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风池
【穴名释义】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达头顶之上,穴在项旁后发际凹陷处尤似池,为风之会,是风邪蓄积之所,故名。属足少阳胆经。
【定位取法】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定位此穴道的时候应该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取穴姿势,以便能准确取穴。医者以拇、食指从枕骨粗隆两侧向下推按,当至枕骨下缘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相当于耳垂齐平,用力按之有酸胀麻感处即是。
【穴性特点】
风池最早见于《灵枢·热病》。风池穴为手少阳、阳维之会。《甲乙经》曰: “颈痛项不得顾,目泣出,多眵衊,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厥,耳目不明,咽喉偻引项筋挛不收,风池主之。”《千金方》:“诸瘿,中风发热头痛。”本穴具祛风解表,清头明目之功。
【主治概要】
1.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又是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主表。故风池穴具有疏风解表之功,是祛外风之要穴,可治疗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外感表证。灸风池穴还可预防感冒。
2.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位于头项部,足少阳之脉“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故对偏正头痛、颈项强痛等均有良效。
3.《内经》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与胆相表里,因此风池又具有通经络、熄内风、清头明目的作用,以治疗肝风内动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眩晕、失眠、耳鸣、耳聋、震颤等病症。
4.风池穴可调整舌咽神经功能,对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等症也有较好疗效。
【临床应用举例】
1.颈性眩晕 是椎动脉的直接受压和梗阻或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刺激引起动脉管壁痉挛所致。属中医学“眩晕”范畴,中医学认为是经络不通,血脉闭阻,运行不畅,血不能上注于头部而发生眩晕。其实证多为风阳上扰,痰瘀内阻;其虚证多为气血精髓不足。颈性眩晕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但现在由于电脑的普及和伏案工作的不妥,现代人缺乏锻炼,该病在年轻人中也开始增多。风池穴深部正是寰、枢椎处,此处椎动脉发生重大折曲,经椎动脉沟穿过寰枕筋膜至枕骨大孔段(即椎动脉之“寰椎段”) ,这一段是椎动脉最容易受到压迫而影响椎动脉供血之处,尤其是在颈部位置改变时。针灸该穴可收到较好疗效。
(1)毫针刺法:患者取坐位,先取双侧风池穴,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取30号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穴的中间深部为生命中枢——延髓,如针刺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故对于本穴的安全针刺方向及深度应严格掌握)。针刺深度为0.8~1.2寸,若为实证则用强刺激手法,行泻法,捻转用力重角度大速度快,右捻为主即拇指向后,次指向前转动。若虚证则行补法弱刺激,捻转用力轻角度小速度慢,左捻为主即拇指向前,次指向后转动。感局部酸胀,或向头顶、颞部扩散为宜。得气后留针。可每隔5分钟重复手法1次,留针20分钟,每日针刺1~2次, 10日为1疗程。可配风府、天柱(双)、完骨(双)组成项七针,共奏通利空窍,活络行血之效。
(2)穴位注射法:选取风池穴(双) ,皮肤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2毫升刺入。针尖方向指向鼻尖方向,出现胀感回抽无血后,方可慢慢推入药剂各1毫升,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风池穴为治风要穴,复方当归注射液可通血脉,通经络。穴位注射缓慢持久的刺激,加快了局部的血液循环。
(3)温针灸法:患者低头伏案,取双侧风池穴,选用30号1.5寸毫针,针尖向鼻尖直刺0.8~1.2寸,提插捻转。得气后,将1寸长艾条一段置于针柄上点燃,进行温针灸,燃尽一段为1壮,每次各灸1壮,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 10次为1疗程。
2.假性延髓麻痹 又称假性球麻痹,是双侧皮质脑干束病变所引起,是脑血管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常为多次脑中风的后遗症。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后,常造成脑实质的出血或缺血、缺氧、充血及水肿,致使两侧皮质延髓受到损害,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吞咽、迷走、舌下等神经功能障碍,而出现假性球麻痹。临床以吞咽障碍、饮水返呛、构音障碍、语言障碍、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祖国医学将其归于“中风”、“音痱”、“喉痹”等范畴。本病多因诱发吸入性肺炎及营养严重消耗而致死。
毫针刺法:令患者坐位或卧位,取双侧风池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用30号1.5寸毫针,对准穴位刺入,针尖向喉结方向斜刺0.8~1.2寸。待患者产生酸、胀、麻等针感后,留针20~30分钟,可配合廉泉穴,每10分钟运针1次,施予捻转泻法。隔日1次, 7日为1个疗程。早期治疗疗效明显,迁延日久则疗效降低。
3.感冒 是外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其特征,全年均可发病,尤以春季多见。病在肺卫,故以表证、实证多见。证候表现可分风寒、风热两大类,并有挟湿、挟暑的兼证,以及体虚感冒的不同。
毫针刺法配合电针法:取双侧风池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用30号1.5寸毫针,对准穴位刺入,针尖向鼻尖直刺0.8~1.2寸。证属风热可浅刺得气后行泻法,证属风寒者可稍深刺后行泻法,均留针30分钟,隔5分钟行泻法捻针1次,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按压。体虚感冒用平补平泻的手法,留针30分钟后出针。可配合大椎、曲池等,增强疏风解表之效。
4.落枕 又称“失枕”,临床以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以致转动失灵为主要症状,轻者4~5日自愈,重者疼痛严重并可向头部及上肢放射,可延至数周不愈。落枕为单纯的肌肉痉挛,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成年人,本症多由于体质虚弱劳累过度、睡眠时枕头高低不适、躺卧姿势不良等因素,使一侧肌群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过度伸展状态,以致发生痉挛。
毫针刺法:取双侧风池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用30号1.5寸毫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约1寸,有酸、麻、重、胀等针感后,留针30分钟,期间可行针1~2次。一般起针后多即刻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