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不得(七)莫道天丝生凡蚕,异域来客献奇珍——海外神蚕的传奇
在工业化时代到来之前,制衣原料分为两种,即植物纤维和动物蛋白。但一般都认为动物蛋白比较高档,对比树皮与兽皮,蚕丝与葛缕就能看出差距。
中国人最有名的是蚕丝,所谓“丝之国”嘛,然而真实应用的丝原料其实不仅仅限于蚕丝这一种。因为吐丝的绝技不仅只有蚕具有,其他很多昆虫也一样,虽然可能是由于养殖难度的原因,蚕几乎成为最后的唯一选择,不过并不意味着其他原料不被采用。完成于民国时代的《清稗类抄》中提到,在广东罗浮山一带就产一种大蝴蝶,人们居然采集它的茧来缫丝。有关这种蝴蝶还有个神奇的传说,说的是当年道教的天师葛洪在罗浮山修道成仙。当飞升之时,其精神气化作长虹直贯碧空,而衣物则化成满山遍野的大蝴蝶,就是这种神奇动物的来历。
这是一个道教神话,但也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葛洪的确曾在罗浮山修道,而道教举行盛大仪式的道袍花纹艳丽,的确很象蝴蝶, 难怪会引起想象。只是这种神奇的蝴蝶可能已经在这百年间消失了吧?因为再也没有听过它的传说,而其织物到底有些什么奇异功能也不是很清楚。
相比之下,蛛丝是更经常被人提起的蚕丝以外的另一种原料。因为它比蚕丝甚至更为常见。而且对它的物理性质大家也深有体会,其坚韧度甚至尤胜钢铁。这使得很多科学家都孜孜以求一种生产蛛丝的简易方法,有的借助于基因工程,制造出牛奶中含有蛛丝蛋白的逆天生物。不过对于中国人,生产从来不是难事,因为它们大多只存在于构想。武侠小说里就多次提到水火不侵的蛛丝手套。但在宋代的《太平广记》中就有记载:
开元年间有一个叫金刚仙的和尚,时常周游各地。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个叫李朴的人,听说了一件奇事,那就是这山上有一只大蜘蛛,脚有一尺长,能咬碎花草树木,甚至能够吃蛇!
金刚仙让李朴把他带到山上,在蜘蛛洞外振动了一下锡杖,念了念咒语,蜘蛛就出现在眼前。金刚仙用锡杖碰了蜘蛛一下,它就死了。
就在晚上,金刚仙做了个梦,梦里有个老头拿了块闪闪发光的布料给他,说道:“我就是那只蜘蛛啊,善于织布,谢谢你让我脱离了畜牲道,这布作为谢礼,供人作僧衣。”等到醒来,和尚发现身边真的有一块漂亮的布,织工精巧绝伦,和蚕丝布完全不同。这布应该就是蛛丝制成的,金刚仙将它制成了衣服,上面不沾一点灰尘,后来他还再次遇到了这只蜘蛛转世的小孩呢。
其实蛛丝还有疗伤的功效。同在《太平广记》的另外一个故事:唐代有名的剑圣裴旻有一次在山里遇到一只车轮大的巨蛛,于是用箭射走了它,将其蛛丝收集起来,有几尺长,用来治血,无论士兵的伤口流血多严重,用一寸长的蛛丝一包即止,堪为至宝,可能正是对绷带的天才想象。蛛丝有粘性领先现代社会医治伤口的医用胶水千年。
但无论如何,丝线的最重要功用还是用来制布制衣。于是有了其他故事。
南梁天监年间,海外异国进贡了很多物产,其中有三百斤黄丝。中国本来就是丝织品大国,所以大家都对这些丝线感觉有意思——这不是江边卖水吗?
但其中有一个见多识广的大臣,名叫杰公的,说道:“这是至宝啊。这是东海扶桑树上生的金蚕吐的丝,这种蚕,长约七尺(二米来长),环身有七寸,一年四季不死,每年的五月八日它们都会吐出黄丝,挂在枝条上,并不做茧,这时它象帽带一样脆,但用扶桑木的灰和在水里煮过之后,就会变得坚韧无比,用四根细丝编成细绳,就能提动一钧(三十斤)重的东西。它的卵有燕子蛋那么大,但如果带到高丽那儿的话,就会变得和普通蚕卵一样小了。”
,
梁武帝也是好奇。于是就搞了一个试验,用六根黄丝竟然就稳当当地吊起了一座五十斤的香炉。所以知道是宝物。于是收藏在内府。
等到唐朝的时候,唐德宗无意间得到了一根珍奇的马鞭,于是想起这丝来。不过这时它的来历被说成了唐代宗时期东海弥罗国所献,不过蚕长大大缩水,只有四寸,而且颜色也变成了绿色。唐德宗也搞了个试验,叫两个大力士一起扯一根丝线,一尺丝线被扯成了一丈,但也还没有断。把它做成鞭稍,象琴弦一样半透明,十个壮汉都拉不断它,把它制成琴弦,可弹出极美的声音,音色能感觉鬼神,把它做成弩弦,能够射中五百步之外的物体,作弓弦能够射中千步之外的物事,相当于狙击步枪了,真的是坚韧无比。又有说杨贵妃的琵琶琴弦就是用它制成。
这个故事虽然提的是蚕丝,但实际还是歌颂的传统政治,即古人所相信的那种“圣明天子,四夷来朝”。史书记载最初的一次异邦朝供是在上古三代,传说中的神人西王母还派遣使者送给了即将继位的舜帝一只玉环,这代表诸神对其统治法统的认可。梁武帝、唐德宗其实都有圣天子之名。而这黄丝产于东海外的桑树上。这八成就是传说中那棵上面生有十颗太阳的神树,即是扶桑,上面的蚕无疑也有太阳的神性。蚕丝为中原王朝的天子所用,这也就证明此皇帝是天命所归的,从而确定了法律上的正统地位和神圣性。这是皇帝最喜欢申明的事。在历史上南梁一直受到北方的压迫,梁武帝为了树立自己“正统”的形象殚精竭虑。而唐德宗时代则一直生活在藩镇割据的阴影下,国家满目疮痍,唐德宗急需树立起自己的形象,让这样的故事流传出来是没有坏处的。
同样的故事也出现在唐宪宗时期,那时唐政府还是在苦苦支撑着呢。依然是在东海,有个叫“大轸国”的国家进贡了一块丝绸,说是叫“神锦被”,二尺见方,一寸厚。唐宪宗看那块丝绸五彩斑斓,呈现活灵活现的龙凤图案,自然天成,绝非人工,却仅有一块手帕大小,于是就问:“这到底是何宝物啊,这么大点,连包婴儿都不够,你们怎么如此珍视?”
进贡的使臣答道:“这是我们那里特产的一种在水中养的蚕吐的丝,在我国有用五色纹石砌成的大池塘,塘里生着挺拔的荷叶,风也吹不倒。叶片大的有三四尺宽。蚕就生活在池塘里面。才出生的时候还没有蚊子的眼睫毛大小,十五天后长到五六寸,便自己跳到荷叶上,人们用柘叶来喂养它。蚕就在荷叶上结茧。现在让我向陛下展示它的神奇。”于是将宫人扯住锦被的四个角,口中含水向神锦衾上一喷,结果奇迹发生了,这块手帕见风即长,没多久就变成了二丈多长一块可供数人同卧的大被子,五彩流动,比之前光亮多了。而当使臣将其拿在火边烘烤。被子又缩小还原成了手帕。唐宪宗不由感叹道:“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不亦然哉。”
这传说未必不反映了某种真实。在水中生长的蚕也并非虚无飘渺。在海中,的确有一种生活在海中的生物,其形如蚕,被称为“海蚕”,可以作中药,不过并不吐丝。
细究水蚕的传说,我们发现,早在东晋的《拾遗记》中就有祖本,说的是在海外员峤山生活着一种冰蚕,黑色,有角,有鳞,长七寸,拿冰雪盖着它就会吐丝作茧,长达一尺,用来织就衣物水火不侵,曾经被作为供物献给了尧帝,这样,故事又重新回到了原点。
到底是梁代的黄蚕丝更真实还是唐代的水蚕丝更真实?薛爱华在追究其根源时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公元初年,印度洋波斯湾和锡兰一带的纺织业曾经用“水羊毛”?来织造,所谓“水羊毛”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贝类的足丝,这种纺织品被叫做pinikon,很可能当时的人把它与蚕丝织品混为了一谈。他怀疑这就是这些传说中神奇织物的来历,只是不知道这种工艺现在还是否有流传。
原创文章头条号首发,转载需经本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