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笔记及框架图)【完整版】
第一章 绪论
1、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着重从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研究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3、基本病理过程:在多种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炎症、DIC、休克等。
4、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由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因机体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机体代谢、功能、结构的损伤,以及机体的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作斗争的过程。
6、分子病:由于DNA的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衰老:是一种生命表现形式和不可避免的生物学过程。
8、病因:指引起某一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特征的因素。
诱因:指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病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条件:能够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体内因素。
9、疾病发生的外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营养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疾病发生的内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
10、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11、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疾病过程中的病因转化;疾病时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12、疾病转归的经过:病因侵入(潜伏期) 非特异性症状(前驱期) 特异性症状(临床症状明显期) 疾病结束(转归期)
13、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4、脑死亡:指枕骨大孔以上全脑的功能不可逆行的丧失。
15、植物状态和脑死亡的区别:
植物状态:①自己不能移动;②自己不能进食;③大小便失禁;④眼不能识物;⑤对指令不能思维;⑥发音无语言意义
脑死亡:①不可逆性深昏迷;②自主呼吸停止,需行人工呼吸;③瞳孔扩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咽喉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16、及时判断脑死亡的意义:①有利于准确判断死亡;②促进器官捐赠使用;③预计抢救时限,减少损失。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水通道蛋白:一组构成水通道与水通透性有关的细胞膜转运蛋白。
2.正常血浆渗透压在280--310mmol/L。正常血钠浓度为135—150mmol/L。
3.机体排出水分的途径:消化道(粪)、皮肤(显性汗和非显性汗)、肺(呼吸蒸发)和肾(尿)
第二节 水、Na+代谢紊乱
一、 脱水:细胞外液容量明显减少的状态称为脱水。
(一)、高渗性脱水
1、特点:失水多于失Na+,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mol/L,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均减少,以细胞内液减少更为明显
(二)、低渗性脱水
(三)、等渗性脱水
1、特点: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
二、水过多
㈠低渗性水过多(水中毒)
㈡高渗性水过多(盐中毒)
㈢等渗性水过多(水肿)
1、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称为水肿。在水肿的范畴内习惯上又将液体积聚在体腔的病理变化,称为积水或积液。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一、正常钾代谢
二、钾代谢障碍
(一)、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3.5 mmol/L
(二)、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5.5 mmol/L
第三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及平衡调节
一、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4、细胞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的检测指标
一、pH值 :正常人动脉血pH值为7.35—7.45
1、pH值低于正常值下限为代偿性酸中毒,高于正常值上限为代偿性碱中毒
2、pH值是反映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二、动脉血CO2分压:PaCO2;正常值为 33~46mmHg
1、PaCO2>46mmHg:表示CO2潴留,PaCO2<33mmHg 表示CO2呼出过多
2、PaCO2是反应H2CO3的变化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1、标准碳酸氢盐(SB):是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温度在37~380C、血红蛋白饱和度为100%、PaCO2=40mmHg)所测得的血浆HCO3—含量。正常值为22~27mmol/L;SB是判断代谢因素的指标,不受呼吸因素的影响
2、实际碳酸氢盐(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实际PaCO2、实际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
3、正常下:AB=SB;AB>SB:表示CO2潴留;AB<SB:表示CO2呼出过多AB、SB是反映HCO3-浓度的变化
四、缓冲碱(BB)
1、缓冲碱(BB)是指血液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的负离子碱的总和。
五、阴离子间隙(AG)
1、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一、代谢性酸中毒
1、代谢性酸中毒:是指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下降。
第十三章 肝功能不全
1、肝功能不全:当各种病因严重损害肝细胞,使其分泌、代谢、合成、解毒免疫等功能严重障碍,机体出现黄疸、出血、继发感染、肝功能障碍及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征,称为肝功能不全。
氨对脑的毒性作用
1)、破坏脑内正常神经递质的平衡
2)、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
3)、氨影响神经细胞膜内外Na+ 、K+ 分布。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1、假性神经递质:苯乙醇胺、羟苯乙醇胺
2、真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三)、氨基酸失调学说
1、严重肝功能障碍可造成血浆氨基酸失去平衡,即芳香族氨基酸增多,支链氨基酸减少。
2、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
3、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
三、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1、减少氨的摄取
2、避免饮食粗糙质硬的食物,防止上消化道大出血
3、防止便秘,以减少肠道有毒物质进入体内
4、食用谷氨酸和精氨酸来降低血氨
5、口服乳果糖
6、口服新霉素能抑制肠细菌繁殖
第七章 休克
1、休克:是机体在各种强烈的有害因子作用下,发生以组织有效血流灌流量急剧减少为特征,从而导致细胞和主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结构损害的急性全身性病理过程。
2、休克的分类:按发病的始动环节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第二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
一、微循环机制
(一)、微循环缺血
(三)、微循环衰竭 微血管麻痹、扩张
1、特点 血细胞黏附集加重,微血栓形成
灌流特点:不灌不流,灌流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