶滞。治脾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是方以人参、扁豆、甘草甘补脾胃;白术、茯苓、山药、莲肉燥渗利湿;砂仁辛香醒脾;桔梗宣肺,以利脾气通达。
诸药合剂,为益中气健脾胃之良方。临证凡以脾胃虚弱旁及诸症皆宜此方。
【临床应用】
一、营养不良
偏食是小儿营养不良主要原因。其表现有二,一者偏食一类,二者偏食零食。此多由食伤脾胃所致,余常以参苓白术散治之取效。
例:郑某之子,7岁。该童家庭条件较好,常随欲所食冷饮点心之类,而正食不食。长期以来,家长顺其性,使其偏食成弊。时值学龄期,该童面黄消瘦,发育不良,与健康儿童差异明显。家长苦于其中,找余与治。余献两法:其一,教育家长正确爱子。若从其弊,往往“爱”而“害”之,嘱其零食有度,正食五谷。
其二,令其服用参苓白术散每日一袋,入蔗糖少许,以开水溶服。以月为期。家长遵余训,两法治之,不日小儿饮食正常,面色红润,形体渐丰。
二、肠结核
例:魏某,男,33岁。患者婚前有肺结核病史,婚后一时期常便秘、腹痛,渐而腹痛腹泻不止,多法治疗,均开始见效,渐渐无效。西医诊为肠结核。诊见:面容萎黄,身体消瘦,饮食无味,大便溏泻,一日二三行,脐周腹痛,便后不减,触其六脉细而缓,舌淡白、苔白。以参苓白术散加味治之。
处方如下:
党参15g,甘草6g,薏苡仁15g,砂仁6g,桔梗6g,扁豆12g,莲子肉15g,茯苓15g,白术15g,山药15g,川贝母9g,煅牡蛎15g,夏枯草30g,五剂,水煎服。
药后便溏明显减少,精神渐好。继服五剂临床症状消失。嘱其继续服用参苓白术散,每日两次,每次6g,服半月。并嘱其长期服用异烟肼半年,以巩固疗效。
三、五更泻
五更泄泻是脾气不运,肾阳不足所致。余常以参苓白术散加肉豆蔻9g,吴茱萸6g,附子3g治之即效。
四、肺气虚弱
大病渐愈,常有短气、肢软、恶风自汗、食少纳呆,以参苓白术散加玉屏风散治之,既能促进体质恢复,又可防止感冒。
肺结核初起,低热、自汗、体倦纳差、时有咳嗽、脉细者,可以参苓白术散加泻白散治之,疗效很好。
五、疾病的恢复期
肾病、结核病、溃疡病、肝炎等病,经治疗病已大安,唯食欲欠佳,神疲体倦,常以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培补后天之本,可使体质尽快恢复,促使该病早日痊愈。
风湿跌打药酒
【处方】丁公藤2500g\t桂枝75g
麻黄93.8g\t羌活7.5g
当归7.5g 川芎7.5g
白芷705g 补骨脂7.5g
乳香7.5g\t猪牙皂7.5g
陈皮33.lg\t苍术7.5g
厚朴7.5g\t香附7.5g
木香7.5g\t枳壳50g
白术7.5g\t山药7.5g
黄精20g\t菟丝子7.5g
小茴香7.5g\t苦杏仁7.5g
泽泻7.5g\t五灵脂7.5g
蚕沙16.2g\t牡丹皮7.5g
没药7.5g
【制法】以上二十七味,除乳香、五灵脂、木香、没药、麻黄、桂枝、白芷、小茴香、羌活、猪牙皂外,其余丁公藤等十七味,混匀,蒸2小时,取出,放冷,与上述乳香等十味合并,置容器内,加入白酒10kg,密闭浸泡30~40天,滤过,即得。
【性状】 本品为棕黄色至红棕色的液体;气香,味微苦、甘。
【鉴别】(1)取本品1ml,加甲醇9ml,混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东莨菪内酯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8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 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6:10:7: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2)取本品30ml,蒸去乙醇,浓缩至2ml,加乙醚10ml与浓氨试液1ml,密塞,放置2小时,时时振摇,分取醚层,加盐酸1滴,挥去乙醚,加甲醇2ml,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 两种溶液各10μ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浓氨试液(20:3: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约10分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100ml,加石油醚(30~60℃)100ml,振摇提取,石油醚液用适量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厚朴酚对照品与和厚朴酚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18:3)为展开剂,在相对湿度70%以上的环境下展开,展距9cm,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取本品100ml,蒸去乙醇,用石油醚(30~60℃)30ml振摇提取,分取石油醚液,挥散至约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桂枝对照药材5g,加甲醇10ml,密塞,浸泡20分钟,时时振摇,滤过,滤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桂皮醛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材溶液3μl和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幵,取出,晾干,喷以二硝基苯肼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5)取本品100ml,蒸去乙醇,用乙醚振摇提取2次(30ml,20ml),分取乙醚液,滤过,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木香对照药材(0.25g,加乙醚30ml,密塞,振摇2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去氢木香内酯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O.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药材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环己烷(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6)取〔鉴别〕(3)项下的供试品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皮酚对照品,加丙酮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和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盐酸酸性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每100ml溶液中加入3滴盐酸),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 色的斑点。
【检查】乙醇量 应为35%~45%(通则0711)。
总固体 精密量取本品25ml,置105℃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蒸干,在105℃干燥至恒重。遗留残渣不得少1.2%。
其他 应符合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通则0185)。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腰腿酸痛;跌扑损伤,瘀滞肿痛。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0~15ml,一日2~3次。外用,擦于患处;若有肿痛黑瘀,用生姜搗碎炒热,加入药酒适量,擦患处。
【注意】孕妇禁内服,忌擦腹部。
【贮藏】密封。
茯苓皮汤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原文: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续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按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最畏内闭外脱,故急以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明;但牛黄丸不能利湿分消,故继以茯苓皮汤。
【配方组成】茯苓皮五钱生薏仁五钱猪苓三钱大腹皮三钱白通草三钱淡竹叶二钱
【用法】水八杯,煮取二杯,分三次服。神昏者先用安宫牛黄丸。
【主治】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
【方论】本证为湿重于热,阻滞膀胱,水道不通之候,故治宜淡渗利湿。茯苓皮汤淡渗利湿,通利小便;因有湿热上蒙心包之神识昏迷,故吴氏先用安宫牛黄丸,后用本方。方中茯苓皮、猪苓淡渗利湿;生薏苡仁、通草、淡竹叶利湿兼以泄热,导致湿热从小便而出;大腹皮理气祛湿而宣畅气机,使在里的湿浊从下窍而出。诸药配合,共奏利湿清热,宣畅气机之功。使阳气宣畅,水道通调,则小便自利。
【医论】湿热秽浊之邪自口鼻吸人,遍布全身,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湿阻中焦升降失司则呕逆;热为湿遏,蒸郁而蒙蔽于上,清阳受阻,清窍被蒙,故见热蒸头胀,神识昏迷;湿浊下注,泌别失司,则小便不通;湿浊内盛则渴不多饮,舌苔白腻。正如吴鞠通在其原注中云:“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最畏内闭外脱,故急以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明,但牛黄丸不能利湿分消,故继以茯苓皮汤。
值得一提的是,湿热秽浊之邪弥漫三焦,出现神志昏迷,与热闭心包神昏不同,故不必用安宫牛黄丸,只宜淡渗分利,理气宣化,湿去热透,神志自清醒。如防止内闭,宜用至宝丹、玉枢丹、苏合香丸之类,单用淡渗利湿的茯苓皮汤似嫌不足。曹炳章所云“全在临诊时时消息”之语十分重要。
赵绍琴老也强调:安宫牛黄大寒不适合湿大于热,选用至宝丹或者苏合香丸比较合适!
本方证来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某 吸受秽邪。募原先病。呕逆。邪气分布。营卫皆受。遂热蒸头胀。身痛经旬。神识昏迷。小水不通。上中下三焦交病。舌白。渴不多饮。是气分窒塞。当以芳香通神。淡渗宣窍。俾秽湿浊气。由 此可以分消。
苡仁 茯苓皮 猪苓 大腹皮 通草 淡竹叶
牛黄丸二丸。
吴鞠通根据叶天士医案分别命名茯苓皮汤,牛黄丸。
临床应用:
1:尿路感染
中药治疗疗效稳定,对常用抗菌素治疗无效的病人仍然有效,具有广谱的抗感染作用,且不良反应少,所以对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临床疗效的研究符合临床需要,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尿路感染属中医淋证范围,关于淋证的病因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认识,但膀胱湿热被广泛认可,至今仍为临床上诊治淋证的主要病机理论。而福建、台湾、岭南地区因其依山傍海,气候高温潮湿,临床上尿路感染膀胱湿热证更是非常普遍。膀胱位属下焦,茯苓皮汤(茯苓皮、猪苓、生薏苡仁、白通草、淡竹叶、大腹皮)乃温病四大家之吴鞠通所创,为分利下焦湿浊的代表方,用之治疗尿路感染下焦湿热证切中病机。临床中我们又根据尿路感染多有脾肾亏虚之本,加用白术、益智仁为加味茯苓皮汤,既温补脾肾,又助化气行水。
结论:本课题的临床研究表明运用加味茯苓皮汤治疗尿路感染有如下优势:明显改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降低尿白细胞数和尿细菌数,提高机体整体或局部粘膜免疫能力,且未见明显的副作用,提示加味茯苓皮汤治疗尿路感染值得在临床推广。——广州吴蝉丰加味茯苓皮汤治疗湿热下注型尿路感染疗效观察
青龙按:另外肾病后期出现小便不利呕逆,属于湿热,多数选用苏叶黄连饮止呕,或者温胆汤加减治标,我想可以考虑茯苓皮汤加减祛湿热治本,神志昏迷
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
川芎茶调散
【处方】 薄荷叶(不见火)八两,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香附子(炒)八两(别本作细辛去芦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
常服清头目。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言语声重
川芎茶调散
【处方】 川芎(四两) 荆芥穗(四两) 细辛(去心.一两) 白芷(一两) 甘草(一两) 羌活(一两) 防风(去芦.一两半) 薄荷(蜜炙.八两)
【功能主治】 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言语声重。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常服清头目。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疏风止痛。用于风邪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川芎茶调散
【处方】 川芎120g 白芷60g 羌活60g 细辛30g 防风45g 薄荷240g 荆芥120g 甘草60g
【性状】 为暗黄色的粉末;气香,味辛、微苦。
【炮制】 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 疏风止痛。用于风邪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用法用量】 饭后清茶冲服,一次3~6g,一日2次。
【注意】 孕妇慎服。
【贮藏】 密闭,防潮。
【摘录】 《中国药典》
肺结节
生黄芪30g,金银花20g,蒲公英20g,野菊花10g,金荞麦30g,柴胡10g,黄芩15g,浙贝母10g,赤芍15g,生地黄15g,瓜蒌20g,紫苑10g,款冬花10g,枇杷叶10g,穿山龙15g,石韦15g,射干10g,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早晚各一次服用。
方解:本方具有益气活血,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之功。
主治:肺结节病。疗效独特而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新冠预防3方
从中医观点来看,人体感染病毒,为疫毒趁机入侵而发病;而内在因素则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对于居家隔离的河北市民,王琦提醒:“调神摄生、首贵静养,情绪平和减少恐慌和忧虑,饮食宜清淡,作息宜规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都有助于提升人体免疫力。”
内服方(口服)
在外做好安全防护,内保护正气的同时,王琦针对肺炎疫情,调配以下内服、外用方,有芳香袪湿、清热解毒、辟秽驱邪的作用。如使用外用方,吸入芳香之气有袪湿化浊,镇静安神之功效。
藿香:芳香化湿辟秽,
银花、芦根:有抗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的功用,在非典时期曾得到广泛运用。
虎杖、贯众:有抗病毒作用,适合全身酸痛乏力者。
内服1方:芦根15g、银花10g、藿香10g、红景天15g、贯众15g、虎杖12g。
功效:清热解毒,芳香辟秽,利湿避瘟
用法:煎水内服,一日 2-3 次,服用1-2周即可
内服2方:金银花 10g、芦根 15g、白茅根 15g、藿香 10g、白芷 6g、草果 6g。
功效:清热解毒,芳香化湿辟秽
用法:煎水服用,一日 2-3 次,服用1-2周即可
外用方(佩戴)
预防方药有明显的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炎症反应的作用。靠香囊佩戴的挥发物质能够刺激血清IgA、IgG水平,提高免疫力。
处方:藿香 20g、制苍术 20g、菖蒲 15g、草果 10g、艾叶 10g、白芷 12g、苏叶 15g、贯众 20g。
功效:芳香化浊辟秽
用法:煎水室内熏蒸或研末制成香囊佩戴。
整体来说,中医药香囊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一个作用是扶正气,调节机体的内环境,提升免疫力。
二是通过外用药作用于黏膜,降低接触病毒的危险度。
第三个,通过中药的挥发性物质,芳香避秽,改变病毒依附的生存环境。
中风及后遗症
长期以来,看到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诸般疾病,特别是中风后遗症,常用“柴牡三角汤”,颇有应验。
近年来,本人反复酌用此方,亦收到同样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 “柴牡三角汤”的组成
北柴胡9-12g,生牡蛎30~40g,山羊角15~24g,水牛角15~24g,生鹿角6~9g。
根据不同需要,父亲常伴用:
香附、乌药,以调气活血;
苍术、川厚朴,以健胃宽肠;
郁金,散瘀;
菖蒲,开窍;
夜交藤,通络安神;
合欢皮,和血缓痛,以为常法。
其加减法:当脑溢血尚未完全停止前,除遵守医嘱保持安静外,如
见头面潮红,意识模糊者,可加用代赭石15g、干生地15g、苎麻根9g,
病重者,可酌用广犀角6g磨汁冲服。口噤不能服药者,可用鼻饲。至宝丹亦可用(不排除现代医学抢救措施)。
当脑溢血已经停止,仍须防其络创复裂,加用女贞子9g,旱莲草9g,仙鹤草15g(云南白药亦可用)。
中风后,血压仍偏高,头痛头晕,泛恶,拘急者,可加用石决明30g、代赭石15g、干地龙9g、生牛膝9g。
中风后,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者,可加用明天麻9g、僵蚕9g、决明子9g、茺蔚子9g、郁金9g、菖蒲9g、钩藤12g、全蝎4.5g。
中风后,痰涎壅滞,时时搐搦,咳利不爽者,可加用陈胆星6g,天竺黄9g,郁李仁9g 瓜蒌9g 淡竹沥1支(冲);大便闭结不下者,可加用生川大黄9g(后下),以得下为度。
中风后,余热不退,或有感染,汗出热不解,口干舌绛者,可加用土茯苓30g、忍冬藤24g、连翘9g、白薇9g、丹皮9g、山栀9g、合欢皮24~30g。
二、柴牡三角汤方解
北柴胡,宜畅气血、推陈致新。
生牡蛎,潜阳软坚、消痰行水。
柴、牡同用,无升阳气逆之患,有降泄疏导之功。它不仅通血道,亦走水道,故以为君。
山羊角代羚羊角,能平肝熄风,善解脑血管神经之痉挛。
水牛角代犀角,能清心止血,治神志昏沉,起醒脑毒之用。
生鹿角不同于鹿茸和鹿角胶,它能消血肿。古人用一味生鹿角研末,醋调敷,乳痈立消,故可移治脑部凝血留瘀,起潜移默消之效。
五味药合而为方,对脑部气血郁滞、水液潴留、有积极疏导作用。
调经种子神验方
【处方】白归身1钱2分半(酒洗),白芍(酒炒)5分,川芎5分,熟地1钱3分(自制),四制香附1钱半,广皮8分,丹皮(酒炒)8分,白茯苓5钱(乳蒸),吴茱萸1钱(炒),延胡索8分。
【功能主治】不孕。
【用法用量】照方连进4剂,加生姜3片,水2钟,煎8分,清晨空心服;滓再煎,临卧服。俟经水来时服起,1日1服,药尽经止。如未成孕,俟后经来,如法再服4剂。
川芎茶
【处方】 紫苏叶(锉碎)、生姜(锉丝)、鲜川芎梗叶(锉碎。如无,用干川芎亦可)、陈皮、鲜菖蒲(用根,锉丝)各等分。
【制法】 作1盒,细茶1盒,于5月5日午时洗干净手收药,与茶拌匀,用厚纸包封,勿令泄气,焙干,瓷瓶收贮。
【功能主治】 感冒风寒,头痛鼻塞,身体拘急,畏风者。
【用法用量】 每服用时,加葱白,用滚汤泡1钟,热服之。汗出即愈。
【摘录】 《万氏家抄方》卷一
川芎阿胶汤
【处方】 川芎1钱5分,生地黄1钱5分,小蓟1钱5分,阿胶1钱,竹茹1钱,当归1钱,续断8分,地榆8分,伏龙肝1钱2分。
【功能主治】 崩中不止,结作血片,状如鸡肝色,碎烂者。
【用法用量】 先将胶用蛤粉炒成珠,入诸药内,水煎,温服。
【摘录】 《杏苑》卷八
小儿惊热
川消散
【处方】 川消半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小儿惊热。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以鸡子清调下。
【摘录】 《圣惠》卷八十五
引火归元灸涌泉,不如灸太溪
前两天有个粉丝咨询,灸涌泉穴可以引火归元,为什么我灸了,不管用?
的确,很多人都知道上火了要灸涌泉穴,因为涌泉可以引火下行。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效果并不是很好,甚至越灸火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中焦不通。中焦的通道没打开,上面的火下不来,下面的水上不去。水火不相济,越灸火越大。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可以试试灸太溪穴。
虽然涌泉和太溪都能滋阴,但太溪功效更强。太是大的意思,太溪意思是肾经上最大的溪流。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和原穴,输穴是本经经气汇聚之地,原穴是本经经气较大的“中转站”。太溪穴合二为一,它所在的位置肾经经气最旺,水最多。
所以,灸太溪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肾经经气,发挥滋阴补水的作用。水的力量大了,就能贯通中焦,引火下行。
中药药对
【陈皮、半夏】——行气化痰
【全蝎、蜈蚣】——柔筋止痛
【石膏、牛膝】——胃火牙痛
【黄芪、茯苓】——脾虚水肿
【黄芪、白术】——脾虚自汗
【枸杞子、菊花】——眼干眼花
【黄连、木香】——湿热腹泻
【麻黄、桂枝】——外感风寒
【附子、干姜】——阳虚虚寒
【党参、当归】——气血不足
【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消化不良
三大怀牛膝调理阳痿的壮阳酒
对于阳痿问题,最好还是通过中药来调理,不仅效果安全副作用小,更关键的是更适合自己的体质。对于阳痿病症的调理,中医上非常主推的就是利用怀牛膝,这种中药可以制作成为壮阳酒,日常每天饮用一杯,帮助改善阳痿问题。
一、怀牛膝肉桂酒
【配方】怀牛膝、秦艽、川芎、防风、肉桂、独活、丹参、云苓各30克,杜仲、制附子、石斛、干姜、麦冬、地骨皮各25克,五加皮40克,薏苡15克,大麻仁10克,清酒1.5公斤。
【制法】将上药共捣细,用酒浸于瓷瓶中,春夏3日,秋冬7日后开取,去渣备用。
【主治】腰膝酸痛,阳萎滑泄,大便溏,腿脚虚肿,关节疼痛,四肢不温,腹部冷痛。
【用法】每次服15毫升,空心温服,每日3次。
二、怀牛膝人参酒
【配方】怀牛膝、山萸肉、川芎、制附子、巴戟天、五味子、黄芪、人参各20克,五加皮、肉苁蓉、生姜、防风各25克,肉桂15克,海风藤(原方茵芋)10克,生地、蜀椒各15克,磁石(醋煅淬)20克,无灰酒1.5公斤。
【制法】将上药共捣细,用酒浸于瓶中,春夏3日,秋冬7日即可开取,去渣备用。
【主治】腰脚疼痛,下元虚冷,阳痿滑泄,便溏腹痛,气虚无力。
【用法】每日服15-20毫升,不拘时,频频温饮,常令有酒气相续。
三、怀牛膝麦冬酒
【配方】怀牛膝、秦艽、川芎、防风、肉桂、独活、丹参、云苓各30克,杜仲、制附子、石斛、干姜、麦冬、地骨皮各25克,五加皮40克,薏苡15克,大麻仁10克,清酒1.5公斤。
【制法】将上药共捣细,用酒浸于瓷瓶中,春夏3日,秋冬7日后开取,去渣备用。
【主治】腰膝酸痛,阳痿滑泄,大便溏,腿脚虚肿,关节疼痛,四肢不温,腹部冷痛。
【用法】每次服15毫升,空心温服,每日3次。
初生木舌
川消散
【别名】 川朴散
【处方】 川朴消半两,紫雪1分,盐半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初生木舌。
【用法用量】 川朴散(《准绳·幼科》卷三)。
【摘录】 《幼幼新书》卷五引张涣方
肝肾虚,为风寒湿毒所中,流注腿膝,历节疼痛,如锥刀锻刺,不可名状
川膝煎
【处方】 大乌头10个(端正者,捶破,以纸袋盛,用乌豆1斗,籍覆蒸1日,取出,去豆不用,去皮尖),牛膝2两(去芦穰干)。
【制法】 上药并不得见铜铁器及火与日。木臼捣碎牛膝,同入石磨中磨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肝肾虚,为风寒湿毒所中,流注腿膝,历节疼痛,如锥刀锻刺,不可名状。
【用法用量】 每服40丸,用无灰酒1瓶,中样木瓜1个,切作片,入瓶中,煨木瓜烂为度,用此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三因》卷三
肝肾虚弱,风寒湿毒外侵,流注腿膝,历节疼痛,如锥刀锻刺,不可名状
川膝煎
【处方】 大乌头10个(捶破,以纸袋盛,用乌豆1千克,蒸一日取出,去豆不用,去皮、尖)牛膝60克(去芦,干)
【制法】 上二味,并不得见铜器及火与日。木臼捣碎牛膝,同入石磨中磨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主肝肾虚弱,风寒湿毒外侵,流注腿膝,历节疼痛,如锥刀锻刺,不可名状。
【用法用量】 每服40丸,用木瓜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
百痛源于肾虚,一张方子补肾气,止牙痛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作为一个中医人,无论是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奇怪的病症。
前段时间,有一个老朋友跟我讲,说他遇上一个人,一排尿的时候,牙就疼,不知道为啥。
我说,以肾虚论治,三补三泄之法,加上补骨脂、巴戟天。
我这位朋友按我说的做了,结果,果然奏效。
他问我,从哪儿学的本事?
我说,还不是通过书本,向前人学习,才得来的经验!
来,我跟你聊聊个中原委吧。
故事的主人公,是龚士澄老中医。老先生生于1926年,师从晚清秀才、民国名医戴星甫。
有一次,龚师接待一个患者,男性,年39岁。这个人啊,有一个毛病,就是一小便,就牙疼。而且呢,小便还比较费劲。等小便完了,牙就不疼了。
这到底啥毛病啊?此人到不少医院的口腔科去检查,西医大夫说不出来啥病因,经过检查也没啥异常。
后来,由于小便费劲,所以有人按照前列腺增生来治疗,效果也一般。
最后,没办法了,他求龚师诊治。
刻诊,见患者舌质嫩红,苔少,尺脉虚大,摸上去有力,但是重取无力,反倒很细弱。
龚师当时就问,除了小便齿痛,有没有其他难言之隐?
患者听了,道,自己近些年夫妻之事不和,萎软之态明显,而且常常觉得腰膝酸软、乏力,口苦咽干,睡眠也不好。
龚师一听,点点头,写了一张配伍。但见——
熟地黄、干山药各15克,山萸肉10克,泽泻、丹皮各8克,茯苓12克,补骨脂9克,巴戟天12克。一共开了7剂,每天水煎服一剂,独卧静养。
结果,患者用到第五剂的时候,排尿齿痛之感大大减轻。遵原方再用五剂,诸证悉平,身体的其他不适也基本消失了。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我用我粗劣的笔调,给你解说一下。
其实,这个人的问题,就是肾不足导致的齿痛。
中医讲,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所以,当肾气不足的时候,牙齿失养,就会齿痛。小便,以肾的气化为动力,以膀胱的开阖之能为基础。故而小便的时候,会带走一部分肾气。肾虚之人,容易在小便的时候,出现肾气不足的一些症候。牙疼,就是其中之一了。
你看上文这个患者,两侧尺脉都比较细弱。这就是说明肾气不足。尺脉,候的就是肾啊。但是在细弱的同时,尺脉偏虚大,这说明,肾阴不足,虚阳浮越。患者舌红苔少,也主肾阴不足。但对此人来说,肾阴不足,未能化火,而是阴损及阳,导致痿弱之疾,伴随腰膝酸软、小便乏力。
所以说,这个时候,就得平补肾阴肾阳,强化肾气,从而改善病症。
现在,你看看龚师所开的配伍——
熟地黄、干山药各15克,山萸肉10克,泽泻、丹皮各8克,茯苓12克,补骨脂9克,巴戟天12克。
这里头,熟地黄、干山药、山萸肉滋补肾阴。补骨脂、巴戟天滋补肾阳。泽泻、丹皮、茯苓泄浊,以免滋腻壅滞。这就是三补三泄,配上补骨脂、巴戟天温阳益气,起到阴阳双补、补而不滞的效果。
其实啊,这么用药,龚师也是跟他的老师戴星甫学的。根据龚师晚年记载,他在戴星甫身边侍诊的时候,有一回,就碰上了一个小便齿痛的人。当时,几乎所有医家都一筹莫展,唯有戴师嘱咐,用三补三泻之法,配上一个补骨脂。结果,患者很快痊愈。此事,给龚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所以,小便齿痛这个事儿,的确和肾虚有关。这一点,是临床反复验证的。
有人说,文老师,你讲这个道理,是不是太偏了?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小便的时候牙疼啊?
对此我想说,很多事儿啊,你得触类旁通。我从这样的医案经验中,总结一句话,就是百痛源于肾虚啊。
啥意思?你看这个牙疼,确实是跟肾虚有关。即便不是小便时齿痛,一般的人,到了中老年或者老年,也可能出现牙齿悠悠作痛、绵绵不已的情况。这些,都考虑肾虚。肾,主骨生髓,筋骨生病,不就是以疼痛为主嘛!所以说,很多疼痛,都可能和肾有关。
除了牙疼,上到颈椎疼,下到脚后跟疼痛,都可能和肾虚失养有关系。还有那无尽的骨质增生、腰肌劳损等等,中医在治疗的时候,往往都通过益肾、添髓、扶正的角度论治。越是病程长的,越得考虑补肾。因此,肾和痛证之间的关系,的确是很紧密的。
所以说,咱们要想活得舒服一点,少遭罪,还真得保护好肾气。不纵欲、不过劳,过合乎人体自然规律的生活,作息有度,饮食科学。肾越好,痛越少。你说对不对?
文中配伍,非专业人士,必须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专业人士,可作临床之参考,以造福当世。
生气型冠心病
啥叫“生气型冠心病”?
这是我自己归纳出来的叫法,说给大家伙听,大部分都能听懂。它其实就是气滞血瘀所致的冠心病。其中,每每因为情绪郁怒而发作。情绪恶劣作为一种发病诱因,体现得十分明显。
在这里,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年纪50多岁,男性。
这个人有冠心病,病程5年之久。他到后来就总结出来了,自己千万不能生气。一生气,立刻就胸闷、憋气、气短,甚至心前区刺痛。那感觉,似乎是要死了一般。
一旦发作,整个人坐卧不安,恶心欲呕,忍不住地大口喘气、叹气,整个人烦躁不安。
怎么办?别的药不好使,用硝酸甘油,将近20片,才能勉强改善。
但是呢,这个人偏偏又是急性子,看很多东西都不顺眼。别人没惹他,他自己就生气。就这样,家里人渐渐小心翼翼,生怕那句话没说好,带来不良后果。家庭氛围也日益冷清、不快。
这个人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想用中医的办法调一调。
于是,在一次发作之后,他立即找到我。
刻诊,见舌质紫暗,舌苔薄白,脉象弦紧,我心中有数了。
我尝试写了一张配伍——
柴胡9克,白芍30克,郁金15克,青皮9克,丹参30克,川芎12克,檀香12克,炒元胡9克,紫石英15克,葛根30克,甘草9克,水煎服。
结果,这个人用下以后,很快感觉到心胸舒畅,不适感大大减轻。就这样,前后服用10剂,诸证悉平。从那以后,生气的时候越来越少,性情变得越来越平和。这个人过后还跟我说呢,中药这东西,不但可以治病,还能改变一个人。
我说,人没变,只不过是气血的运行状态变了而已。
这里头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个人的问题,就是典型的气滞血瘀,发作因情绪恼怒而起。
你看啊,这个人舌发紫。朋友们,你自己照照镜子,看舌头是不是偏暗紫。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要认真考虑心脏的健康问题。舌为心之苗啊。心血瘀住了,舌头就容易偏紫黯。病例中的人,就是这样。
你再看,这个人脉弦紧。弦紧说明啥?一个说明此人可能正受痛证的困扰,另一个说明此人可能有动脉硬化,脉道不柔软。这也是淤血伤害脉道所致。
再加上患者本来容易动怒、生气,以及烦躁不安,发作时善太息(喜欢大口叹气),我们完全可以看得出来,他的问题在于肝郁日久,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这就是所谓气滞血瘀。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就得行气活血。你看看上头的配伍:
柴胡9克,白芍30克,郁金15克,青皮9克,丹参30克,川芎12克,檀香12克,炒元胡9克,紫石英15克,葛根30克,甘草9克。
这个,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配伍方案,是血府逐瘀汤的加减。这里头,柴胡、白芍、郁金、青皮、檀香、炒元胡,这都是疏肝解郁、养血柔肝,行气止痛的。主要解决气滞的问题。丹参、川芎、葛根,这些可以活血化瘀。葛根扩冠的功能,是备受重视的。紫石英,可以重镇、安神。
这样的配伍,有的人为了增加止痛效果,加入米壳。米壳有毒性,为稳妥起见,这东西少用为好。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吧。你记住啊,道理,肯定就是这个道理,但是针对不同的人,用量会有变化。比如说上头这个患者,烦躁不安特别严重,这就是肝郁有化火之象,因此白芍这样可以凉肝清热的东西,可以多用一点。其他人,未必用这么大量。总之,临证是需要加减变化的,不可能一成不变。
因此,非专业读者,对文章里的配伍,应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忌盲目尝试。关键是,我们要看准舌脉,看清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小儿脱肛
我想跟你聊聊小儿脱肛。
这也是不少读者朋友,在我后台咨询过的问题。
什么是脱肛?说白了,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肛管、直肠,由肛门脱出。大便的时候,最容易出现这个问题。有些严重的人,在咳嗽、乏力、行走的时候,也会出现这个问题。
其中,小孩子在大便的时候脱肛,是非常常见的。
为什么会这样?《类证治裁》说:“脱肛,元气陷下症也,惟气虚不能禁固……用力多、老人病衰、幼儿气血不足多有之”。
就是说,中医认为,出现脱肛是气虚的表现。气,有收摄的作用。肛门作为我们的“后门”,要想固摄住,也得有充足的气。所以对小孩来说,他们生命之初,气血未充之时,就容易因为气虚而导致脱肛。
小孩一旦脱肛了,就今天来说,我认为大多数时候不必担心。现在,我们吃得好、喝得好,等小孩长大一点,体内气血旺盛了,他自己就会好起来。
但是,有些小孩子,带有明显的脾虚气弱、消化不良的问题。这个时候,就得考虑用药干预了。因为他们脾虚气弱的状态,不见得可以随年龄增长而迅速改善。
怎么干预呢?我想说一个办法。这就是利用红人参和升麻。
准备中药红人参(人参的一种,即红参)3克、升麻1.5克。水煎服。其中的红参要另煎,连渣吞服。就这么简单。
这个办法哪里来的?当然也是我学来的。
最初这么做的,是中医临床家王占玺先生。王师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老前辈,岳美中的弟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师曾经治疗单位同事的一个孩子。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小孩子脾胃虚弱的,有不少。当时,这个患儿才两岁半,一年来经常脱肛,大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腹胀,食量还较大。
当时,王师仔细诊察,发现患者舌苔薄白,脉象细弱无力,诊为脾虚气陷,“气门”不固,于是就给用了红参和升麻的方子。
结果,患儿用药一剂之后,立刻好转,并且观察了19年,再没有复发过。
这里头的原因,说起来也容易理解。
正如我之前所说,脱肛,对孩子来说,主要考虑就是脾虚气陷,后门兜不住。肛门这个时候作为我们的“气门”,管不住了。所以在中气不足、气陷的时候,它就脱出。
怎么办?补中益气,把下陷的气机升起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红参和升麻的搭配,比较好。其中,红参这个药可以大补元气,益气生津。升麻,能够升阳举陷。两者配合,药简力专,所以能够取效。尤其是红参,补益的力道特别大,所以容易取效。
其实,类似的办法还有很多。据我所知,有些老中医,用黄芪25克,白术6克,来治疗小儿脱肛,效果不错。也有的人,用黄芪、枳壳、升麻三味药来治疗,效果也不错。更有医师,艾灸百会、关元、气海、足三里,也能取效。总之,离不开“升阳举陷”四个字。
但是,有一类人脱肛,万万用不得此类办法,这就是湿热下注型的脱肛。这类人,肛门红肿热痛,大便干燥,有的甚至大便伴随黏液、脓血,心里头烦躁,舌红,苔黄,脉弦数,脸红唇也红,口渴。这类人必须清热利湿、凉血祛风。用补益的办法,是绝对不行的。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文中所说的小办法,有它的适应症。具体舌脉、辨证要点,我前文已述。非专业读者,还是要在中医师或中药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千万不要用错了、用反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