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三)

浅谈诗歌

文/杨金堂

三、意境的营造

意境,也称境界,是写诗人营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空灵融彻的诗意空间。意境与意象这是两个关系密切而且容易混淆的范畴。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意象发生出来的艺术氛围。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狼狗、警棍、坦克和铁丝网,那意境就是白色恐怖。

虚实相生的意境和意象,究竟谁是主谁是从?从意象的立场来看,意境是附属于意象的,只是由意象衍生出来的一种氛围,只是意象的一种属性。但是,如果以意境为最终目的时,意象只是营造意境的一种手段和材料。

这些话乍看起来高深莫测,其实摆脱了文字本身去理解,并非很神秘。就比如我们今天要写松树,这就是意象。至于能把这棵松树写成啥样,这就需要意境来衬托。荒坡上也有松树,稀稀拉拉,大山高处的松树则茂密旺盛,怎样写是根据“境”为根本的。我们常常写到“松涛”,如果荒坡上就那么几棵小松树,尽管一样坚强、旺盛,就算再大的风也不可能有那种“涛声”的,这是以象去寻境。另一种写法则是先有境而生象。远的不要说,如果你去了“大东沟”“二茄兰”的山上,那种境足以让你生出无限感怀,也就是说:置身于那种环境里,不由得心里生出一种冲动来——“我要写”,至于写什么,其实山水花草什么都可以写。

对于象与境,究竟应该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谁为主谁为辅,本无定论。再比方你今天准备要写佛(这是象),那你一定要去寺庙去体验、去收集素材(这是境),这是以象为主,境作辅助。可当我们看到那高山、流水、小桥、人家时(境),那么美的环境,撩拨着我们的心“要写”,写山、写水、写景,这又是以境为主,以象为辅。总之,还是那句话,意象与意境是相互关联的,不会独立成章。至于主与次,还是前面说到的:一切都不要形成桎梏,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和语言。总结一句话就是:以意取胜者,其意浓境淡,以境取胜者,其境显意隐。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便是以境为主,登上楼以后看到的景色、现象(象)。叶佳修的《外婆的澎湖湾》也是由境及象,首先写了白浪、沙滩、椰林、斜阳、矮墙、大海、黄昏,继而才写外婆柱着杖挽着我的手,在沙滩上漫步留下脚印。这些都是先境后象的例子。

关于意象和意境,我觉得前者是很容易找到的。因为既然要写,难道还不知道要写什么吗?写什么不是问题,而如何写,怎样写好这才是一首诗的关键。比如我们看到一朵花开了,想去写(这是意象),可怎样能把因这朵花开了后牵动着人的情感去喜爱、去欣赏,则需要一些手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辞”。总不能平铺直叙地说:花开了,我好喜欢。所谓意境,并不一定非要等我们登上鹳雀楼后才能写“白日依山尽”。意境可以去感悟,可以去营造。想要把诗写出意境来,“我们”(作者)首先要有灵性,有胸怀,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精神追求。诗的艺术境界毕竟缘自人的精神境界,想要营造萧索衰败的气息,就要去勾勒枯藤、老树、昏鸦的物象;想要营造恬静闲适的情致,就要去摹写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想要营造穷途、潦倒的况味,就要去描绘古道、西风、瘦马的图画;想要营造凄凉没落的氛围,就要去染夕阳西下的景色;想要营造孤苦无助的境界,就要构筑断肠人在天涯的画面。

留白,首先得先有墨,墨中留白,而不是一片空白。空灵是一种意境美学的范畴,是在我们欣赏之余所留下的至美的感觉,而不是既无象又无境的泛泛之空。我记得在“中国好声音”里有一个孩子唱了一首歌哄动了全场。这种空灵是歌唱者美的声音,特别清纯的声音把人带到了如仙般的境里去拓展无限美的感想,或者说是感觉、感怀。但这首先是我们听到了美的声音后才生出的感觉,否则哪里来的空灵?写诗也一样,说出了事情的原由但却又没说透,任读者拓展无限的想象,去寻找圆满,这是留白。如果你写了一首诗,人们看了都不知道你是在写啥,那便不叫留白,而是纯粹一片空白。如何去把握,则全凭作者自己去正确的、广泛的运用笔法,把一首诗打造成一块巨大的“磁铁”,只要你过来看,便再不让你轻易离开,让你看完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正确把握意境的实写与虚境,真正做到:万物皆备于我,万物皆为我所调度,其境可能奇幻瑰丽。

意境的营造,是一切的意境都在诗人的脑子里,而不是在眼睛里。比方说:我们没去过江南,难道就不能写小桥、流水、油纸伞了吗?没去过大漠,就不能写戈壁、红柳、雪莲花了吗?没谈过恋爱就不能写爱情的甜蜜?没被情人甩过就不能写情殇了吗?说白了:我们虽然没生活在战争年代,但一样要写反映战火纷飞那个年代的诗。我们没去过武汉,一样可以讴歌白衣天使疫情中逆行。这是通过学习、看新闻、听人说后的积累,而不是凭空想象的胡说八道。

宋朝辛弃疾的《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词真美,尤其后面几句,许多人都会记得并时常引用。这种景是实景,因为每年过正月十五的时候就那么热闹,但也可以说是虚景,是诗人营造出来的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或许在元宵节夜里不少男女青年在谈情说爱,就算是有,也不一定就是辛弃疾亲眼看到的。不一定正好他就看见:她寻他或是他寻她,一回首,“哦,原来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营造出来的景,但却营造的好,让人读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享受的感觉”。

其实,生活中由作者营造意境的诗很多,下面例举几首请大家赏析:张二才《十赋鹧鸪天》,“晚菊娇羞绽笑颜\为君又赋鹧鸪天\园中彩蝶双双舞\桥下鸳鸯对对欢\情切切 意绵绵\更深入梦忆从前\奈何桥上留诗句\今世来生把手牵……\雨过天晴柳似烟\为君五赋鹧鸪天\举杯未饮人先醉\落笔难成心早寒\吹短笛 赏清泉\漏更声声孤枕眠”。

《为君弹响断弦琴》:“曲弹第四声\月明星稀夜已深\梦中难寻旧时情\伤心文字 伤心词句\字字血凝成\曲弹第五声\丝丝白发鬓边生\低头回顾梦难成\利碌功名 得失浮沉\一切皆是空……”

(待续)

(0)

相关推荐

  • 夏文成:浅谈山水画的画中有诗

    浅谈山水画的画中有诗 图文/夏文成 苏东坡曾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东坡这一评价精辟地概括出了王维山水画的特点,也道出了山 ...

  • 第1129期 || 张妥诗歌:迎春花开了/轩诚清读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小菲赏析: 妥叔的一首迎春花开了,让我嗅到了春天的清新气息,满眼是鹅黄色的绿芽,淡绿色的小草,粉红色的桃花,雪 ...

  • 浅谈现代诗歌的写作

           发布于2017-12-25 09:57点击:593 评论:2作者:友谊之花 谈到现代诗歌写作的技巧,大家心底有点害怕,总觉它是个摸不透的东西.景物形象(或意象):什么是诗歌中景物形象,按 ...

  • 浅谈诗歌(十)

    浅谈诗歌(十) 文/杨金堂 十.结束语 关于写诗,我们说了很多,那么究竟什么是现代诗呢?我认为:现代诗要求诗人以饱满激情的想象创作出赋予典型化的意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不讲究格律平仄,诗的分段建 ...

  • 早期开元通宝版别系列浅谈《三》开元暴蓝

    在收藏各种各样的钱币中,钱币的品相,钱币的颜色,钱币的材质,钱币的包浆好坏程度,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它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 当然,开元通宝暴蓝钱币也不例外. 随着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 ...

  • 不只有糖!水果如何影响肠道菌?浅谈第三种益生元:多酚

    多酚包括儿茶素.绿原酸.异黄酮.花青素.姜黄素等:多酚在各种水果中尤其丰富,也存在于蔬菜.豆类.香料和茶叶中.深色水果.绿茶.咖啡.香料.葡萄酒.苹果.黑莓.蓝莓.菜花.樱桃番茄等都是多酚的主要来源. ...

  •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浅谈秦朝三征百越及其影响

    前言 贾谊所著<过秦论>中曾这样记载:"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这一段描述,讲述的就是秦朝在公元前214年,在名将任嚣和赵佗等人的率领下,对百越之地发起的战争. ...

  • 初中数学——浅谈一线三等角问题(觉得有用...

    (觉得有用就拿走) 1.直角形(同侧型,异侧型.母子型) 2.锐角形(同侧型,异侧型.母子型) 3.钝角形(同侧型,异侧型.母子型) 四种类型:三角齐见.隐藏局部.矩形大法.线角齐藏

  • 浅谈诗歌(九)

    浅谈诗歌(九) 文/杨金堂 九.抒情与抒怀(4) 唯美的诗,美大致可分为自然美.文化美和人生美, 自然美的讴歌,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的陶醉和向往,而对自然的陶醉和向往,来自于我们对自然造物的惊讶.大自然无 ...

  • 浅谈诗歌(八)

    浅谈诗歌(八) 文/杨金堂 八.抒怀与抒情(3) 山水与文明,这是一种写作的体裁.这里所指的"山水"并非泛指,比方我们出游时随处看一座山或一条河,心里所启发出的感觉和诗意.我们诺大 ...

  • 浅谈诗歌的语言/樊子

    浅谈诗歌的语言 作者:樊子 毋庸置疑,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在诗歌作品中,语言绝对不是随意的.杂乱的或者零碎的堆积.现代汉语诗歌受到一定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多诗人语言能力的局限性和随意性,"吟 ...

  • 浅谈理财三

    (每天学习多一点,长期来看你会越来越懂理财) 和大家继续聊一聊投资理财最永恒的理论,这个理论你一定知道,但是你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知道了它的某一个片段,今天作为一课吧,和大家彻底的聊一聊. 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