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
近日,《大秦帝国》系列收官之作——《大秦赋》正在热播,虽然让40岁的张鲁一强行尬演12岁少年嬴政,且饰演太后的朱珠比张鲁一还小4岁等一系列迷之操作让人十分出戏,但该剧在服道化上还是花了不少心思,以出土文物为基础进行复原,尤其是秦国兵将的着装,发式,兵器等细节,令许多观众感到真实,很是值得称赞。借着电视剧的热播,我们就来谈谈秦代士兵的真实造型应该是什么样的。
偏右圆髻与扁髻从考古出土的秦始皇陵陪葬陶俑来看,秦人对于梳头是很讲究的,不论是发辫的编绕和交结还是发髻的设计和实用性都有独特之处,总得来说,秦军发髻分为圆髻和扁髻两种。圆髻,看上去很像现在流行的丸子头,不过扎得十分紧致,毫无散发碎发,毕竟人家梳头是为了上战场不是为了修饰脸型。有时秦国士兵还会在发丝中混入一种叫“偏诸”的丝带再编起来,与现在黑人流行文化里脏辫的做法类似。
除此之外,部分秦军的圆髻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发髻并不位于头顶正中(想想咱们熟悉的道士头,汉人男子梳圆髻都一般是位于脑袋正上方的),而是偏在头顶的右侧。这是为何?一般有两种猜测:第一,偏髻本来不是秦国特色,而是楚国风情(在楚国墓中发现过偏髻陶俑和有偏髻形象的人物画像),这种地方特色随着楚国姑娘芈八子嫁入秦国传了过来(芈八子就是著名的秦国宣太后,曾经长期主理秦国朝政,影响力巨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楚文化在秦国的传播);第二,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军功爵制,不管是平民还是贵族,有军功就能封爵。由于申报军功需要用到敌军首级,为了防止有人用战友的首级浑水摸鱼,所以推行专门的军队发型方便识别。
包山楚墓出土的战国铜灯,人俑发髻偏右除了上面的两种,也有人猜测是否因为古人尚右,因此以右为尊,把发髻偏在右侧。不过这些解释目前都还不能得到有效的证实,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说,将偏髻界定为楚国特色,本身就是基于少量的考古发现而做的假设性推测,而据此推测秦俑的偏髻也是楚文化特色并且将其归结于芈八子的影响,这就是假设之上再假设,可靠性大大降低。
由于圆髻凸出不方便戴冠,所以秦俑中还有不少梳扁髻的,需要将头发全部拢在脑后,变成几股宽辫子再折叠成长方形、梯形、圆鼓形(也有不编辫子直接梳了再用笄固定的)等形状,特别适合佩戴长冠、鹖冠(始于赵武灵王,由于鹖鸟好斗勇猛,至死方休,以此激励战士们奋勇杀敌),而那些梳圆髻的就只能戴帻或者皮弁了。这些在《大秦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服色究竟为何在很多电视剧和电影中,道具师对于秦国军队的服装颜色都会选择以黑色为主,像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中甚至给秦军统一成全黑,看上去有很强烈的气势感,《大秦赋》也不例外,除了袖口、领口,其他部分均为黑色,甚至连身上的皮甲也都统一刷了黑漆。不过历史上果真如此吗?不少人认为,太史公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过:“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尚)黑”且“更名民曰黔首”(因为平民需要以黑巾裹头,所以称呼秦国百姓为“黔首”),因此秦军服色肯定为黑色。
但事实上,正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根据五行之说认定秦朝属水德(根据五行终始的理论,夏朝属木德,尚青色;商朝属金德,尚白;周朝属火德尚赤),代表色为黑色,因此在一些隆重场合和重要的用具、服装上推广黑色,而在秦朝建立之前,情况并非如此。
以数量庞大的秦俑来看,虽然现在兵马俑看上去都黑漆漆的,但那是因为当初彩绘的颜色历经两千年已经剥落。通过检验出土时残留在俑身上或者泥土中的颜料可以发现,秦军的军服是五颜六色甚至有些粉粉嫩嫩的——袍服有粉红、粉绿、粉紫、粉蓝、红、绿、蓝、紫的;绳带有白色、黄色的;连靴子都有好几种不同的颜色。
不仅如此,在一些军官俑上,衣服的领口、袖口、衣襟边和下摆等部分多镶着花边,可以说秦人对色彩搭配是很有心得的。除了颜色,秦服的图案也十分丰富,比如有的骑兵俑头上的皮弁布满了朱红色波点,而且杂乱无章;陶俑腰带上的花纹有菱形的、三角纹的、斜方格的、树枝纹的……这些细节则在《大秦赋》中没有被体现出来,难免有些遗憾。除了以上介绍的,《大秦赋》中对秦人留须的偏好(以八字胡为主,络腮胡为辅,主要有自然下垂款、上角犄角款等),靴履的独特方口设计,无马镫时代的骑兵作战,铠甲的复原乃至蹶张秦弩的动作都处理得很精彩,还是值得一看的。
本文由本号特约作者李子供稿,欢迎关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