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忆“吃”镇——盛泽

小忆“吃”镇——盛泽

作者:姚军

我是盛泽人,从小就听长辈们讲:盛泽是个“吃”镇。如今我已是退休多年的老人,每每想起当年长辈们讲的这句话,心里的认同感总是很强的。

盛泽

盛泽人会吃、能吃、讲究吃,这是由来已久的。因为盛泽与周边的江南古镇——震泽、平望、黎里、同里“镇情”不同,它与县城的松陵镇更不同。盛泽是个出产丝绸的地方,古时丝绸远销海外,换回的是大笔的“真金白银”。现在是名不虚传的纺织之城,这里有大量的工厂、有众多的产业工人……这是一块富庶之地,老百姓的收入要比江浙一带的小镇高一些。因此,盛泽人的会吃、能吃、讲究吃是有经济基础的。

盛泽东方纺织城

盛泽丝绸

不讲现在,单讲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泽人的消费能力还是要比周遭的古镇强不少。小时候我常常看到在市河里,操着震泽、七都、八都口音的农民摇着船来卖“大头菜”。我问船上的人:“为什么要大老远摇着船过来卖?”他们回答说,盛泽“大头菜”好卖,一船菜不一会儿就能卖完,而且价格也比他们那里要高,所以他们宁愿摇很远的水路,年年都要来盛泽。

盛泽市河老照片(20世纪70年代摄)

大头菜

到了夏天,浙江平湖那边的西瓜船就过来了,瓜农们只要在船上喊一声,街上的、弄堂里的人就会应声来到市河边买平湖西瓜。我看到有的盛泽人还会跳到船上,自己亲自挑选西瓜。那时没有“8424”,只有“解放瓜”和“平湖瓜”两种。如果你不会挑瓜,还会买到生的不好吃的“白蒲西瓜”。因此,那时买西瓜,都要学会如何挑西瓜。不像现在的西瓜,个个都甜都好吃,你想要买个“白蒲西瓜”都难。

卖西瓜的农船

白蒲西瓜

再说名闻遐迩的“盛泽酱鸭”和“盛泽烧卖”,今天的盛泽人想吃,实在太方便了,镇上哪儿都有得买,没什么可稀罕的。但在我们小时候,今天家里买酱鸭了,一定是来了尊贵的客人。许多人家就是过大年,也不会烧只酱鸭来犒劳犒劳大家。至于鲜肉烧卖,盛泽人一般也是吃不起的,平日里店家也不做烧卖生意。只有到了春节,像钟源馆这样的国营饭店才会推出烧卖业务。而我们这一辈的爸妈都是舍不得自己去尝鲜的,而会在过年的时候开个恩,给我们小孩两角“压岁钱”,让我们解个馋,去吃个新鲜。

盛泽酱鸭
盛泽烧卖

记得我16岁那年的年初一上午,我穿了妈妈做的新衣裳,和邻居小孩一起,来到北大街新开弄口的钟源馆,吃到了梦寐以求的人生第一趟的“盛泽烧卖”。那天阳光蛮好,店门口鼓风机隆隆作响,炉子上的蒸笼里白汽袅袅,炉膛里火苗乱窜,店堂里都是喜气洋洋来此品尝烧卖的食客。小孩居多,也有些大人,一看就是那种衣着光鲜、家里生活条件好的人家。这里的烧卖生意是兴隆的,食客也络绎不绝。我估计一个上午下来,餐桌翻十次台是肯定有的。我们回到家里,大人会问:“阿好吃?”回答当然是“好吃到不能讲了”……

盛泽北大街

热气腾腾的烧卖

品尝美味的烧卖

那是个计划经济的年代,每逢过年过节都有吴江县商业局组织的“商品展销会”,到吴江各地展销各种各样吃的用的东西。其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展销中的食品最受盛泽人欢迎。每次展销,都是轰动全镇,男女老少,踊跃前往购买,大家都想尝尝好久没吃过的吴江各地的土特产品。那种展销会通常是在露天的比较宽敞一点的地方举办,不像现在有室内的展销大厅。我曾在西庙场那个展销点上问过一些外地的服务员:“其它镇上有比盛泽闹忙吗”,回答总归是“盛泽最受欢迎了”“盛泽的销售量顶高”“盛泽人多呀,盛泽镇是个'吃’镇。”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吴江县商业局

现在室内的展销大厅

上世纪70年代初,我有次借调到吴江工业局写材料,有空去松陵镇上转转,无意间发现商店里竟然有盛泽根本看不到的红枣、核桃和扁尖(青笋),我好生惊奇。因为那时一切物质都由国家统购统销,像红枣、核桃、扁尖这些东西也可能会分配到盛泽一点,但根本不够卖,一上柜台肯定抢光,所以盛泽市面上是根本见不到这些“紧俏货”的,而在县城里却放在商店里没人买,这让我奇怪了。当我走进店里打算买一点红枣和核桃时,机灵的营业员笑着说的第一句话竟是“你是盛泽人吧?”说得我顿时脸红起来,点点头不好意思了。

红枣、核桃和扁尖

后来我把这事告诉了一起写材料的松陵镇的朋友,他也笑了并说,每年县里召开全县性的“工业学大庆”总结会,或是全县“优秀教师”“劳动模范”等表彰会时,盛泽的代表们总是给人留下了“盛泽人又来抢购”的印象。

“盛泽人是吃客”“盛泽人是蝗虫”,这两句话不仅是我们盛泽人的自嘲,也是吴江其它地方老百姓的共同看法。如今盛泽人的“吃”依旧紧跟着时代的潮流,东南西北各种风味、海外洋餐来者不拒。盛泽人的“吃”,还是那么的讲究、那么的厉害!

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2021-06-0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