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财富实力、生活质量,都和他的认知有关
一个人的财富实力、生活质量,都和他的认知有关。
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
你的认知狭隘,就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
你的认知缺陷,会让已有财富流失、被收割。
不仅如此,我们的认知水平越高,情绪也就越稳定,世界带给我们的痛苦也越少。
罗振宇跨年演讲——认知的重要性
认知
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认知可以分为四个层级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这个表明之前的自己,认为自己知道很多,看了一些书,见识过一些人和事,学习一些技能,就以为自己懂得很多道理,其实远远不够,最终只会做一个井底之蛙。
②、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
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现在的自己,已经认识到很多东西不知道不了解,看到周围有很多牛人,有了敬畏之心,在丰富自己的认知同时,也升级自己,常常怀有感恩之心和空杯心态。
③、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
提升了自己的认知。将来的自己,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进步,保持思考,并持续输出自己所认知的见解,这样形成一个正向循环,持续有效。
④、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
认知的最高境界。这个是在一个领域内专研的极深,发现还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如一生探究宇宙的奥秘,可能都探究不到一点点,也表示了未知的世界是多么奇妙和广阔。
事例
因为在过去,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少,所以大学生那时比较吃香,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的高等教育也慢慢变得普及,然而人们却一直以过去的眼光看问题,以为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日后应该是比较好的,孰不知今日的社会环境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或者专业。国内的教育系统还不完善和成熟,以致于高等教育也变得参差不齐。
最重的是,国内的教育有着一定的盲从性,只为扩大教育机构,却忽略了教育本身的意义,不能学以致用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本应是修身养性,提高个人涵养的地方,但现在有多少大学生能明白这一点,就算在他们离开学校时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这实在是悲哀。
本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然而离开学校之后就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感觉像被社会抛弃了一样。之前由于工作的缘故,接触了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对所选择的工作不满意的人,都说自己不适合干这个,不知道这个不适合是觉得自己的能力远不止这些,还是能力远不及此。
一些人会继续找工作,然后跳槽,然后再继续找,再跳槽,如此往复,很多人为此都得病。还有一些人,在找工作受挫后,就觉得自己学得太少,所以又开始去上一些培训班,不管所学的对自己有无用处,只是为了学而学。
像这样的例子太多,无法一一例举。
只有少数人会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其实现在工作难找,但对大学生而言,最难的是那颗高傲的心能不能放下来。
大学生自我认知挫折,其实说得简单点儿,就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位置定义错了,就像本来以来自己是王子,可后来却发现自己不过是流落街头的乞丐,这种心理落差对于像现在的年轻大学生而言,是难以承受的。
那大学就白读了吗?错。
大学里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不一定与将来工作有关,但却能影响你一生。有些大学生,说自己的工资比现在的农民工还少,这显然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心里优越感。
农民工的工作时长,工作强度,单位时间的工作报酬,决对比不了大学生群体。人家工资比你高,是因为人家付出的多,当你发现自己的工资不及人家时,光顾着比工资,你有没有想到过自己工作是否有人家用心和卖力呢?
懂得欣赏别人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懂得欣赏自己却更难能可贵。大学生应该摆脱这种挫折感,不是你们不好,而是你们没有发现自己的真正潜力。大学里所学的东西,这些都是你们比没有上过大学的人的具有的优势,然而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你们也要懂得付出的永远要比回报多,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心里的不平衡。
01
认知的差距,决定了生活层次
我有一个同学,毕业后在家乡考入编制做文员,每天重复一些简单的机械工作。每次聊天都和我抱怨“工作太无聊了,工资也就那样刚好温饱”。
于是我曾劝他,趁着年轻尝试其他的工作,肯定会比现在好。
但他表示,不知道可以去做其他什么工作。
我给他推荐了几个行业,他又说现在的工作很稳定,自己没基础去换行,风险太大了,而且换了估计工资也差不多;于是不了了之。
后来他告诉我他从没想过,人生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活法。
这几年,差不多的工作内容,下班后就是逛街看电影玩游戏的消遣,五年按部就班也就从工资里存下了一半房子预付款。
当初他以为“换个工作也不会有多大差别”,就那么虚度了五年。
而小米的总裁雷军,他之前在金山上市那天,毅然辞去CEO一职,重新来过。因为他说,自己已经没有上升空间了,他要去更大的世界。
所以我们常说,人和人的智商差异不大;认知差异,才是人和人最大的差异。
而认知差异,除了体现在眼界和见识影响,也体现在一个人的情绪和思维。
02
你的坏情绪,暴露了自己的低认知
电影《天才闪光》就讲述了一个天才发明家,因困于情绪和偏执,失去幸福家庭、孤苦半生的真实故事。
底特律的大学教授鲍勃·卡恩斯,一次下雨时灵感乍现,创造了间隔性雨刷,这一发明将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可以使他功成名就。
但在和福特商议合作方案期间,汽车制造商“剽窃”了鲍勃的专利,导致他已经在筹备的工厂付之一炬。
遇到这种情况,必然要诉诸法律,为自己讨回公道。可当时的他,根本无法与巨大财团抗衡,他的诉讼毫无意外地失败了。
最令人叹息的是,他一直没有放弃诉讼,而是抛下工作,甚至住在法院门口申诉,温柔的妻子和六个子女也早已离他而去……
他不聪明吗?他是聪明的,甚至有着天才创造力。他学识不广博吗?不,作为教授和业余发明家,他比多数人知道的都多。
但他情绪化、还偏执。当一切还未有定论时,妻子劝他不要急着贷款建工厂,可他急于证明自己,不听劝。
当事态已成定局,他怒不可遏;投资方宽慰他,表示会资助他做其他发明,但他迁怒对方,甚至怀疑对方出卖自己。
他破坏了本来拥有的幸福关系,事业也就此停滞。试问诉讼胜利、夺回专利又如何?雨刷早已更新换代,而他能获得的索赔也不过寥寥。
如此简单的道理,聪明的他却想不开?!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高,他的情绪往往就会越稳定,世界带给他的痛苦也越少。
因为他懂得理解世界、也能顺应世界的变化和不愉快。对自己的思想和态度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能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是由自己创造的,并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它们——这便是适应社会、交换价值的能力。
如果鲍勃·卡恩斯教授早日理解现实、改变策略,他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天赋,再发明其他工具,开创新的事业。
可惜他深陷失败的痛苦,天才泯灭。
03
跳离现在的认知禁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会受情绪干扰,也有思维弱点。
李诞的第一本书,写了五年,坦白讲,没有什么厚实到需要五年才能写完的内容;李诞自己也说,因为追求完美的思维惯性,所以总是迟迟难以动笔,最后他规劝自己,写得一般,总比什么都没写出来好。
以前他也愤世嫉俗,觉得在家喝酒就是做自己;后来他成熟了,懂得观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会找到“做自己”和“适应社会”的平衡点,从穷酸的幕后写手成为了脱口秀界的标杆人物。
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我们便能拥有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曾经固化的思维模式,就像一根拐杖,你拄着这根拐杖走了很多年,忽然让你放开这个手杖,一定会摇摇晃晃。
但我们一定要敢于放开拐杖。
王利杰说:1%的认知差别导致在十年后两个人的成就差异可能超过一千倍。
网络上的一个段子:
1985年到1990年的趋势,是个体户;
1996年到1997年的趋势,是下海潮;
2003年到2007年的趋势,是房地产;
2012年到2015年的趋势,是互联网+;
2016年到2020年的趋势,是分享经济+粉丝经济。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每个趋势的红利期越来越短,留给人们反应时间越来越少,能不能抓住红利造成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在这种形式下,你的认知是否足够开阔和先进呢?
你的认知层次有多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