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寒 || 蕉坑明溪:曲水流觞见明溪
走进明溪,山路九曲十八弯,每一弯都让你渐渐忘却身后的红尘。只有云朵,云朵下一抹抹绿林,梯田泛着云的倒影,道道婀娜。远山渐渐抚平心的驿动,静听山泉潺缓,闲看石桥曲拱,岸畔苍树虬枝,好一处深山古村。
明溪是悠然的,栖息在杯峰深处,犹如世外小桃源。溪水流淌,掬一捧凉凉,便触摸到它的鲜活。明净的溪水村中流过,两岸人家背倚青山。远远望去杨氏牌楼左下,丁姓溪右居上,祠堂新矗巍然,构成山民最神圣庄严的殿堂。《杯峰左峙》中写道:“擎天柱屹立,左顾是杯峰。浩衍形非小,峥嵘势转雄。晴岚横户内,晓翠入画图。镇侧宏钟毓,效灵可比嵩。”身在此中,或许任何表达都是多余的。
据说蕉坑境内最早的居民,便是这里的明溪丁姓,从瑞州高安白茅村迁来。唐开元丁巳年(717)丁丰,母亲为明溪甘长者之女,父亲早故,便在甘宅抚养,那时候这里应该叫富州长安。丁丰性敏学醇,从学遊于鸿胪寺卿甘元柬之门,深得甘元柬器重,纳为女婿。而甘子不类,家产尽施浮屠,岳父索性将所居之地并归女婿,这样丁丰占籍成为明溪丁姓之祖。天宝丁亥年(747)擢升翰林学士;儿子丁师文,贞元辛已登进士第,授国子司业,太和戊申擢为翰林学士;孙子开成戊辰年举白衣进士……明溪丁仕宦为继成地方望族,奕叶流芳。明溪丁之后宋、元、明、清期间,其它村庄方陆续迁入。而蕉坑墟的形成,由清初的茶亭街求雨迎神,引火灾烧成废墟,慢慢恢复遂称焦坑。或说开街时,地形如芭蕉叶,乃命名蕉坑。1958年紫云山水库修建,墟集才搬到柿源庙村。相形之下,时光千年,明溪内敛而不动声色。
明溪在杯山西麓,是丰水发源地之一,另一支源起石桥源头村,两支流汇大港山麓北部,注入紫云山水库。它所属的曲源村,离蕉坑有七八里远。过去这里重峦迭嶂,崎岖难行,流传“十八武士治鳝精”的故事,结尾悲壮而凄然:“死在乌峰洞,埋在九曲湾”。人们总在自然艰难的探索中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如今行到明溪深邃处,依旧山菁、怪石、瀑泉,令人称奇。剑水明溪诗“明溪水泄处,当峡锁重桥”就鲜明地点出其地理特征。《带映川流》更是深情吟咏:“潆洄将绿绕,带映一前川。汩汩承双涧,溶溶汇众泉。沿村沨左右,抱宅泻周旋。清白流芳远,瑞呈世泽绵。”明溪的绿,明溪的泉是流向心坎的恬然。《方舆纪要》卷八十四南昌府丰城县载:丰水在“县南百八十里,出自杯山……” 丰水渊长,明溪堪称最美源流,在杯山的怀抱中,闪耀动人的光泽,不管异乡漂泊路多远,游子心头都萦绕着故乡清澈明亮的溪流。
明溪人是淳朴热情的,无论是飞花三月,还是盛夏火热,一碗清绿的擂茶透心爽,加上几叠辣椒钵钵,南瓜酱,红薯片,时光一下子慢下来,慢得你一点点与另一个自己相遇:没有车马的喧腾,没有霓虹的变幻,只有宁静。这时候不需要浮天的情怀,也不需要远江之眺,就让自己栖身于土屋木檐下,那些上苍布置的山林泉水,也交给远方游子去勾皴点厾好了。坐下来,安静坐下来,看老婆婆用红艳的头绳,就着长条凳,一梭一梭,情经意纬,织成四寸宽两三丈长红带子织进殷殷期望。过年孙女要出嫁了,红带子绑嫁妆,好彩头系好运,经典的仪式里沉淀着真挚的祝福。明溪的女子嫁得再远,骨子里留着山林的淳朴;明溪的少年走得更远,山林也溶进了他的血脉。
沧海桑田岁月流转,明溪乡亲们依然守着耕读传家之本。他们勤劳而充满智慧,即便日复日平淡生活,遵循自然的法则,也不屈服于任何权力威势。相传清乾隆年间,逢年大旱禾苗枯萎,而附近山上(归乐安县管辖)溪水却向南坡白白流掉。明溪村人决定开沟改流引水灌田,乐安县人却坚决不肯,为此打起官司。乐安县官前来调查案情,指责明溪村无理夺水。此时,人称“半只光棍”的村民丁祖惠,扮成瞎子摸上前来,大声嚷道:“我们自己的县太爷在哪里?”乐安县官说:“我不是县官吗?”丁祖惠故意说:“你是乐安县县官,管不了我们。”那县官一听勃然大怒:“天下官管天下事,哪个说管不了你们?”丁祖惠不卑不亢答:“既然如此,那么天下水灌天下田,怎能说是无理夺水?”县官哑然,只好让步了。
明溪钟灵毓秀敏,丁姓之后又有杨姓、武姓迁来。元祐三年(1088)杨端居崇仁乡之洒源,四代后杨端爱河源山水优美,后裔昌炽称河源杨。绍兴十九年(宋孝宗1149年)成立乐安,两地毗邻,其后辗转而来。他们与明溪丁姓溪水之隔,相安共居,溪上溪下,醉里山音相媚好。事实上我们每一次来到这里都感受到浓浓的热诚,“今天到我家喝擂茶。”于他们不过是最自然的招待。山中烟火味,一碗一碗品的都是古道热肠。辞别时,门口织红带子的婆婆神态安详,有人拍下传给远方的诗人时差先生,聊慰游子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