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力量-一日一经典之《论语》“吾不欲观之矣”

原文 3.10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注解一】 《论语译注》杨伯峻 (节选)

【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谛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谛: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灌:谛礼中第一次献酒。

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注解四 《论语别裁》 南怀瑾 (节选)

谛,古代国家举办谛礼,皇帝代表全民祭祀大典,仪式非常隆重。皇帝在此期内,不回内宫,必须清心寡欲,反省自己。在中国古文中所谓的斋戒沐浴,便是如此。“斋”是内心的反省。(后来中国人对佛教的吃素也叫吃斋,那是有不同的意义,由于佛教戒律中一种“八关斋戒”而来。)斋是中国文化中心理的净化,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清理思想、排除人欲,真正的作到肃庄叫作斋戒。沐浴也不止是洗澡,而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上所讲“洗心退藏于密”的意义。所以古代谛礼,是国家的大典,全民的大典,领导者皇帝斋戒沐浴七天或三天以后,才代表全民出来主祭,要全副精神,诚心诚意,很郑重的,等于是一个宗教家的大祈祷,绝对不可马虎。在这里,孔子指出当时文化的衰败,大家参加神礼,都只是在真戏假做而已。这等于现代有许多人吊亲友乃至长辈的丧事匆匆忙忙,叫一辆计程车,赶到市立殡仪馆,签一个名,行三鞠躬礼,好像去缴一百元什么税似的,缴完了,赶紧就跑,没有一点肃庄悲戚之感。今日社会这种风气,也是文化精神一个重大的问题。

孔子对春秋时代的情形怎样说的呢?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就是说案礼开始以后,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献神祇的酒以后,心里就想赶快走了,接着祈祷等等隆重的祭礼,都在那里应付了事。孔子看到这种情形感叹的说:“吾不欲观之矣!”我实在不想看下去了,为什么不想看?就是认为何必勉强做假,而丧失了这件事的实际精神呢!孔子这几句话,有很多意义。譬如现在社会上举办许多事情,内心没有真正的诚意。无论是宗教仪式或任何社会的宣誓,只要举起手来表示一下,心里完全没有肃庄恭敬的诚意。冷眼旁观者看来,不得不油然而兴“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的感慨。这就是中国文化告诉我们,事事要发自内心的诚恳,而不完全在于形式,一切形式,都必须配合内心的诚恳,才有意义。

注解五 《论语讲记》 徐醒民 (节选)

分享这两种讲法,孔子就是认为,鲁国举行这个里,是犯了礼,就是不合礼,为什么不合礼呢?因为你鲁国故然可以,用天子礼来祭宗庙,但是这个宗庙是只限于周公庙。周公庙以外,到后来鲁国庄公,闵公,僖公都这么祭了,那显然不合乎这个礼了,所以孔子说不欲观,这个事情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孔子这么坚持,不合礼,他就看都不看。这就说明这个礼,学中国文化,必得要懂得礼,礼是一种规矩,必须遵照这个规矩,对于那个事情才符合。比如说办政治,办政治以礼来办政治,古时候讲礼,就等于现在国家讲法,你法治国家,就是要遵照法,违背了法的话,你的国家政治办不好,一办就乱了。所以古时候违背这个礼,尤其在祭祀的时候,这个大礼,行的虽然是礼,而实质上面,跟礼是完全违背的,就是潛礼,照礼是你不应该用天子礼来祭祀的,用天子礼只能够用在周公庙里面,你拿来祭其它的那些庙,犯了礼了。就等于国家犯了法,犯了国法一样,所以孔子要坚持,那看都不看。

这就是我们学道的人来讲,学道的人为什么要学礼呢?我们学中国文化,学儒家的,......一定要老老实实的,遵照这个礼,不但礼的形式要遵照,遵照这么学。最重要的,礼的本质更要学,这样我们才能够学成为圣人。像鲁国那个三家,他也旅泰山,也拿天子的音乐,祭太庙的音乐,来祭他家的庙。那礼的形式,他也具备了,但是他违背礼的本质,这样犯了这个礼。你这样一想,这礼多么重要,只讲礼的形式,不讲礼的本质,不但圣人学不到,在世间办政治,也办得塌糊涂,也乱了,办任何事情也乱了。我们待人接物,当然最基本的要懂得礼数,懂得礼数,最重要的是讲忠信,不讲忠信,虽然在『礼尚往来』,讲得再完备,他不守信用,那有什么用处。所以那一条,孔子讲,是注重礼,重要的意思就是要我们学礼,学礼要学到礼的内在的本质。

小磊按:

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在人文理想丧失的时代,祭祀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因为它可以让你找回作为中国人所应该拥有的那么一点自尊和庄重感。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