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斌走出了悲伤,人们却陷入了愤怒
6月最后的一天,杭州保姆纵火案中失去妻儿的林生斌在微博上公布了一条消息。
从2017年6月22日惨案发生至今,四年过去,作为受害人的他走出了悲剧的阴霾,他有了新的伴侣,还有了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一个爱笑的小金牛」。
6月30日晚,林生斌发文称已再婚生子。
图片来源:微博
可寥寥几声祝福后,舆论瞬间反转,评论、转发皆是骂声一片。
「亡妻才过世四年,就已经走完了恋爱结婚生孩子全套流程?」
「生了新的孩子,说『她终于又回来了』,这是人话吗?」
「微博名:老婆孩子在天堂;现实:老婆孩子热炕头。」
四年前的悲剧发生后,尽管有少数网友质疑林生斌在炒作,但绝大多数人都报以同情和祝福。
林生斌本人也在微博里写道:
「我也常常在评论区看到,大家都希望我重新开始,有个新的家庭和孩子。我知道你们都是真心希望我好,回归到我曾经拥有的美好,回归正常的生活。」
但当林生斌表示他走出悲伤后,大多数网友却表示不高兴了。
面对一个人的「新生」,人们为什么愤怒呢?
网友愤怒的情绪点,梳理下来,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林生斌在情感欺骗。
网友认为,案发后,林生斌展现的是一个痛失妻儿的苦情形象:
他瘦得眼窝凹陷,将妻子儿女纹在背上,忍受7、8个小时的疼痛;
林生斌将妻子儿女纹在背上。
图片来源:谷雨实验室
他皈依佛门,出资寺院打井,到九华山诵经,期盼来世;
林生斌在寺庙中与师傅谈话后痛哭了三小时。2017年8月2日,他正式皈依佛门。
图片来源:新浪图片
他开创童装品牌「潼臻一生」,分别对应着几个孩子的名字:林青潼、林臻娅、林柽一;
林生斌的淘宝店物品的包装上,写着「您陪了我一程,我念了一生。——林先生」
他的微博上,也记录了对过世妻儿的思念与哀情。
5月24日,林生斌发微博写「回到当初爱你的时空,所有回忆对着我进攻。」
图片来源:微博
林生斌的苦楚和眼泪,切中了人们对深情的期待,也因此收获了长时间的关注。
可期待越多,失望越大。
当网友发现,林生斌在怀念亡妻的同时,却开始了新恋情与新生活时,一种「上当受骗」的感情便占据了上风。
网友从林生斌新生儿的出生日子推算,孩子若是金牛座(4.20-5.20),应该是今年6月以前出生的了,再往前推,在2020年初,林生斌与新任妻子就应该已经相识相恋了。
而在今年4月4日清明节,林生斌在微博中祭奠亲人时却写着:
「等忙完这一生,我来看你们。」
林生斌在今年清明节的微博。
图片来源:微博
于是,人们质疑:你一边有新的伴侣,有即将出生的小孩,另一边却对死去的妻儿说「我来看你们」。
这是不是对故人的不尊重?对新人的不真诚呢?对网友的情感欺骗呢?
人们觉得自己被愚弄,便愤而将矛头对准了林生斌:
既然你都有了新的伴侣,为什么不早早公开呢?
既然你都有了新的小孩,为什么还要公开纪念离世的妻儿呢?
既然你都有了新生活,为什么还要深情人设收割同情呢?
但问题是,林生斌有义务必须将自己所有的隐私都公之于众吗?如果他一早就公布,会不会引来更大的质疑和围攻?
再者,一个人不能在怀念逝去爱人的同时,开始一段新的恋情吗?
恐怕不少人都为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中的深情所感动。但也别忘了,苏东坡在妻子王弗过世三年后便与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结婚,并在38岁时纳了妾室。
40岁时,苏东坡依然怀念王弗,写下千古名句。
难道苏东坡的感情是假的吗?
还有为亡妻韦丛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唐朝诗人元稹,也是如此。
元稹为初恋写下《莺莺传》,后来被改编为著名的《西厢记》,但在考取功名后便与初恋分手,攀上高枝,娶了朝廷显贵的女儿韦丛。
两人也恩爱有加,但韦丛在27岁那年病逝,元稹写下了流传后世的《离思》,但元稹也很快认识了诗人薛涛,后来又先后与安仙嫔、裴淑再婚。
难道元稹的感情也是假的吗?
诗歌不会骗人,假的情感也不会动人。
这些都是真的,人类情感复杂也是真的,就像人们会为深情打动,会为欺骗愤怒一样。
如果真像网友说的那样,林生斌有意欺骗网友的情感,那他为什么不继续欺骗下去,而是选择公开自己的新生活?难道就是为了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就此而言,在道德上,人们实在不用过多苛责一个经历了命运悲剧的人。在情感上,林生斌也没有义务对公众一五一十地交代出来。
互联网时代,没有人再应该立贞节牌坊。
第二点,林生斌在利益欺骗。
林生斌惹怒网友,除了网友的情感洁癖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便是人们质疑他利用同情变现。
质疑者认为,林生斌在社交媒体上走苦情路线,来激发大众同情,收获大量粉丝和关注度。
网友指出,在带货直播中,林生斌会营造努力工作、积极生活的形象,从而收获大批订单。
◆ 林生斌的淘宝直播间及评论。
走出悲伤,重新开始生活,这难道不是网友一直所希望的吗?
难道网友期待的是林生斌镜头前积极努力,镜头后痛哭流涕吗?
网友祝福世界善待林生斌,但结果却是一些网友不待见被善待的林生斌。
这种态度,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些矛盾的情绪背后,加上林生斌亡妻的哥哥朱先生的现身说法,网友变得更加怒不可遏:
「事已至此,我妹留给二老的,也该凭你自己良心做个了结了,二老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你叫他们找律师与你对峙,我看还是不要耗他们了。对曾经的岳父岳母,即使人走茶凉,也应该多少有点心疼了。」
杭州保姆纵火案中去世女主人的哥哥在7月1日发博。
图片来源:微博
据报道,林生斌在案发后曾控告杭州市公安局消防局、绿城集团等,索赔1.3亿元。但后来,林生斌与被告达成庭外和解,获得了一笔「足够表达诚意」的赔偿金。
朱小贞的哥哥却对此表示,林生斌与朱小贞父母之间存在金钱纠纷,已经到了请律师的地步。
这个表态,刺激了网友的猜疑:林生斌是不是一个人独吞了朱小贞的遗产,罔顾岳父岳母?
这些猜疑,尚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但已足够将处于舆论风暴的林生斌,推向更深的漩涡。
从林生斌发布自己走出悲伤的状况开始,网友愤怒其深情人设,愤怒其收割流量,愤怒其用律师与亡妻的父母对峙,还愤怒其原本说要用来做慈善、设基金的赔偿金。
林生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设立基金会。
图片来源:局面
对于网友而言,在杭州保姆纵火案后,对保姆莫焕晶的痛恨与对林生斌的同情是一体两面的,那些朴素的正义感安放在了一个失去妻儿的深情的丈夫和父亲身上。
这些同情心是真实的,也是可贵的。
但人性是复杂的,当公众的同情心带来了流量和曝光之后,林生斌从中获得的安慰,以及超出安慰之外的现实的物质利益,也许正在左右他的选择。
流量就像毒品一样,让互联网时代的人渐渐上瘾,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围观的人。
可流量并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制造更多的问题。
复杂的人性在流量的放大效应之下,也显得漏洞百出。
公众的同情心,让林生斌走出了悲伤,也让自己走进了愤怒。
因为,同情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性。
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曾举过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路过水井,见到小孩掉进去,这个人自然而然会产生想要跳下去救他的同情心。
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大卫·休谟像。艾伦·拉姆齐(Allan Ramsay)作于1754年。
休谟认为,这种同情心,没有理性的成分,也没有逻辑的推演。
正是因为同情心本身缺乏理性和逻辑的分析,才使得同情心充满了软弱的特点,这是人们的同情心容易遭到欺骗和利用的原因所在。
但如果因为害怕被欺骗,人们就要舍弃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吗?
显然不是。
同情心太过软弱,更有效的办法,是将同情心制度化,用坚实的制度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面对像林生斌类似的悲剧受害人,同情心可以用来推动刑事案件受害人救助机制;
就像面对贫穷的人,同情心可以推动建立社会救济制度那般;
也如面对残障人士,同情心可以推动建立残障碍服务项目、残障人士权利公一样......
如果不善于安顿人类的同情心,人类就会遭遇同情心的反噬,今天称赞,明天谴责。
就像休谟在《人性论》中所说的那样:
「我们常常对在很远的过去和远离我们的其它圈子所形成的德行给予称赞,而且对于我们仇敌的勇敢行为,即使其行为结果有害于我们的利益也加以称赞。这是因为从人性中产生的情感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同一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称赞和谴责。」
流量时代,同情心,是解药也是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