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旧事——消失的东庙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家在位于墨水河畔的磨市村。
磨市村,地处即墨古城外西南方向。关于“磨市”村名的来历,有这样一种说法:早年间,因周边石棚村、大庙山、东城山、马山等村庄出产石磨,常年到该村来卖,逐步将村中庙后至庙西的街道发展成买卖石磨的石器市场,磨市的村名由此而来。
在磨市村以及周边村庄,有点年纪的老人都知道村里原先有一处老建筑——“东庙”。
东庙,因座落在磨市村的村东头,人们习惯上称呼为“东庙”,也有称为“姑姑子庙”的,其正规名称是“普渡庵”。
据《即墨城乡建设志》记载:普渡庵,位于磨市村东部,明末即墨城大姓黄家建,又名“茶棚”。祀菩萨,尼姑主持,1974年拆建为磨市村小学校舍。
即墨文史专家陈海波先生在一篇文章中也曾经提到过磨市村的“普渡庵”,文章说:“普渡庵供奉的慈航道人,是元始天尊座下十二金仙之一,慈航先习道而后入佛。慈航真人也是佛教中所供奉的观音,历史上道、佛二教互相渗透、相互吸收,共同信仰。”
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到东庙玩耍,所以对这个地方十分熟悉。当时的东庙占地广阔,建筑宏伟,香火旺盛。庙里正房大殿有五间,殿堂内有很多泥塑神像,其中有送子观音,又称送子娘娘,还有千手观音等,大殿东西两头有耳房各两间,东西还有厢房各三间,南屋五间,正方形的大院,大门楼朝东,高大气派,内正面有影壁。庙里住有尼姑弄法、弄姐,还有和尚弄海等。
她们常年吃斋念佛、打坐,左手举在胸前,右手敲着木鱼,念念有词的颂着俗人听不懂的经文,她们还常常给一些前来“求子”和“祈福”的人们以“栓住”、“开锁”、“解锁”的精神帮助。农忙季节,也能看到她们在打场晒粮。大灾之年,她们还开仓做粥分给穷人,救苦救难做慈善。
可惜在六十年代庙内的所有神像都被拉倒损坏,东庙被改为“磨市小学”,我曾经就在这里念过书。后来尼姑们相继去世或者出走。到了七八十年代,大殿也被全部拆除,建了平房改为“磨市村幼儿园”,之后又卖给了个体经营户,二0一三年又遇旧村改造,现在已是荡然无存了。
一处建造精美、宏伟气派的庙宇就此烟消云散,片瓦不存。
(图片:网络)
沧海桑田,我们居住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时过境迁,我已不是当初的少年。站在昔日那片熟悉的土地上,看着高楼林立,看着车水马龙,心里是按捺不住的高兴。
在高兴之余,有时候也会生出些许的叹息,主要是对那些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崩瓦解的老建筑——它们是建造精美的艺术品,它们曾经是那个年代人们心灵的寄托,它们承载了几代人美好的记忆!
消失的东庙,挥之不去的遗憾!
作者:江世清,五十年代生人,磨市村人,即墨江氏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