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译读(46)

 长沙徐树铭序
  叙曰:上古天真淳闷,婴疾者少,然而黄帝、岐伯、俞跗、雷公之伦,即已勤求至道,惠济寰宇,岂非风湿寒暑,天不能无偏行,疾痛痒疴,人亦何容不豫计也。三代之际,掌以专官,世宿其业,民无夭枉。秦弃旧典,术遂淆乱,扁鹊、仓公,晨星落落。至于汉末,长沙崛起,上承往圣、药乃有宗。魏晋六朝,叔和、张之隐、居翊之微有发明,未言枢辖。唐宋而降,源远末分,比之江同出岷,而枝别三千,浅深泛滥,难以概焉。
  国朝昌邑黄氏,慨念医术纷歧,斯道将坠,一以黄岐秦张四圣为标准,于是有《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之作。又念长沙二书,赞仰虽多,明晦尚半,于是又有《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之作。《神农本草》,不见《汉志》,中间地名,颇杂后代,病其非真,不无贻误,乃复因长沙所用之品,推求功用,为《长沙药解》四卷。有未备者,别绎《大观本草》诸书,补之为《玉揪药解》八卷。
  八种之书,昔远词文,义闳体博,末学粗工,卒难寻究。昧者未睹玄微,略循枝叶,辄疑黄氏意主扶阳,不无偏胜。不知黄氏之言曰:足太阴以湿土主令,足阳明从操金化气,是以阳明之操,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湿居八九。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莫妙于此。此黄氏之微言也,神而明之,讵有偏胜患乎!
  八种之书,刻于张氏《宛邻丛书》四种,余四种,无刻本。铭虑其久将佚也,幕友江右杨舍人希闵录有全本,因更校刻,以广其传。上士十载悟玄,下士见之,以为尚白,书之美恶,在人自领,何能相贷为缕陈乎。
  黄氏尚有《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见《四库提要》目中。今访未得,殆佚遗矣。
  咸丰十一年四月一日长沙徐树铭
  【翻译】叙说:上古的人天真淳厚质朴,缠绵疾病的少,然而黄帝、岐伯、俞跗、雷公等前辈,就已勤求高深奥妙的医学要理,施恩于整个天下的人,难道不是风湿寒暑,天不能没有片面运行,疾病病痛,人也怎么允许不预计。三代的时候际,有专门的医官掌管,世代接替从业,人民没有短命早死的。秦废弃旧时的制度,医术于是混乱,扁鹊、仓公,早晨天空中的星星般的稀少。到了汉末,张仲景崛起,上承过去的圣人、药才有了体系。魏晋六朝,王叔和、张之隐、居翊之小有发明,没说到关键。唐宋以后,源远不分,比之江河同出于岷山,但支流三千,浅深泛滥,难以概括了。
  国朝昌邑黄元御,感念医术纷歧,这方面的道理将坠落,一方面以黄岐秦张四圣为标准,于是有了《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之作。又念长沙二书,赞仰虽多,明晦尚半,于是又有《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之作。《神农本草》,不见《汉志》,中间地名,颇杂后代,病其非真,不是没有贻误,于是又遵循张仲景所用的药品,推求功用,为《长沙药解》四卷。有不完全的,另外作了《大观本草》各书,补充为《玉揪药解》八卷。
  八种书,昔远词文,道理宏大广博,不学的粗工,终于难寻究。糊涂的人没看到玄奥精深的道理,稍微的沿着枝叶,动不动就怀疑黄氏意主扶阳,不是没有偏胜。不知黄氏说:足太阴以湿土主令,足阳明随从操金化气,所以阳明的能力,不敌太阴的湿,达到发病,胃阳衰而脾阴旺,湿的占十分八九。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转,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的衰老病死,没有不因为这样的。因为这个缘故医家的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没有比整这奇妙的。这是黄元御的含蓄而精微的言辞,表面玄妙的事理,怎么有失去平衡的病患呀!
  八种书,刻于张氏《宛邻丛书》四种,其它四种,没有刻本。树铭怕时间长了将佚失,幕僚江右杨舍人希闵录有全本,因更校刻,以广泛传播。上士十载悟玄,下士看到,以为崇尚白色的习俗,书的美恶,在于人的自我领会,怎么能推卸给别人详细陈述呀。
  黄氏还有《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见《四库提要》目录中。今访没有得到,大概遗失了。
  咸丰十一年四月一日长沙徐树铭

 长沙黄济序
  [原文]余癸亥在资州,患失眠疾,医者言,人人殊,各尽所学,迄未霍然。甲子因公赴长沙,遇左君继明,为治颇效。见其为人主方辄有验,询之始知寝馈于黄氏医书者有年。其书理明辞达,迥异诸家,因携以入蜀。
  乙丑秋,权渝郡锡韦卿观察及同官诸君子咸善是书,相与醵金镂版,以广其传。至是告成,爰弁数言,以志缘起。
  同治丙寅八月长沙黄济识
  【翻译】我癸亥年在四川省资州,患了失眠病,医生的说法,人人不同,各尽所学,一直没有迅速消除疾病。甲子年因公赴长沙,遇到左继明君,给我治的很有效。看到他给其它人开的方子总是有效果,询问才知道时刻学习黄元御的医书多年。他的书道理明确文辞的表述明白畅达,完全不同于各个学派,因此携带他的书回到了四川。
  乙丑秋,权渝郡锡韦卿观察及同官各位君子都说这个书好,共同凑钱制版,以广泛的传播。到现在完成,于是序文数言,以记录事情的原委。
  同治丙寅八月长沙黄济识
完颜崇实序
  [原文]医者,生人之术也,不善用之,则之生而之死。昔仲景痛宗族之沦亡、患医者之不研求经旨,著《伤寒》、《金匮》诸书,方术家奉为神明,竟相祖述。顾其文词简古,理解深微,猝难寻求,又为王叔和乱其篇第,旨趣隔越,加以庸工罔识,私智穿凿,别立异说,枝叶横生,讹谬百出,遂使学者去此昭昭,即彼昏昏,几成痼疾。盖自宋元以来,斯道榛芜极矣。
  国朝龙与,间运遂开,古来绝学,自晦昧而就高明,如日再中。即方术一家,亦骎骎乎抗衡往哲,标准来兹。若吴江徐灵胎、钱塘张隐庵、吴门叶天士、闽中陈修园诸人,皆有廓清推陷之功,羽翼阐扬之力,而集其大成者,尤推昌邑黄坤载先生。
  先生著书,以地元为主,以扶阳抑阴为义。窥其旨趣,盖原本大《易》,合符《河》、《洛》、约契《参同》,所谓阴阳会通,玄冥幽微者。于仲景之学,不啻承謦咳而面聆绪言也。
  夫死病而药生之,医莫不有是心也,乃生病而药死之,夫岂医者之本意,抑亦误于其所读之书而已。先生痛心疾首于谬种之流传,而独以超悟析此微言,其有功于仲景岂鲜哉,抑其有德于生民岂有涯涘哉!
  彭器之观察,服膺是书,谋锓版于蜀,以广其传,并丐余一言以为重。余惟先生之书,凡有识者,皆知其不可祧,特恐学者袭谬承讹,不肯捐弃故技,故特表章之,庶几知所从事云尔。
  时同治七年岁在戊辰八月之吉完颜崇实序
  【翻译】完颜崇实序
  医生,活人的技术,不善于医治,则救人而变成了致死。过去仲景痛惜宗族的丧亡,忧虑医生的不研究探求经义,著《伤寒》、《金匮》等书,方术之士奉为神明,争相效法。但其文章词语简朴古雅,理解起来深奥微妙,仓促间难以寻求,又被王叔和弄乱了篇章的顺序,宗旨及意图阻隔,加上庸医茫然无知,个人的偏见穿凿附会,另立不同的学说,枝叶横生,差错谬误百出,于是让后学的人远离了此清楚明白,去就那个糊涂愚昧,几乎成了顽疾。大概从宋元以来,这样的情况荒废到极点了。
  本朝皇帝赐予,间运于是打开,古来绝学,从隐晦不明而就高明,如日再回中天。即使方术一家,也迅疾抗衡前贤,标准今后。象吴江徐灵胎、钱塘张隐庵、吴门叶天士、闽中陈修园等人,都有澄清排挤陷害的功劳,辅佐阐明发扬的力量,而集大成者,尤其推昌邑黄坤载先生。
  先生著书,以中土为主,以扶阳抑阴为法则。窥探他的要旨,根原本于《易经》,符合《河书》、《洛图》、《参同契》,所谓阴阳融会,含义深奥精微。于仲景的学说,不仅仅传承言论而犹如当面聆听已发而未尽的言论。
  不治之症用药治好了,医生没有不有这个心的,但生病而用药却死了,岂是医生的本意,也局限于误用他所读的书罢了。先生痛心疾首于荒谬错误的言论的流传,而独以超强领悟分析这含蓄而精微的言辞,他有功于仲景岂不是鲜有啊,抑仗他有德于人民哪儿里有边啊!
  彭器之观察,衷心信服这书,谋求刻版于蜀,以广泛的传播,并嘱咐我一言为重,百金为轻。我惟命先生的书,凡有识之士,都知道不可承继先代,特恐学者沿袭谬误承继错误,不肯抛弃故技,所以特意表达章法,但愿知所从事如此而已。
  时同治七年岁在戊辰八月之吉完颜崇实序
吴郡顾复初序《四圣心源》
  昌邑黄坤载先生,学究天人,湛深《易》理,其精微之蕴,托医术以自现。著《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长沙药解》、《玉揪药解》、《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等书,凡八种,一扫积蒙,妙析玄解,自仲景以后,罕有伦比。其宗旨言:中皇转运,冲气布濩,水木宜升,金火宜降而已。
  盖乾坤之运,一阖一辟,阴阳之用,一消一长,《易》道易简,理固如是,即医亦岂有殊理哉!且惟圣人,为能法天,自大贤以下,则皆法地,夫岂不用夭,天在地中故也。黄泉黑壤,深潜九幽,而一阳自地而发,生五行附地而旋转,而变化裁成之道在此矣。余尝取先生所言,证之《灵枢》、《素问》及《伤寒》、《金匮》诸书,意皆符合,特古人未尝显言,至先生始揭其秘耳。
  先生虚明研虑,尝自负古人无双。曩时读仲景书,几乎一字不解,迨其后一旦大悟,遂成此八种。夫以先生之虚明,而犹有所不解,其不解,殆非犹夫人之不解矣。以先生之研虑,而犹有待于悟,其所悟,殆非犹夫人之所悟矣。乃至于既悟而所言之理,固犹夫人之所知也,然不能不推先生为独知。
  《老子》曰:知常曰明。又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不足为道。然则读先生是书者,可于此而得其微意所在矣。夫《易》言天道,而寄其用于卜筮,先生明《易》,而著其理于医术,天下事何浅之非深,何远之非近,岂独医为然哉!
  器之观察将刻是书,嘉惠学者,以复初略尝从事于此,属为序言,爰述大旨。至其精微所在,不可得而陈也。
  同治七年岁次戊辰九月之吉吴郡顾复初序
  【翻译】昌邑黄坤载先生,有关天道人事方面的知识都通晓,精通《易》理,其精深微妙的蕴积,凭借医术以显现。著《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长沙药解》、《玉揪药解》、《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等书,共八种,一扫累积的愚昧,奇妙分析对事物奥秘的道理,自仲景以后,罕有伦比。其主要的思想说话:中土转运,阴阳气互相激荡布散,水木宜升,金火宜降罢了。
  乾坤的运转,一闭一开,阴阳的应用,一消一长,《易》道易简,道理本来如此,就是医哪里有不同道理啊!并且只有圣人,能人效法上天,自大贤以后,都是人类效法地球母亲,怎能不夭折,天在地中的缘故。黄泉黑壤,深潜九幽,而一阳自地而发,生五行附地而旋转,而变化栽培的道理在这里了。我曾经取先生所言,证之《灵枢》、《素问》及《伤寒》、《金匮》各书,道理都符合,特别是古人没有明显的说的,带到先生开始揭开其秘密。
  先生清澈明亮的研究考虑,经常自负古人无双。从前读仲景书,几乎一字不解,等到其后一旦大悟,于是写成此八种书。以先生的清澈明亮,而还有所不解,他的不解,大概不是普通人的不解了。以先生的研究考虑,而还有待于悟,其所悟,大概不是普通人的所悟了。甚至到既悟而所言的道理,本来还是普通人的所知,然不能不推先生为独知。
  《老子》说:知常叫明白。又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士闻道,大笑,不笑的,不足为道。那么读先生这个书的,可于此而得其精深之意所在了。《易》言天道,而寄其用于卜筮,先生明《易》,而著其理于医术,天下事为什么浅的不深,为什么远的不近,难道单独医学是这样吗!
  器之观察将刻这个书,给予恩惠学习的人,以复初略尝从事于此,属为序言,于是述大的要旨。至其精微所在,不可得而说了。
  同治七年岁次戊辰九月之吉吴郡顾复初序
江夏彭崧毓序
  [原文]古今医书,汗牛充栋,读不胜读,尤刻不胜刻也。不善读者,狃于所习,失之于偏,则其误犹在一己,不善刻者,茫无所择,失之于滥,则其害将遍天下。夫刻书者岂尝有意贻害哉,其心方以著书立说皆有利于人世,而讵知适以成害耶。且天地间之可以生人者,无不可以杀人者也。圣人体天地好生之心,制为种种生人之具,后世寖失其意,遂往往至于杀人,兵刑其大端,而医术则亦非细故也。

  上古医药未兴,其民多寿,后世方书日繁,其民多夭,其故何哉?盖医药非所以生人,特补天地之或有所憾,而人乃恃有医药,每无疾而致疾,有疾而又不慎其疾,此杀人之所以多也。夫神农著《本草》,而后世读《本草》者,辄各主所见,其说不同。越人著《难经》,而读《难经》者,复不求甚解,而其旨益晦。圣人以生人之心著书,故其书一而精,世人以售术之心著书,故其书驳而辩。彼浅陋者勿论已,即专门名家,赫赫在人耳目者,亦不免有自炫其术之见。此仲景氏《金匮》一书,能以生人为心,故遂独有千古。而昌邑黄氏宗之,微言创义,畅发其旨,亦可谓独得千古之秘者矣。顾其书不甚传,阳湖张氏求其全集,积二十年乃得刊行于世,于是远近始稍有知之者。

  夫学儒不宗六经,而好骋百氏之说,其学卑,习医不宗仲景,而墨守一家之言,其术谬。譬如圣人制兵与刑,辟以止辟,刑期无刑,皆生人之心也。自姑息之政行,严酷之吏起,而生意凋敝矣。

  予既读黄氏之书,而犹恐其行之不远也,复命次儿汝琮锓版多印,以寄四方。愿好言医者,家置一编,即欲藉以售术,亦庶几不失宗旨也夫。

  同治七年十二月江夏彭崧毓撰
  【翻译】古今的医书,汗牛充栋,读不胜读,尤其刻不胜刻。不善读的,拘泥于所习,失之于偏颇,则其错误还在一己,不善刻的,茫无所择,失之于滥,则其害将遍天下。刻书的哪里有意贻害啊,其心方以著书立说都有利于人世,而怎么知道正好变成了危害呢。天地间可以生人的,无不可以杀人的。圣人体天地好生之心,制为种种生人的办法,后世浸失其意,于是往往到了杀人的程度,兵刑其大端,而医术则也不是小事故。
  上古医药未兴盛,其民多长寿,后世方书越来越繁多,其民大多夭折,原因在哪里?医药不所以生人,特补天地之或有所憾,而人才恃有医药,经常无疾而致疾,有疾而又不仔细辨证其疾,此杀人之所以多了。神农著《本草》,而后世读《本草》的,动不动各主所见,其说不同。越人著《难经》,而读《难经》的,又不求甚解,而其旨益隐暗。圣人以生人之心著书,所以其书专一而精,世人以售术之心著书,所以其书乱而诡辩。他们浅陋的不论已,即专门名家,赫赫在人耳目的,也不免有自炫其术的表现。此仲景《金匮》一书,能以生人为心,所以独有千古。而昌邑黄元御尊奉他,含蓄而精微的言辞创立道义,畅发其要旨,也可谓独得千古的秘密的了。看到其书传播的不广泛,阳湖张氏求其全集,积二十年才得刊行于世,于是远近始稍有知道的了。
  学儒的不宗六经,而好发挥百氏的说法,其学低劣,习医不宗仲景,而墨守一家之言,其医术谬误。譬如圣人制兵与刑,辟以止辟,刑期无刑,都是生人的心。自姑息的政行,严酷的吏起,而生意凋敝了。
  我已经读了黄氏的书,但还恐其行之不远,又命次儿汝琮锓版多印,以寄四方。愿好言医的,家置一编,即欲藉以售术,也或许可以不失宗旨。

 吴县曹元恒序
  [原文]人之生也,不能无七情六气之感,即不能无疾痛惨怛之患。其所以济困扶危者,惟医药是赖。药有差失,生死反掌,为医者可不深念耶?念之如何?必也勤习师传以固其根本,详考古籍以核其是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加以阅历,虚心择善,深造自得,庶几左右逢源,顺应不穷。俾病者如枯木逢春,大旱逢雨。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而融会贯通之效,必由于真积力久,难为浅见寡闻者道。
  轩岐以来,医书浩如烟海,前人论之已详,无庸多赘。近如昌邑黄坤载先生《四圣心源》,上溯《灵》、《素》及扁鹊《八十一难》,下究《伤寒》、《金匮玉函》,推论阴阳消长,比附五行生克,探本穷源,一扫肤浅庸陋之习。其致力深而用心苦,良足尚也。
  或以为是书用药偏温,南方不宜,不知南方竞尚寒凉,凡当温当热之证,每以寒凉误之,是正足以救其偏也。且《礼》云:“讲学以耨之”,读书者本宜存是去非。古人之书,因时适宜,莫不有偏焉,莫不有长焉。学之得当,则其偏处即其长处。《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引申触类,举一反三,大《易》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若拘执方隅,是丹非素,则天下亦岂有无弊之书哉?
  养疴索居,率书此以为读是书者告。
  光绪戊申九秋吴县曹元恒序
  【翻译】人的一生,不能没有七情六气的感情,就不能没有疾痛惨怛的病患。其所以济困扶危的,惟有医药可以依赖。药有差失,生死反掌,做医生的可不深刻的思考呢?思考了怎么样?必也勤习师传以巩固其根本,详考古籍以核其是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加以阅历,虚心择善,深造自得,或许可以左右逢源,顺应不穷。使生病的人如枯木逢春,大旱逢雨。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而融会贯通的效果然,必由于真积力久,难为浅见寡闻者道。
  轩岐以来,医书浩如烟海,前人论之已详,无庸多赘。近如昌邑黄坤载先生《四圣心源》,上溯《灵》、《素》及扁鹊《八十一难》,下究《伤寒》、《金匮玉函》,推论阴阳消长,比附五行生克,探本穷源,一扫肤浅庸陋的习俗。其致力深而用心苦,非常值得崇尚。
  有的人以为此书用药偏温,南方不适宜,不知南方竞崇尚寒凉,凡是当温当热的病证,每以寒凉误之,是正足以救其偏。且《礼》说:“讲学以耨之”,读书者本宜存是去非。古人的书,因时适宜,没有不有偏的,没有不有长的。学之得当,则其偏处即其长处。《孟子》说:“徒法不能以自行”,引申触类,举一反三,大《易》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若拘执一偏,非此即彼,则天下哪儿有无弊的书呢?
  养病孤独地散处一方,爽直坦白的写此以为读这个书的告知。
  光绪戊申九秋吴县曹元恒序
(0)

相关推荐

  • 《张仲景传》:我是一个人,不是神仙!

    更多原创.精彩内容 这是<真·三国志>第 289 篇文章 今天来讲 张仲景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张仲景 ...

  • 四圣心源译读第九卷

    四圣心源 卷九 [翻译]疮疡的病(各种体表化脓性疾病),起因是寒邪伤营气,血液不流畅营气受到阻碍,积郁成热,皮肉溃烂化为脓.阳气旺盛便红肿并且向外生发,阴气旺盛便黑塌并且向内下陷.病轻的便是疥.癣之类 ...

  • 四圣心源译读之杂病解

    历节(痛风)根原 [翻译]历节(痛风)病,风寒的湿邪气伤于筋骨.膝踝是众水的溪壑,各个筋的节奏,寒则冻结于溪谷之中,湿则淫乱于关节之内,所以历节发病了. 足三阴经,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 ...

  • 四圣心源译读第五卷

    四圣心源 卷五 [翻译]病不过内伤外感(外感风邪,内有郁积),但杂病的病邪或病变的传移.演变,百出不穷.感伤,百病的纲目,百病,感伤的条目,譬如水火,本源是合二为一的,医学流派截然分开,虽然殊途而同归 ...

  • 四圣心源译读第四卷

    四圣心源 卷四 [翻译]人不能有生而没有死,但死多数达不到应有的年龄.体外有杀伐性命的利斧,体内有损伤肠胃的药物,又有许多想法纷纷向往,种种感慨忧患劳苦,往往没到壮年就衰老,没到老年就发病.回过头来看 ...

  • 四圣心源译1

    四圣心源 卷一 [图片] [原文]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  慨自越人.仲景而 ...

  • 四圣心源译5

    [原文]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 ...

  • 四圣心源译6

     藏腑生成 [原文]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伦,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 [翻译 ...

  • 四圣心源译7

    气血本原 [原文]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 ...

  • 《四圣心源》译读(44)

    胎 漏 [原文]结胎之后,经水滋养子宫,化生血肉,无有赢余,是以断而不行.其胎结而经来者,必有瘀血阻格.缘胎成经断,血室盈满,不复流溢.肝脾阳弱,莫能行血,养胎之余,易致堙瘀.瘀血蓄积,阻碍经络,胎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