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五百四十部首讲解(二十九)
在“鼓”
的上面和两侧各有一只手
(“又”的简化),表示以掌击鼓。有的甲骨文
省去左右两只手。当“壴”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
再加“攴”
(持械击打)另造“鼓”代替。金文
、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籀文鼓,从古声。工戶切。
、
、
,諸形,左所从為鼓之象形,右是手持鼓槌之形,合起來表示鼓是一種擂擊發聲之樂,篆承其形,稍有讹变。凡是从鼓的字本義和鼓有關。
(牛,借代牛皮)
(有底座的空心封闭物体),表示用牛皮绷裹起来的鼓。有的甲骨文
将“牛”
简写成“屮”
。有的甲骨文
在鼓形
的两侧各加一只手
、
,表示在鼓的两侧以手掌拍击鼓面。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牛”
写成
。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牛”
写成形似“止”的
。篆文异体字“豈”
则用“爪”
(手掌)代替本该是“牛”
头的“屮”
,表示以手掌击鼓。当“豈”的“击鼓”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几”(即“人”)另造“凯”代替。
為鼓上飾物,擊鼓賀赢,故曰“還師振旅樂也。”。凡是从豈的字,本義與康樂相關。
像高脚器皿
,内部加一横指事符号
表示器皿中的食物,上面的一横
表示盖子。金文
省去中间的一横。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古籍常假借“豆”代替同音的“荳”,表示菽类粮食作物。
,古文豆。徒候切。
,这是古文写法的“豆”字。
、
、
,像豆形。西周金文寫作
、
,
形上多了一横畫,當表其所盛。篆即本於此種形體。許慎把篆文分析為从口,王筠《說文句讀》云:“从口舌字及音圍之皆不合,……是通體象形也。”甚是。凡是从豆的字,除“登”外,本義與豆類器物相关。
、
从
、
,即鼓之象形文;从
、
,為兩串玉的象形。上古行禮必用鼓,鼓上飾以玉。由于這種飾玉之鼓是必用之物,便成為行禮活動的重要禮器,表示行禮之器的“豐”字便把它作為取象。故豐字構形是鼓上飾玉,許慎以从豆為釋不確。本部只隸一個“
”字,訓“爵(酒器)之次弟”。爵為禮器,故从豊以示其用场。
、
,从壴(鼓),不从豆,所从二“丰”,當為聲旁,从二者,大概是取其對稱之故。不過戴侗《六書故》引唐本《說文》有“
”字,元·熊忠《古今韵會》以為“
”是“豐”的籀文,如此則豐是从“
”得聲,而其从鼓之象形文得義,表明其義與鼓有關。今學者研究以為本是表示擊鼓之聲的一個字,與金文所見表示擊鼓之聲的“
”用同。后因豐聲有盛大義,引申而有豐滿義,便以“豐”專表這一引申義,而以“
”專表鼓聲這一本義。許慎以“豆之豐滿者也”為訓,純屬望文生訓,構形分析亦不可從。本部只隸一
字,訓“好而長也”,“好”謂美,“長”謂身材長大,都同豐滿有关,故从豐。
本源书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