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遍拳架终见文武双全

二水居士的学问,我是很佩服的。他的老师是金仁霖老先生,老先生1950年大学毕业,那个时候能够读过大学真是不得了,老先生可能是那个时代学历最高的练出太极拳功夫者。

我一直记得金仁霖老先生。老先生很好学,那个时代,他接触过田兆麟、郝少如等前辈。不过,老先生记得最牢的,是在他一生学拳练拳,他的老师叶大密先生给他捏过七遍拳架。最后一次,叶大密老师笑着说他:你盗尽了我的关子啊!

我很早就知道捏拳架的意义。因为我的两位太极拳老师也是这样让我体验的,每次经老师一调整,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的线下课内容主要就是帮学员调整拳架。一般调过2次,就会有质的飞跃。

前些天在读《刻意练习》,里面提到作者跟人合作研究小提琴家学习的方式。书中写道:“小提琴家必须学会以多种不同方式在琴弦上移动琴弓,来改变它发出的声音。琴弓可以在琴弦上平滑地拉动、瞬间停下来、快速地来回锯动、提起来并再度回到琴弦上、允许轻轻地在琴弦上弹起等,共计有十几种运弓技巧......”书中列举了几条。

看得出来,作者虽然不是小提琴练习者,但因为研究的原因,他深入地了解了小提琴的练习内容,这些内容细致而明确。当然,如果没有老师手把手教,这些技术要掌握也是够呛。

传统太极拳在教学中一大特点是:笼统而模糊。虽说杨澄甫宗师写了《太极拳十要》,郝月如宗师提出了《十三身法》,这些要求,如果切实地落实在练习者身上,功夫也就出来了。可惜,清晰理解这些要求的人很少。这就是小提琴高手辈出,而太极拳代不数人的原因。

跟小提琴学习一样,这种练习性的东西,靠讲是不容易掌握的,就得跟着老师学练。

我的线上课程,就是学习动作和了解基本的身法要求。毕竟武式太极拳的动作太简单了,到现在没有人说动作学不会的。线下课才是重头,在面对面的线下课,主题就是调拳架,帮助大家把身体各部位放妥当,为了便于大家记忆,我把练拳之初需要关注的八个点,编了一个顺口溜教给大家。前些天,女侠练书法,把这顺口溜发在课程打卡里了。

太极拳行拳架时,要注意的点远不止八个。不过,万事开头难,如果最初练拳时可以关注这八个点,并且按照身法落实这八个点,打出来的拳就会不一样。女侠为了要关注这八个点,所以行拳速度特别的慢。

山东科技大学的吴老师行拳也慢,结果被周围的人说是带着气打拳的。

太极拳拳架的训练方法,是以格斗为目的的。有意思的是,这种练法放在佛家就是“观”。用时髦一点的话叫“正念”。其实,这才是内家拳所谓的“内”。

内家拳的内,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自身为训练入手。身体放对了就练出功夫,身体没放对也可以练出强大的注意力。

注意力强的人,和注意力弱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心理表征。这个概念就是练出太极拳功夫的关键,下一回我来讲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