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仙玄净:“为人子女者不懂中医为之不孝,为人父母者不懂中医为之不慈”
大家好,感恩大家准时来到这里,跟我们一起学习中医文化。那么今天这一节,主要为大家介绍一下五脏之中的心脏。
心在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面有心包络保护,形状圆而下尖,好像未开的莲蕊。在《黄帝内经》中,心还被称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从这些称呼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心在五脏六腑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本节呢,关于心脏的部分,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一个是心的主要生理机能,也就是他在我们身体之中的主要功能;二是心的生理特性;三是心与形、窍、志、液、时之间的关系。心主血脉,指的就是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血液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具体一点来说,心主血脉的生理机能主要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各脏腑器官组织,以及心脉自身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都有靠血液的濡养。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指的就是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心气,分为阴气和阳气,在中医上也叫心阴和心阳。心阳的功能激发心脏的搏动,心阴能抑制心脏的搏动。血液的运行与五脏的机能都密切相关,但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作用,心脏搏动有力,而血液才能够正常输布全身,发挥濡养作用。所以,在这里,心主血指的就是心阳激发心脏搏动的功能。那么心主血还有另一内涵,指的是心的生血作用,就是所谓的“奉心化赤”,指的是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须经心阳的气化作用,才能“化赤”为血,化为血液。因此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心呢,有总管一身血液的运行,以及参与血液生成的作用。心主脉,指的是心气推动和调控脉管的舒缩,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脉为血之府”,是容纳和运输血液的通道。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从而血运行于全身,脏腑得到滋养,可见面色红润光泽等征象。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气充沛起着主导作用,所以《素问·痿论》中说“心主身之血脉”。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理机能就是藏神,又称心主神志,指的就是心统帅人体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机能。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机能,但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所以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为藏神之脏,所以情志所伤,最先伤的就是心神。心神失养,心血不足,可见精神恍惚、心悸失眠等症状。听到这里呢,我想不少朋友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症状,所以,我们一定要非常注意情志对心神的影响。当我们真正践行了无我利他,学会了谦卑恭下慈悲喜舍,那么我们的健康生活肯定会随之而来。好,到这里,心的两个生理机能已经介绍完了,概括的说,就是心主血脉和心藏神。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心本身的生理特性。心的第一个生理特性是主通明,指的是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古籍《血证论》说:“心为火脏,烛照万物。”从某种角度上反映了心主要以阳气为用的特点。心阳有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的作用。但心阳又必须与心阴相协调,才能使心脉畅通,心神清明。心位于人体上部,心阴牵制心阳 (心火),化为心气下行以助肾阳,帮助肾阳制约肾阴,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人体上下的寒温平衡与动静协调。这种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上升制约心火的关系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可比类为自然界中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交感,而万物得以化生。因此心气下降的生理特性是影响人体各脏腑组织形体官窍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好,到这里,心的两个主要生理特性也介绍完了。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黄帝内经》中记载:“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什么是在体合脉?人体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管,所以说,心在体合脉。什么是其华在面?这里有一段《黄帝内经》的内容给大家。经文载:“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黄帝问岐伯说:人体头面和全身各部都是由筋骨支撑和联系起来的,也同样是由于气血的循环而得以供给营养的。但为什么在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冬季,人体受到寒冷之时,手足麻木而缩手缩脚不灵活,可是头面部却不怕冷,不用衣物覆盖,这种现象到底是什么缘故呢?岐伯答曰:人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的血气,都上注于面而走孔窍。人体经络中的精阳之气,其上注于目而人能视物;其旁行之气从两侧上行于耳而人能听;其宗气上通于鼻而人能嗅;其谷气从胃上通唇舌而能人辨别五味。另外,人体各种气所化的津液也都上行熏蒸于面部,加之人体面部的皮质(是皮质而非皮肤)细腻而厚实,头面部的肌肉也坚实,所以虽在极寒冷的气候中,人体头面部也不会觉得寒冷。人体全身的血气都上注于面部,因此面部的色泽及健康状态,可反映心血、心气的盛衰,所以说,心之华在面。舌主管味觉和语言,这两个功能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藏神的生理机能。所以《灵枢·脉度》 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换句话来说,食之无味的时候,当以疗心为主。喜,是心的精气对外界刺激的应答而产生的良性情绪反应。心精、心血、心气充沛,心阴、心阳协调,是产生喜乐情绪的内在基础,喜乐愉悦有益于心主血脉的机能,但喜乐过度或不及则可使心神受伤,另外,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都能损伤心神。汗,是津液经阳气蒸化后,由汗孔排于体表的液体。心精、心血为汗液的化生之源,所以说心在液为汗,也有“汗血同源”的说法。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在运动过度后,汗出过多,津液大伤,必然耗损心精与心血,可见心慌、心悸等症状。津液是气的载体,大汗耗散津液后,可导致心气无所依附而亡失,出现心气脱失或心阳暴脱的危险症状。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明白了,运动一定要适度。夏季是一年之中最热的季节,属阳中之阳的太阳。心为火脏,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所以心与夏季相通应。从预防角度看,中医养神理论重视因时调摄,主张在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尽量延长户外的活动时间,使人的身心符合阳气隆盛状态,发挥生命的潜能。从治疗角度看,中医学提出了 “冬病夏治”理论。例如阳虚性心脏病在冬季易于发作,但在夏季内外阳气隆盛的时候,给以适当调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好了,关于心的介绍就全部结束了。佛说万法唯心造。人生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的贪嗔痴慢疑,恨怨恼怒烦,源于那颗颠倒妄想的心。懂得接纳,懂得放下,人生会轻松自在很多。真正的喜乐其实就在我们的心中。感恩大家,感恩遇见!
本文为尚仙玄净(ztengxianan)原创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