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表解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痰飲欬嗽】
┌成因─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則悸,微者短
│ 氣。
│
│ ┌①痰飲─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
│ ├②懸飲─飲後水流在脅下,欬吐引痛。
│ ┌⑴四飲┼③溢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
│ │ └④支飲─欬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
│ │
│ │ ┌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
│ │ ├肺─吐涎沫,欲飲水
│ ├⑵五臟之水飲─水在┼脾─少氣身重
├辨證┤ ├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 │ └腎─臍下悸。
│ │
│ │ ┌①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飲者,脅下痛引缺
│ ├⑶留飲┤ 盆,欬嗽則轉甚;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喘;四肢歷節
│ │ │ 痛。
│ │ └②脈沉者,有留飲。
│ │
│ │ ┌①膈上病痰滿喘欬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
痰飲咳┤ └⑷伏飲┤ 振振身□劇,必有伏飲。
嗽病證│ └②伏飲欲自去,不欲去之辨─┐
│ ┌──────────┘
│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 雖利心下續堅滿,甘遂半夏湯主之。
│
│ ┌①胃中停水─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
│ │ 苓湯主之。
│ ┌⑴痰飲┼②膈間有水─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
│ │ │ 茯苓湯主之。
│ │ ├③水停臍下─假令病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巔眩,此水也,
│ │ │ 五苓散主之。
│ │ ├④短氣有逆─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
│ │ │ 之,腎氣丸亦主之。
│ │ ├⑤脾陽虛不能行水─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
│ │ │ 甘湯主之。
│ │ ├⑥腸間有水氣─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圓
│ │ │ 主之。
│ │ ├⑦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 │ └⑧脈浮而細滑,傷飲。
│ │
│ ├⑵懸飲┬①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證治┤ └②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
├⑶溢飲─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
│ ┌①支飲上溢而嘔─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
│ │ 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 ├②邪在腎─支飲腹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
│ ├③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 ├④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 ├⑤支飲偏溢於肺─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湯主之。
│ │ ┌虛者: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
│ │ │ 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
│ ├⑥膈間支飲┤ 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
└⑷支飲┤ └實者: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
│ 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⑦水在膈下─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⑧夫有支飲家,欬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
│ 歲,宜十棗湯。
│ ┌1、欬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 ├2、青龍湯汗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
│ │ 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手足痺,其面翕熱如醉狀
│ │ ,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
│ │ 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 ├3、衝氣即低,而反更欬胸滿者,用苓桂五味甘草湯去
└⑨┤ 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欬滿。
├4、欬滿即止,而更復渴,衝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
│ 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
│ 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去甘草、桂枝,加細辛、乾
│ 薑、半夏湯主之。
│ ┌(1)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
└5┼(2)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痺故不內之,若逆而
│ 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
│ 其陽故也。
└(3)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薰其面,加大黃以
利之。
消渴小便淋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消渴症】
┌⑴上消證┬①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②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
├⑵中消證┬①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榖而大便堅,氣盛則
消渴證─證治┤ │ 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
│ └②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榖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
│ 數。
│
└⑶下消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小便不利】
┌⑴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水熱互結┼⑵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小便不利┤ └⑶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
└水氣內停┬⑴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蔞瞿麥圓主之。
└⑵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戍鹽湯並主之。
【淋病】
淋病┬⑴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少腹弦急,痛引臍中。
└⑵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水氣病】
┌①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
├②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
┌⑴五種水病┤ 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
│ ├③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
│ ├④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 └⑤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
│ ,必致癰膿。
│
│ ┌①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
│ │ 微生,小便續通。
│ ├②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燥。
├⑵五臟之水┼③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
│ │ 則小便難。
┌辨證┤ ├④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 │ └⑤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
│ │ 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其人陰腫。
│ │
│ ├⑶血分之水病─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
│ │ 搏,跌陽脈伏,水榖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
│ │ 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
│ │ 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
│ │ 為水,名曰血分。
│ │
│ └⑷氣分之水病─師曰:寸口脈遲而濇,遲則為寒,濇為血不足,趺陽
│ 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
│ 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
│ 利,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
│ 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氣
│ 前通,則惡寒,陰氣前通,則痺不仁,陰陽相
│ 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
│ 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桂枝去芍藥加麻黃
│ 附子細辛湯主之。
│
│
├治則┬①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 └②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
│ ┌①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
│ ├②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
│ │ 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
│ │ 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浮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
│ │ 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
│ │ 黃汗。
│ ├③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
水氣病┤ ┌⑴風水┤ 人之目裹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欬,按
│ │ 諸證│ 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 │ ├④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腹痛加
│ │ │ 芍藥。
│ │ ├⑤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
│ │ │ 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
│ │ │ ,發汗得之。
│ │ └⑥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
│ │ 婢湯主之,惡風加附子。
│ │
│ │ ┌①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
│ │ │ ,當發其汗。
├證治┤ ├②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
│分類├⑵皮水┼③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
│ │ 諸證│ 茯苓湯主之。
│ │ ├④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 │ └⑤皮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 │
│ │ ┌①裏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 ├⑶裏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之。
│ │ 諸證└②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實白朮湯主之。
│ │
│ │ ┌①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
│ │ │ ,汗沾衣,色正黃如蘗汁,脈自沉,何從得之?
│ └⑷黃汗┤ 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黃耆芍藥桂
│ 諸證│ 枝苦酒湯主之。
│ ├②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 └③身腫而冷,狀如周痺,胸中塞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
│ 眠,此為黃汗。
│
│ ┌⑴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陰腫者,何也?
│ │ 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預後┼⑵脈得諸沉者,當責有水,身體腫重。
├⑶水病,脈出者死。
└⑷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而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