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中国的历史才105年?
百节年为首,在中国诸多节日之中,春节堪称第一节日。在人们的印象中,春节古来有之,可谓历史悠久,甚至有4000余年的历史。
然而,“春节”的说法真是古来有之?别再被骗了,其实仅仅才105年!需要注意的是,古人说的是“过年”,如今说的是“春节”,两者内涵差不多,但却有不小的区别。
在讲述之前,先简单看一看这两个名词,即:公历和农历。
所谓公历,又俗称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1582年正式使用。这种历法以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就是公元元年(又称西元)。
所谓农历,准确的说应该叫夏历,广为人知的称呼是阴历,是主要指依据月亮运行的规律来计算的历法,也参考了太阳变化。所以,如今大家熟知的农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历。
正因如此,古代中国的岁首(一年之开始),和西方如今公历的岁首,日期相差比较大,比如现在的元旦日和春节日,两者往往相差了一个月左右。
在古代中国,岁首这一天,往往就是“过年”。但这里就有趣了,因为古代中国的岁首(首月的第一天),和如今相差较大,未必是在春天,所以一直没有“春节”这一说法。
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朝以冬季十月为正月,汉武帝时以孟春(春季的首月)正月一日为岁首。后来,岁首虽然历经波折,但最终一直被定在了农历正月初一,就是如今熟悉的春节时间。
既然如此,“春节”何时出现的呢?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逐渐采用公历纪年,但这对很多农民来说,容易造成混乱,而且24节气中的“立春”就在农历正月初一的前后,所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就把农历1月1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改称为“元旦”
当时,民国政府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从此之后,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换言之,从1914年到2019年,“春节”的叫法只不过才1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