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穴·针灸法
中华行医方 大医精诚心
针灸
立竿见影之针法!
大椎穴出自《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 先灸项大椎。”又名百劳(《大全》)。在第一椎上陷者中,因其椎骨最大,故名大椎。本穴归属督脉。为交会穴之一,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铜人》、《圣济》)。
【定位取法】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如图)
【层次解剖】
针刺经过的层次结构同脊中穴。浅层主要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棘突间皮下静脉丛。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和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分支。
【功效】
解表散寒,肃肺调气,镇惊安神。
【临床应用】
1.督脉为诸阳经之海,阳者主卫主表。风寒之邪外束肌表,而现头痛、恶寒、发热之表证;或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形成疼痛麻木之风寒湿痹诸症,皆可选用本穴,具有振奋阳气、疏风散寒、驱邪外出的作用。
2.本穴具有显著的双向调节作用,不仅用于风寒证,还用于各种热证,如热病、疟疾、骨蒸潮热、中暑等。本穴是全身退热要穴之一。
3.本穴在上焦,具有肃肺降气的功效,常用于咳嗽、哮喘。对虚寒性哮喘效果最好,发作时以悬灸为主,并配肺俞同时灸治。
4.本穴为手足三阴与督脉之会,主通一身之阳气,督脉通于脑,肝脉上巅交会于督脉,故本穴具有镇惊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惊风、角弓反张、癫狂痫等症,常与后溪、申脉相配。
【刺灸法】
1.患者取俯卧坐位、或俯伏卧位(用枕头垫于胸下),直刺椎间隙0.8~1.2寸,进针宜缓、勿刺太深,忌大幅度提插,其酸胀或麻电感可向脊柱下方或上方颈部传导。针刺中若针下阻力突然消失而有脱空感时,说明针尖已进入椎管内之硬膜外腔,则不可继续进针;若患者在针刺术中,忽然出现肢体抖动,应立即提针,免伤脊髓。
2.如前针后,将针尖提至皮下,然后将针尖沿皮呈40度角左右向左肩峰方向,押手将针孔右侧皮肤轻推左方,刺手顺势向左肩峰方向刺入0.8~1.2寸,行捻转提插,促其针感向肩关节、上臂方向传导,达到得气后,将针再提至皮下,用同法向右侧肩峰刺。
3.针尖提至皮下后,如上法沿皮呈25度角左右斜向外下方肩胛内缘膀胱经第一线或第二线方向进针0.8~1.5寸,手法同前。
4.针尖提至皮下,如上法将针垂直上下沿皮刺,手法同前,使针感有上下传导,作用相同,但更为安全。
5.以80°角进针1寸,针尖向下压进。针感可直达下肢。
6.向上斜刺0.5~1寸。局部有针感。
7.艾炷灸5~10壮;温灸10~20分钟。
【预防疾病】
本穴为常用保健按摩穴,经常点按揉推本穴,可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