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讲座】(26)分析人类思维的钥匙
汉字的特点(二):形象与逻辑的完美结合
“这个调查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认为,如果我们找到了汉字的钥匙,我们将能够分析人类的思维。”(1707年,莱布尼兹致 La Croze的信)
——[英]李约瑟(1900-1995,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中国的科技与文明》(卷七,P13)
由前文《汉语的特点》系列我们知道,汉语对世界的表达,是基于对物质世界结构的完整认知,基于对事物分类基础上的一种层级的逻辑的立体式表达,那么作为“记录”汉语的汉字,自然也要体现出这些特点。所以汉字在造字之初,就针对汉语的特点进行了系统地设计,具体体现为:
以实用为导向;
以象形为构形与表音基础;
以事物之间的联系为构形纽带;
以表现音型为主干;
按层级关系搭建框架;
按逻辑关系进行拓展;
由已知达未知,以有限通无限。
文字既然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目的是传递信息,那么如何让人们比较容易地理解与接受,就成为关键。
汉字造字正是从这一点入手,确立的造字理念是:最大限度地符合人的感官感觉、常识经验来表达语言。
具体思路是:以人类生存生活所必然涉及到的人们最为熟悉的事物为素材,即如《周经·系辞下》中所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然后以象形的方式予以表现(即象形字,包括指事字。下同),作为汉字的构形基础。这些构形基础因为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事物,又是以象形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基本上可以做到其意不学自明,其音张口即来,从而达到意、音双表的目的。
由《汉语的特点》系列我们还知道,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共有1200余个音型,这些音型着重表达宇宙中不同层级的基本构成单元(概念)。那么作为“记录”汉语的汉字,自然就要着重“记录”汉语的这些音型及其所表达的意义(概念),所以这就成为汉字构形基础的选取所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同时,既然是作为构形“基础”,自然就要具备足够的通用性。衡量下来,适合作汉字构形基础的素材也就500个左右。将这500左右的素材以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是许慎所说的“依类象形”,其产物就是“象形字”。
需要指出的是,“象形字”不等于“图画”,而是事物特征的线描,所以叫作“文”。因为“文”的意思就是有条理、有意义的花纹图案。因此我们看到,越是人们熟悉的常用的事物,其“文”越是简练而又特征明显。比如:
有了这500余基础构形材料,然后按事物之间的联系以之进行组合,构建其它通用义,直到与象形字一起能够“记录”汉语中的所有音型。这叫“会意”,约1100余字。如:
这样,500余象形字+1100余会意字共1600余字,就涵盖了汉语中的所有音型。
因为古代汉语中音型要更多,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减少了一些,比如尖音(声母。指z、c、s声母拼i 、ü时的发音),如:
zi合并为j |
ci合并为q |
si合并为x |
|||
尖 音 |
例 字 |
尖 音 |
例 字 |
尖 音 |
例 字 |
zi |
积疾挤集即际济祭寂绩迹 |
ci |
七妻漆戚齐泣凄脐缉萋葺 |
si |
西息惜昔玺洗袭细席熄膝夕悉晰析汐犀徙习 |
zieng |
精睛晶井靖阱菁靓净静 |
cieng |
清青情晴请蜻鲭 |
sieng |
星腥猩惺省醒性姓 |
ziü |
疽狙且聚沮咀龃 |
ciü |
娶蛆黢趋取趣觑 |
siü |
须需戌徐绪恤胥续序絮 |
ziüe |
绝嚼爵 |
ciüe |
雀鹊 |
siüe |
削薛雪 |
同时,现代汉语(普通话)还去掉了入声,所以现在只有1200余音型。
由《汉语的特点》系列我们知道,汉语是单音节“语意多载”(一音多义)语言,既然象形字与会意字已经“记录”了汉语中的所有音型,那么自然就同时“记录”了这些音型所表达的其它意义(即“一字多义”)。
由于这些音型表达的是宇宙中不同层级的基本构成要素,所以对于由这些基本构成要素所衍生的事物,就采取“属+种差”的逻辑结构予以“记录”,这叫“形声字”。
自然,“属”即是相应的基本构成要素,由相应的象形字或会意字充任,称为意符或形符;而声符,则是由同音的象形字或会意字充当。当然,先成的形声字亦可充当意符或声符。
如“土”属:圩、地、城、境、壤、在、型、基、堡、壑。
“艸(艹)”属:芝、芒、芽、花、芳、苫、苑、荡、荫、药。
而声符的选择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不是图简单或方便或常用而定,所以同一声符组成的形声字在早期有效汉字中,一般不超过20个。
而在“属+种差”结构以外的其它概念和意义,形声字的声符一般都同时兼表意。这是选择同音字中的哪一个来作声符的主要依据。(参见前文《汉字造字之本——“六书”》)
所以,就数量而言,形声字就成了汉字的主体。
最后,通过假借的办法,记录汉语中的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虚义。
再后来,又通过转注的形式,解决汉字发展演变中的一些问题。
这样,汉字就把语言中的所有语音和意义全部覆盖了。
对于新出现的事物与概念,汉字(适应于汉语)主要采取四种方式解决:
第一,对于一般的意义,采用“语意多载”(一字多义)的方式轻松“记录”。
第二,对于属于宇宙中不同层次的重要构成要素,或者出于翻译其它语言的需要,主要采用形声的办法另造新字。但这类情况比较少见。如化学元素:氢、氦、氖、氩、氪、氙、氡、氯、氮、硼、硅(矽)、磷、砷、硒、碲、碘、砹等。
第三,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或不易表达的意义,则采用假借的办法予以“记录”(表现为“一字多音”)。
第四,也是最主要的方式,以字组词,用以表达相对复杂的事物(概念)。
因为汉字主要记录的是宇宙中不同层级的基本构成要素(概念),而人类生存空间所涉及到的这些基本要素是有限的,所以现代汉语中常用字也就在4000左右。也就是说,汉语背景下的人掌握了这4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就基本可以认识和表达整个世界了。至于新出现的一些相对复杂的事物(概念),一般都能从这4000左右的常用字中找到适当的组合(词或词组)予以表达。而这些组合,音是原有的,意义是自动生成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联),只是准确的表述需要加以理解与记忆罢了。
当然,超出常用汉字以外的概念肯定还有。在前文《汉字数量知多少》中我们已经介绍过,中国历史上同时代通用汉字的数量,基本上稳定在七八千上下,这既与需要表达的事物的数量有关,也与人脑的记忆能力有关;而历代有效汉字(除去异体字、俗字、错别字、死字)的总量,则在13000左右。
所以,对于当今高速发展的世界不断涌现的大量的新的事物(概念),汉字系统并不需要作出大的调整,以已有汉字及其组合足以应付裕如,表现出由已知达未知、以有限通无限界的文字学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