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四种方法,荒废你的2021年?
1
在2020年年底,我收到一位读者留言:
“回看2020,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分裂的自己:一面享受在舒适区的感觉,一面为'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而感到失望和痛苦。
一方面,我觉得工作上一直维持现状挺省心的,但是我又不甘于裹足不前,觉得自己还可以更上一层;觉得自己有雄心万丈,但日复一日依然不敢踏出改变的关键一步。
于是,我就在这样的拉扯纠结中,又渡过了一年,回想去年,也是这样过的。”
两个牧童在山里的狼窝里抓了两只小狼,这时大狼回来了,于是,他们各自爬上了一棵树,相距数十步。
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故意让它大声嚎叫。
大狼听见声音后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
这时,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
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看见了另一只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
这时,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再次让他抓住的小狼嚎叫,于是大狼又转身扑了过去。
就这样,两只小狼在两个牧童的扭打下不断叫唤,引得大狼不断嚎叫,不断奔跑,来回数十次。
然后,大狼跑得渐渐慢了,声音也渐渐变弱了。
最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躺在地上,不再动弹。
当牧童从树上跳下来看时,发现它已经断气了。
相反,每一次出现在眼前的痛苦和问题,其实才是我们成长的契机,如果没有抓住这个契机,你就等于失去了一次快速成长的机会。
2
生活在这样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
于是,很多人都会把“这些我都知道”挂在嘴边。
但他不知道是:他说的知道,并不是真正的知道。
“知道”共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知道,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的“知道”。
你看了一本书,所以知道了这个内容。
这,可以叫做“我知道了”,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道。
更深一层,你可以画个思维导图把你学到的东西归纳出来,形成一个体系。
这看起来是非常好的“知道”,但依然属于第一层次。
第二层知道,是“切肤”的“知道”。
你对书中提到的内容,有过切肤的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甚至是灵魂上的共振。
这样的“知道”要比第一层的“知道”略深一层。
但依然不算是真正的知道。
第三层知道,是“知行合一”的“知道”。
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知”,还是停留在大脑层面上的,最多能有一些身体上、内心里的反应。
但,第三层的“知道”则是“做到”。
因为只有通过“行” ,踏踏实实地实践那些被你大脑理解的内容,通过身体力行来获得的“知”,才是真正的“知”。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这个词。
但那时,我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第一层的知道上,所以,它并未对我的人生产生任何真正的影响。
直到后来,当我真正理解了这四个字的意思并开始践行的时候,我的人生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举例来说:
虽然我很早就知道,健康最重要,所以应该锻炼身体。
但,我并没这样做。
直到我生病时,我才意识到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这时我就有了“切肤”层面的“知道”。
但,我依然没有做。
直到我领悟了“知行合一”的道理,我才将头脑中的“知”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变成了行动上的“知”。
所以,后来在我嘴上说出“健康最重要”的同时,我就已经把每天的部分时间拿了出来,用于运动,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知道不行动”了。
这时,二者就成为了一件事,在我“知”的那一刻,我就已经在“行”了。
3
人与人产生差距的源头,不在智力、能力、思维,而在于把时间和注意力用在了哪里。
而这里的关键之一就是:“黑洞时间”的使用频度。
什么是黑洞?
在物理学中,黑洞说的是吸引力非常大的天体,它会扭曲时空。
假如一个人不慎掉入宇宙黑洞,等他出来时,之前几岁大的女儿可能早已变成了老太婆。
这就是我给这类时间起名为“黑洞时间”的原因 - 当你身在其中,时间就会不知不觉的流失……等你出来时,却发现时间早已过去很久。
有读者留言说:
“我想学习写字,于是就关注了一个教写字的短视频。可每次进去想练字时,就会被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吸引,一刷就是老半天,刷累了出来,才发现原来自己是要去找练字视频的,每次都这样,无一例外。”
4
坦白说,很多年前的我就是一个典型的速成主义者,总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升职加薪的目标,让家人过上我所期待的生活。
那时的我,总是心急火燎、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势必会带来焦虑。
因为,我想几步路就走完马拉松,一口就吃成胖子。
更糟糕的是,这样的焦虑,还会将我们带入一场恶性循环。
正如曾国藩说的:“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
最初,你对目标达成的焦虑会让你产生对自己、对周围环境、对老板的不满。
于是,你越来越难沉下心去工作、学习和成长,甚至开始抱怨。
而工作上的缺乏投入、对老板和环境的抱怨,又会给想要获得的短期成功带来更大的阻力。
最后,短期成功会愈发变得遥遥无期,而这种遥遥无期的感觉又会进一步加剧你的焦虑。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朝着“快速崩溃”而去的增强回路。
持续演变下去,最后你很可能会从“焦虑者”变成“严重抱怨者”,并最终被老板反感,甚至解雇。
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想要一口吃成个胖子”的心态。
相反,假如你愿意相信自己的潜力,愿意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其实你想要的一切都是可以实现的。
正是因为经历过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阶段,我后来才成为了坚定的“长期主义者”。
相信我,如果你能不着急于外物,探索并找到自己的方向,然后向着那个方向一步步的走,每天坚持不断,夯实地基,做好准备,最后你一定可以收获到巨大的成就与满足。
所以,“总想一口吃成胖子”,就是对生命最不现实的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