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臣被打板子,竟是一种荣耀?竟有人将身上烂肉做成腊肉保存

挨板子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中国古代皇帝将大臣拖下去打板子,但这种现象在明以前其实是很少见的。到了明代,廷杖才变得十分频繁,而且成为皇帝惩治不听话大臣的利器。那么,明代的廷杖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中国历史早期的杖刑

中国古代有优待士大夫的传统,有“刑不上大夫”之说,但也有例外。最早在东汉明帝时就有打大臣的记载,明帝的政策十分严苛,对九卿实行鞭刑。左雄上言:“九卿位次三事,班在大臣,行有佩玉之予,动有庠序之仪,加以鞭杖,诚非古典。”于是明帝就停止这一做法。到了北朝,后周宣帝昏庸无道,动不动就对大臣乃至妃嫔实行杖刑,弄得人人自危。隋文帝也继承了这一做法,也动辄对大臣施行杖刑,一度在殿中笞杀了楚州行参军李君才、兵部侍郎冯基。

到了唐代,玄宗也数次杖责犯罪的官员,如将谋逆的王銲杖毙。宋代真宗也杖杀过贪赃枉法的官员。但是宋代国策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的地位很高,所以杖刑处罚官员的情况并不多。总之,在宋代及以前,因为受到“刑不上大夫”的思想影响,杖刑是比较偶然的,跟皇帝的喜怒有关,而没有任何制度性因素。

但是与北宋并立的辽、金两朝以及后来的元朝,刑罚却是十分残酷的。尤其杖刑是一个十分普遍的刑罚。金朝的刑罚很残酷,杖刑是最主要的刑罚,有杖头、杖背等多种打法,海陵王即位之后,规定了杖刑一律打臀部。金世宗表示:“杖者所以罚小人也。既为职官,当先廉耻,既无廉耻,故以小人之罚罚之。”表示官员应该给百姓做表率,所以杖刑也应该对大小官员实行。元代基本继承了金代的做法。

二、朱元璋廷杖谏官

在前代刑杖的基础上,明代开创了“廷杖”,即直接在朝堂处罚大臣。明太祖出身贫寒,由于其独特的经历,所以对犯法渎职的官员十分痛恨。在《文海披沙》中记载,朱元璋送给常遇春侍女,常遇春十分喜欢侍女的手,但他的妻子生性嫉妒,就砍掉了侍女的手。朱元璋知道他送的侍女手被砍了,就直接令人杀掉常遇春的妻子,并在宴会上赐一道菜给群臣,说是“悍妇之肉”。这个故事虽然有杜撰的成分,但不会是无源之水。毕竟朱元璋对待贪官用的囊皮实草(剥下贪官的皮填充上干草示众)是确有史载的。

朱元璋

朱元璋对待有错的官员往往是死刑起步,廷杖的处罚算是较轻的了。洪武八年(1375),刑部侍郎茹太素向朱元璋进谏,他的很多谏言触怒了朱元璋,所以直接被“杖于朝”。按理来说,臣子向皇帝进谏是站在王朝的立场上帮助皇帝改良政治,从原则上说,臣子的行为是没什么错的。但忠言逆耳,朱元璋无法忍受,又没有合法的理由处置谏官,只能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暴力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一做法无疑为明代的其他皇帝开创了暴力处置文臣士大夫进言的先例,可以说开了个坏头。

廷杖

三、怎样廷杖?

朱元璋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致使后代的多位皇帝也多实行廷杖,而且廷杖的做法趋向于制度化。一般是皇帝先下令,然后由司礼监出帖送到刑科给事中,然后由锦衣卫或者东厂负责拿人,施行廷杖。廷杖的地点一般是在北京故宫的午门前,有时候皇帝气急败坏,也会直接在文华殿立即执行。

明代初期,廷杖带有侮辱性质,所以允许大臣在廷杖前穿上棉衣或者垫上毛毡,廷杖后数月就痊愈了。但从明武宗开始,下令廷杖要剥了衣服光屁股打,所以廷杖打死人很正常。

明武宗

据一些笔记小说记载,因为司礼监的太监是廷杖的传令者和监督者,所以其在廷杖执行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如果受杖者与司礼太监有关系或者行了贿赂,便可以操作。在实行廷杖的过程中,如果太监的脚尖呈外八字,那锦衣卫下手就轻。一旦脚尖向内一收,那便是重重的打,非死即残。万历五年(1577年),大臣吴中行在被廷杖六十之后,有医者为他治疗,需要先将被打腐烂的肉刮掉,刮完之后,屁股上的骨头都露出来了,可见打得有多狠。

四、明中期频繁廷杖

明代中期发生过多次廷杖。第一次廷杖打死人是明代宗景泰帝时,他因为哥哥英宗被瓦剌人俘虏而即位,本来国家已立英宗之子为太子,但是景泰帝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即位,于是就换掉了太子。先后有多位大臣进谏,要求恢复英宗之子太子的身份,但景泰帝直接施行杖刑,并杖死大理寺卿王沂。

明妃传 景泰帝

明代以下两次大规模的廷杖最为著名。明武宗生性好玩,经常出宫游玩,他每次巡游完都会受到群臣的反对。第五次出宫游玩时,也遭到群臣反对,于是他先后两次对146名官员施以廷杖,杖死11人。《明史》载“廷杖直言之臣,亦武宗尤甚”。

明武宗之后为明世宗嘉靖,嘉靖帝是以藩王入继大统,所以一心想要尊自己的亲爹为皇帝,但遭到群臣的激烈反对。但嘉靖三年(1524年),他下诏尊父亲为“兴献皇帝”。群臣听说后,220余人跪在左顺门哭谏,世宗大怒,直接将他们全部下狱,对五品以下的134人实行廷杖,杖死者达17人。史称其“(嘉靖)四十余年间杖杀朝士,倍蓰前代”。

锦衣之下 嘉靖帝

五、士大夫对于廷杖的反应

面对残酷的廷杖,文臣士大夫有怎样的反应呢?廷杖致死率很高,大臣们打心眼里恐惧,所以从明初就有很多大臣上疏请求废止廷杖。但是终明一代,这种刑罚也没被废除。

不过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所以也有很多士大夫认为臣子忠君爱国,一定要直言敢谏,如果他们因此受到廷杖,反而会将其视作一种荣耀,认为是自己尽职尽责的表现。

古代士大夫

万历五年(1577),首辅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礼制,他应该回乡为父亲守丧三年,但是张居正为了防止大权旁落,让小皇帝万历下诏“夺情”,即取消守丧。很多官员上谏弹劾张居正贪恋权位,其中带头的一人叫邹元标就被廷杖。但在张居正倒台后,邹元标就凭曾反对张居正而被廷杖的清名入内阁。同案被廷杖的赵用贤,身体肥胖,被廷杖后,他的妻子将其屁股上被打落的肉做成腊肉收藏,来彰显其名声。

王阳明则是另一个传奇,他在反对宦官刘瑾时,被廷杖四十且被贬贵州龙场,在龙场养病的过程中,他认真思考传统的圣贤之道,最终顿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不再追求世俗的看法,而是追求自己的本心。也正因为这一次遭遇,他得以开创出阳明心学。

文史君说

明代以前,廷杖是一种偶然的行为,个别受杖者都是犯大错的官员。明代以后,廷杖变得频繁,并逐渐制度化。太祖朱元璋时廷杖是相对较少的,廷杖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主要以侮辱为主,伤害性不大。但从明武宗开始,廷杖则是实打实的对大臣用刑,经常出现杖死人的事情。明代廷杖的发展,实际上是皇权的滥用,用暴力简单粗暴地解决政治问题。但这一行为并没打倒中国古代追求真理的士大夫。

参考文献

《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2015年。

徐春燕:《明代廷杖探析》,《辽宁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张靖胤:《明代廷杖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