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故乡的早稻黄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双抢

(文中所有图拍摄于2018年6月23日早稻实景)

引 题

时光停留在2018年6月23日,这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想,作为一名摄影人能不能把焦距拉长一点,可不可以把视角更广阔一些。

于是便背着相机走乡村,寻乡愁,追梦一种曾经的时光。常德周边的芦山、牛鼻滩、韩公渡一路行摄,让人感受得到这一带农民朋友的勤劳,他们种的大都是双季稻,而且很少见到有荒芜的农田。

黄了,黄了,早稻追随季节的脚步黄成这样了,顶多只要十天半月就可以收割了,我突然想起了双抢、荒月。

双抢——水稻在南方一般种两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得立即耕田插秧,务必在立秋左右将晚稻秧苗插下。因水稻插下后得六十多天才能成熟,八月插下十月收割。如果晚了季节,收成将大减,甚至绝收。只有不到一个月工夫,收割,犁田,插秧十分忙,所以叫双抢。

荒月——指农历四月。时青黄不接而农事日忙,市场面临淡季,俗称“荒月”。如今的盛世荒月,许多人没有经历过那“望着的谷,饿得哭”的青黄不接的荒月了。

大集体时代的双

双抢是农村里最忙的季节。这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劳动,时间紧,任务重。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将成熟的早稻全部收割完毕,再将田全部犁一遍,接着就要将晚稻秧苗全部插上;在这段时间里,还要晒谷、把稻草全部晒干扛回家。这一切全部是在高温烈日下完成。所以有人说双抢是农村每个家庭成员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双抢是中国社会大集体化时代的产物,我的家乡在那个年代都是种植早稻和晚稻双季稻。“双抢”成了一年中农村最繁忙,农民最辛苦的时候。

大集体年代的双抢在我的童年虽然只留下了一些简短的记忆,但却十分的清淅。

那时候生产队实行定额记分,记得插秧就是定的多少工分一亩,插田时队长强调合理密植,有专门的人拖架子,就是给田划上格子,像小学生在方格本上写字,间距以四六寸居多,不许偷工减料,生产队记工员有一把木尺,好象一尺量下去要有21珠,如果少了就要扣工分。

那时候还进行“万斤桶”竞赛,就是一张人力打谷机每天收割毛谷10000斤,时间限定为凌晨零点至晚上十二点。

记得那时候大队还办有“双抢战报”, 是用钢板刻印的,一位老师负责主办和送到各生产队,那时我虽然刚刚上小学,但很喜欢看,现在想起来,我爱上新闻写作是不是可以说从那时候开始呢。

记得那时候还有打杂的,如耕田的、晒谷的、过秤的、施肥的、看水的、记工的、拖架子的。打杂的比起打“万斤桶”的要轻松许多,所以,他们拿全队平均工分,按天数记工。

提起“双抢”那些往事,在一些淡然的目光里,是飘过却又无痕的岁月。更何况,任何的往事中,或多或少都会隐藏着一代人的悲欢离合以及喜怒哀乐。正如现在的一代年轻人,在拥有着优越的物质生活背后,却又多了许多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不解和缺失。

期盼你们理解,我们经常提及的一些陈年旧事,并不是忘记不了那个时代和那些历史,更多是想用那些亲身经历的苦和痛,让你们学会怎样珍惜身边的那点点滴滴的幸福。

分田到户后的双

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分田到户,农村的景象如一夜春风催开的千树梨花,桎梏人们思想的枷锁一下子被打破解放。“大锅饭”出工不出力,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时代终于划上了句号。

我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长大,也时常站在双抢的“岗位”感受那踩打稻机是很一件费力气的事,非常辛苦。两个人用脚死劲踩,手拿禾把放在滚筒上脱粒,稍不用力,滚筒就死了,或者滚得慢,没工效,须咬紧牙关始终用力踩,有时其他人员稍有空闲时,也站在打稻机两人的中间踩上一阵,那样打稻机就轻松了许多。

中午最高温的时候,人们大都休息一到两个小时,但印象最深的是刚刚眯着,天空中突然一阵闷雷滚动,紧接着阳光渐渐昏暗,天上一块块黑云涌过来,下雨了,于是全家紧急动员,拿扫把、带箩筐的乱哄哄赶到晒谷场上,这“抢风暴”的是“双抢”里最精彩的环节。

分田到户后,劳动力自然也就没那么集中了,但“双抢”收稻还是需要多人协作,所以亲友、邻里之间换工是常态,今天帮你家收完,明天还工,帮他家收稻。

一个“双抢”下来,人人晒得黑黝黝,身体也小了一圈,眼见得一块块金黄的稻田仿佛翻过来一样变成浓绿的一片,心里就充满了满满的成就感,想想“双抢”那个年代要干最苦最累的活,农田里上来还要洗衣做饭,割草喂牛喂猪,晚上躺在床上散了架一样。第二天,太阳依旧升起,依旧是酷暑难熬,但经过一晚上的休息,依旧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双抢”之中。

如今回不去的双

时代的变化真的有些眼花缭乱,到了九十年代,就在父辈们日复一日演绎着乡村边缘朴实的生活时,一如既往的宁静生活开始变得躁动起来,空气里弥漫和酝酿着让父辈们不安的气息。

零零星星的,一批一批的村里一些青壮年,开始不习惯于祖辈肩膀上的犁耙了,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包袱,带着“双抢”中磨练出的那份厉志,开始往城市迁徙,一双泥腿,艰难游走于城市的边缘。

父辈们成为那稻田最后的守望者,一顶破斗笠,一弯旧犁耙,一头老水牯就能概括他们一生的形象。而这些也许已成为我们在城市里打拼的理由和动力,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宁愿做城市的游走者,也不愿做稻田的守望者。

曾经忙碌的田野,而今也多了一份宁静,由于很多地方只种单季稻,还有很多疯长着的花花草草。加上抛秧技术和除草剂的推广,收割机开进了农田,这些现代化的种田技术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以前十天半个月的“双抢”工作量。

“双抢”的壮阔场面已渐渐在农村消失,回不去的双抢,已成为一种乡愁,游走在乡村与城市的边沿,在我们谈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城市的灯红酒绿以及醉生梦死之后,才真正醒悟,“双抢”才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故乡。

黄了,黄了,故乡的早稻又黄了,那回不去的故乡,我的父老乡亲期盼你们安好。

“图说常德、图片说话”。做有深度的原创,拍有情怀的故事,用软文推送广告、用暖文传递美好、用美图见证现实、用每图催生梦想。

(0)

相关推荐

  • 再回首‖王春莲:灵魂深处是吾乡(二)

     这是属于我的故事,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 --题记  二 雨后,青蛙的歌声像比赛一样,一首比一首整齐洪亮,领唱.合唱.齐声唱,"呱-呱-呱呱呱"此起彼伏,歌声中插种后 ...

  • 忆“双抢”

    ◆ ◆ ◆ 文 | 钟才廷 & 图 | 网络 看到"双抢"这个词语,年轻人都会感到很陌生.但对于那些五十岁以上且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来说,一定会记忆犹新,有的人甚至会终身难忘. ...

  • 越度阡陌

    汪华 稼穑艰难.漫长的农业社会,或云农事是劳动的样本,农民是辛劳的典范.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避风尘,夏不避暑热,秋不避阴雨,冬不避寒冻.古人以此描写农民的辛苦,农事的艰辛.当然,最典型的莫过于 ...

  • 福安下白石境内拍到罕见的"双抢"同框照片

    福安下白石境内 拍到罕见的"双抢"同框照片 曾经从事农村生产队劳动的中老年人都记得,中国江南的水稻生产,曾经为了提高亩产量,每年要种两季,即早稻.晚稻.这样,虽然水稻品种差一些,但 ...

  • 【原创】今日夏至——故乡的早稻黄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双抢

    引 题 时光停留在2019年6月21日,当天23时54分将迎来夏至节气. 我来自农村,深深的懂得24节气是传统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华夏民族认识.把握.运用自然规律于生产和生活的智慧结晶.传统的农村, ...

  • 故乡的早稻黄了:现在农村正是搞“双抢”的季节

    引 题 时光停留在2020年7月30日,再过几天就立秋了,在农村,田间的早稻成熟变黄了,一年一度的双抢已经开始. 我来自农村,深深的懂得24节气是传统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华夏民族认识.把握.运用自然 ...

  • 【原创】贵港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青春

    题记:谨以此 纪念曾经的军旅生活 在南方,这是一个木棉花盛开的季节,这片土地上,盛开着红色的木棉花,是先烈们用热血染红的英雄花,红得鲜妍,红得夺目.我喜欢木棉花的原因,是缘于那场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的战争 ...

  • (原创)读书随笔:伴随学生走过一段精彩人生

    伴随学生走过一段精彩人生  --<致教师>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开始拜读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的全新力作--<致教师>,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这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以求让 ...

  • 胡玲娟 郭兴军(不管时间过去多久,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依旧是我对你的偏爱。一寸光阴一寸生命,一寸陪伴一寸切肤的爱!)

    不管时间过去多久,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依旧是我对你的偏爱.一寸光阴一寸生命,一寸陪伴一寸切肤的爱!

  •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青春

    斑驳的光影松松散散,和煦的阳光层层叠叠.三两人群,交错相间.风中的少年,执着手中的球,装着心中的梦,挥散炽热的汗水,踏着坚定的步伐,追逐远方的太阳. 如花美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走过梦 ...

  • 【西散原创】王卫华作品丨走过剑门关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一 2021年5月23日上午11点左右 ...

  • 【原创】这些年 常德人一起走过的旅游节

    一首<心中的桃花源>唱出了来自心灵的寄语. 一首<梦里水乡〉,牵绊着对家乡的思恋. 怀念这个城市,怀念我们一起走过的温暖心绪,优雅的展现城市的味道. 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里的官者.学 ...

  • 【河南栾川 贾青梅】原创//故乡的月亮

     2021第52期总第1397期 故乡的月亮 人生苦涩我尝过 家乡井水我喝过 平生第一次牵着你的手慢步 你披着亮装 默默和我同行 我喜欢 真的 不管你金发少年 白发相伴 一样喜欢看着你的眼睛 慢过高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