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莱阳凭什么自信
一段时间,常在网上看到有人吐槽莱阳:26军、农学院迁走了;驻莱大企业不景气了;莱阳人口外流了;莱阳由工业大市变为农业大市……,抱怨莱阳的发展失去了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更有甚者,把近期推出的莱阳、莱西“双莱”一体化发展视为莱阳要划归莱西。
的确,20年前的莱阳,驻军是全国最多的县市之一;大中专院校数量在全国县市中屈指可数;工业总产值曾在烟台各县市位列第一;莱阳制造享誉海内外……
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莱阳的经济发展趋缓,并逐步被周边的县市超越,本世纪前十年,还有句话:莱阳“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之后像是大都成为我们的标兵了。
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前些年,莱阳在确立经济工作重点、企业改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工作不利或出现偏差,没能更好地抓住最好发展机遇期。
过去的二十几年,莱阳经济始终在加速发展,只是与更快发展的县市相比,速度略显不足,也就是说慢进也是退。
忧虑者担心,莱阳在优越的客观条件下,没能很好地发展,被一步步超越。现在驻莱部队、院校、企业的减少,给莱阳经济发展、拉动消费带来了更多不利影响,莱阳未来的发展更加令人堪忧。果真如此吗?我们一起看一下。
表格显示的是1988年和2017年烟台各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口状况,中间跨越30年。从地方财政收入看,莱阳的位次明显下滑。从人口变化看,除几个因行政区划人口变化的区以外,几个市的人口大多在减少,且减少的幅度不少于莱阳。
这些年,国内中小城市人口减少具有普遍性,主要原因是更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大城市就业生活、父母随子女外迁、外出打工后住留、吸引外来人口环境不利等。上述原因中,首先莱阳在输送大学生和父母随子女外迁数量更多,又远离大中城市的前提下,人口减少幅度不大,说明我们的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和就业机会相对不差。人口既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发展的源泉。
这是2020年烟台各县市区GDP数量及排名。这个排名,莱阳的位次不像之前那么尴尬。地方财政收入反映的是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GDP则是一项综合经济指标。这也说明,莱阳的经济状况不像地方财政收入反映的那么难堪。莱阳地方财政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其中主要是涉农企业享受国家扶持政策,税率偏低,出国退税等。莱阳涉农企业多,且纳税大户多是涉农企业。而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较高的机械、化工、制药等龙头企业不多。
从这里看出,莱阳2020年在烟台几个县级市中的平均房价偏高。当然影响一个城市房价的因素很多,像人口数量、土地供应量、居民收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莱阳在诸多因素中,占据更多的还是有利因素。
综上不难看出,在反映经济发展重要基础的人口、GDP、房价等方面,莱阳都没有处于劣势。
省政府关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青岛要迈入特大城市行列,并引领一个都市圈。青岛都市圈由青岛、潍坊及烟台的莱阳、海阳构成。青岛都市圈要更好地辐射烟威地区,必须提升中间区域莱西、莱阳、海阳的地位,莱阳又处在“两莱”、“两阳”中心位置,凸显出莱阳在山东半岛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效应。
莱阳莱西“两莱”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分别纳入山东省、青岛市“十四五”规划,列入省委、省政府年度重点督办事项,已上升为省、青岛市重点工作。承担示范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工作的跨区域平台运营公司已经成立。“两莱”高效便捷同城化快速道路体系,包括:①204国道烟沪线莱西段及连接线工程;②310省道躬崔路西段改建工程;③莱西市的北京东路延至莱阳主城区等正在规划建设。
青岛都市圈、半岛城市群、莱阳莱西“双莱”示范区,让莱阳搭上了乘势崛起的高速车,驶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横贯莱阳丁字湾新区,连接胶东半岛东南沿海地区的城际主要通道莱荣铁路,已于去年10月动工兴建;途经崂山区与即墨区,止于鳌山湾站的青岛地铁11号线,计划将延伸至莱阳和海阳;连接蓝色硅谷、即墨城区、城阳区、胶州市的胶东机场快速通道,可接通莱阳丁字湾新区。这都更加凸显了莱阳在胶东地区交通枢纽的中心地位。
位于烟青一级路北,潍莱高速路口,总投资30亿元,规划占地3000亩的胶东智慧物流产业园,主营国际国内快递、冷运、医药、重货、仓储、同城、产业园等七大业务,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全省最大、可覆盖全国的胶东半岛区域性综合物流服务中心。
莱阳“十四五”规划提出:老城区、丁字湾新区、五龙河滨河产业带“两区一带”发展布局全面优化;高铁片区、富水路片区、立交桥片区、白龙河片区四大重点片区基本建成;在胶东半岛城市群中位次不断前移,莱阳将建设成为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文明和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今天的莱阳有理由更加自信和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