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吃相,就是要维护声誉,如果没有重大利益,必须要注意形象

“ 职场智谋 ” 潜心研究古人的智慧,总结提炼智谋精髓,古今结合,详细揭秘职场潜规则以及办公室政治
【参考书籍】《资治通鉴》魏纪十(公元264)
【事由】冬季,十月丁亥(初一),诏令任命寿春之战所俘获的吴国,相国参军事徐绍为散骑常侍,水曹掾孙彧为给事黄门侍郎,让他们出使吴国。
他们的家人在魏国者,完全可听任他们相随而去,也不必让他们回来,以此来扩大魏国讲求信义的影响,晋王还因此给吴主写信,晓谕祸福的道理。
【解析】

1、谈判筹码

寿春之战魏国俘虏吴国的高层人物徐绍,徐绍作为吴国丞相的参军,位高权重,现在俘虏了徐绍,就相当于增加谈判的筹码,吴国想要赎回徐绍,就得让出相应的利益。
徐绍虽然被魏国俘虏,但身份上仍然是吴国丞相参军,司马昭任命徐绍为散骑常侍,并且让他出使吴国,这可是放虎归山,万一他们不回来,筹码就不见了。

2、放虎归山

本来可以拿徐绍作为筹码,以逼迫吴主让出利益,如果吴主不让出利益,就可以借助这事件,大肆宣传吴上不道德的行为,吴主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下属的生死。
通过道德层面打击吴主,这样就可以降低吴主的威信,现在司马昭不谈任何条件就放人,为何要这样做呢?有何目的?职场智谋分析如下。

3、维护声誉

就算吴主同意赎回俘虏,但利益也是有限的,吴国国力本来就不如魏国,也不可能给太多的利益,所以说这点儿利益魏国也看不上,拿俘虏换取利益,吃相有点难看。
司马昭的野心是灭亡吴国,一统天下,所以要维护声誉,因此要注意吃相,既然拿俘虏无法换取大利益,何不大方一点,所以干脆直接封赏徐绍,这样就可以展示魏国光辉的一面。

4、讲求信义

不管你是哪国人,也不管你是本国人还是俘虏,只要是有能力的,都可以获得重用,为展示魏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态度,所以让徐绍出使吴国,以显示魏国讲求信义的良好态度。
蜀国灭亡也就打破三国鼎立的局面,吴国失去蜀国这个盟友,也就孤立无助,灭亡吴国只是时间问题,吴国的所有物品都是魏国的,也是司马昭的,只是暂时放在吴国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