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柱:言派《让徐州·未开言》唱腔赏析

言菊朋老先生一生编演了不少剧目,《让徐州》即为代表作之一。此剧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是说曹操起兵攻打徐州,孔融向徐州太守陶谦荐桃园弟兄前来相助,陶谦自觉年迈体衰,二子无才,为徐州百姓计,要将徐州太守之职让与刘备,刘备坚不肯受,后陶谦病危,临终再以徐州之事至诚相托,刘备始应承。

  此剧无论 [西皮] 或者 [二黄] 唱段,均为言氏的呕心之作,但若说流传最为广远者,当属那段[二黄原板]:“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呐)滚,千斤重任我就要(倭)你担承,二犬子(呃)皆年幼难当重任,老(倭)朽年迈我也不能够担承,望使君放开怀慨然应允,救生民(呐)积阴(呐)功也免得我坐卧不宁。”

  京剧一般的 [二黄原板] 唱词多是规范的十字句或七字句,《让徐州》这段唱腔上句的唱词基本上是十字句,而下句唱词的句式变化则比较大,如第二句“千斤重任我就要你担承”,显然是由七字句的格式变化而成。如果写成“千斤重任你担承”,亦无不可。但言氏加进了“我就要”三个字,从表面上看,虽没有什么文采,但这样处理,一则和《洪羊洞》、《搜孤救孤》的[二黄原板]的唱词在句式上有了区别,二来板式也显得活泼俏皮,并且更突出地表现了陶谦希望刘备能接受徐州牌印的真挚、恳切心情。

第四句“老朽年迈我也不能够担承”则变成了十一个字。最后一句的“救生民积阴功也免得我坐卧不宁”又变成了十四个字,格式是“三三四四”,这显然是强调陶谦为避免生灵涂炭、迫切相让的心情。再仔细品味,就会感到言菊朋老先生的这种精心设计,是他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去剖析人物心情的结果。

在京剧唱本中,仅剧词有音乐性尚不足以形成完整、感人的艺术形象,还需要按照“因字行腔”、“字重腔轻”、“以情带字”、“字正腔圆”的原则,把唱腔设计得韵味隽永、声情并茂,才能使人物的情感得以很好地展现。言菊朋老先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且精通音律,对于文学声韵,也有很深的研究。他在师承谭门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其它剧种、曲种的音调及本剧种其它行当的唱腔,再加之对“四声”的灵活和恰如其分的运用,故他设计的唱腔,都能较好地表现剧中人的喜怒哀乐。清代戏剧家徐大木舂所著《乐府传声》中论述唱腔优劣标准时说: “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不但生旦丑净,口气各殊,凡忠义奸邪,风流鄙俗,悲欢思慕,事各不同,使词虽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言菊朋老先生的唱腔设计及其演唱是符合这一要求的。

言氏这段 [二黄原板] 既回环转折,又中规中矩;既曼声婉转, 又十分悦耳。首先, 这段唱腔的第一句行腔和一般 [二黄原板] 的第一句拖腔相比,压缩了一板,这样曲调就显得比较迂回。他唱出第一个低音“5”的“滚”字后,第二个“滚”字紧接垫的“呐” 字后用“ 1”音及加连音的“2”唱出,这样使得两个“滚”字的衔接自然熨贴,下面紧接一个加连音的小腔,在休止符后将拖腔以婉转的旋律落在了低音“6”上。言老先生这种先报字、后行腔,字在口、腔在喉,嘴老音嫩,“滚”字参差错落,以及消眼的演唱方法,既避免了音盖字现象的出现, 又使唱腔迂缓从容,显出光彩,造成了低中见峭、顿挫有序之势,极符合陶谦年迈力衰的神情语态。

   第二句中“担承”的“担”字头一个音以“4”音唱出,这个半音的使用,是把普通 [原板]的“5”音降低一度而成。紧接后面的阳平字“承”以“1”唱出(这符合谭氏“阳平低出”的发声原则),在耍个极小的腔后,由加连音的“3”过度到“2”音结束。这句行腔以立音出现,陡然高唱,寓刚于柔,它既很好地表达了陶谦情真意切的心声,又使我们看到言派虚实并用、刚柔相济的峭拔唱法及对节奏的巧妙处理,都和谭腔有着内在的血脉联系。

第三句中的“二犬子皆年幼难当重任”的“难当”落到低音“7”,在垫字“呃”后有个非常自然的停顿,这个停顿既使前面的唱腔显得口语化,又为后边的“重”及加连音的“任”字做了很好的铺垫——它在给人们造成审美期待的同时,将阳平字的“任”以加连音的“1”唱出,这就使人感到陶谦之言确实出自肺腑;第四句中的“担承”,与第二句的“担承”两相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同一阳平字“承”,先前以“4”音唱出,后面则以加连音的低回旋律结束,这样的处理,既符合“字重腔轻”的演唱原则,又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唱词中蕴含的情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