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中文系2021届毕业典礼|本科毕业生代表贾颖月发言

尊敬的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2017级中文系本科毕业生贾颖月。

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代表2021届中文系毕业生发言。欣喜之余,多少还感觉有些不真实。毕业季如约而至,心愿清单上还有许多未完成项,照片墙上总还缺一张合影,微信里还少一句大缪和赵姐的“唠叨”……但是,我们真的要毕业了。

还记得转专业面试时老师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想要来中文系?”这道题当时我回答得并不好,直到今天我依然不能用简短的几句话说清楚答案,又或许这个答案早就在四年的时光里被解答了。

那么,我也想追问大家,你是否思考过在中文系度过的四年时光里你收获了什么?你成长了多少?你又为之付出了什么?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写过繁体字,读过古音,背完了《论语》二十篇,弄清了语言和言语的差异,也思考过什么是“美”……语言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文学则为我们筑起精神的避风港。四年间,翻阅过的文献承载了我们对真善美的渴望、对未知而无限的文学世界的向往;图书馆的闭馆音乐和通宵自习室的灯光见证了我们一起奋战期末考试周的刻苦和努力;中文系绿瓦白墙的小楼里安放着我们的人文情怀。

在这里,书是读不完的,因为求知永无止境。书犹药也,足以疗救愚拙,奈何卷帙浩繁,学术的大厦,楼高百尺,不过还好,有中文系的老师们指引我们如何做到“手可摘星辰”。老师们始终是引导者,从不轻易说出一个不容置喙的标准答案,总要我们自己去多读书、多思考、多质疑。不要怕多走几条弯路,因为这些都是求索知识的过程。吕志峰老师会告诉我们,要重视阅读文献原典,学习传统文化先要“寻根溯源”才能“正本清源”。归青老师会深情地吟诵陶渊明的《饮酒》,让我们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诵中读懂,哪怕人间热闹而喧嚣,心中也要坚守一份宁静致远。刘文瑾老师会用“爱”串联起漫长的外国文学史,教会我们在批判与比较中重新认识,以西方“人文传统”的目光去反观自身文化。黄平老师的当代文学史课让我们反思个人与更广大群众的关系,去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时代”。徐默凡老师课上有趣的表情包和网络流行语印证了生活处处皆语言学,谁说弄潮“冲浪”不能阳春白雪。充满智慧的“汤神”——汤拥华老师总能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将大家凝聚起来,让身边的人都闪闪发光。重新翻开四年的笔记,很想分享里面记录下的每一位老师的教诲,却又受限于时间和语言的贫乏。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师长的言传身教中明白,要保持对学术敬意和对新知的兴趣,用更包容开阔的心态去观察与思考。

如果说知识和学问是力量,那么理想和追求就是方向。华师中文教给了我们做学问的方法,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2020届毕业典礼时,远在新疆的韩蕾老师送给了学长学姐一段寄语,期盼中文学子在未来的人生中,要像胡杨一样,深植心灵之根,报效脚下土地。这段话到现在都让我印象深刻。即将欣然踏入多元的社会,我们终将去面对象牙塔外的复杂现实。有的同学选择踏上工作岗位,有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但请在座的每一位都不要忘记,坐得住书斋的人,也能把文字写在大地上。不屈从于平庸和劳碌,不受限于“有用”的“无用”标准,在修身中与现实对话,唤醒生活的“诗意”。

用生命细心耕种过的青春,经得起岁月的磨砺,历尽千帆再度归来,少年早已长成青年。此时此刻,你我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写下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回望过去,有千言万语,而我可以坦荡地对四年前懵懂而迷茫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一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放眼未来,有万千可能,我们都将开启新的人生旅程,除了“读书万卷”之外,我们还要“行万里路”。

草木盛衰长青,古人霸陵折柳赠别,而师大也在樱桃河畔种下一片紫色的花海为我们送别。还记得2016年入学那年的毕业花便是马鞭草,2021年离开时,我的毕业花也是马鞭草。这是一次机缘巧合的轮回,也是一段有始有终的圆满。很多年后,我们会想起,自己是这一届的中文系毕业生,一如马鞭草的花语:正义、纯真、期待。不盲从、不畏惧、不彷徨,保持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人格阔步行走于广袤天地间,胸怀浩然正气与大道之志,坚守心底的善意与纯真,永葆对世界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6月16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今天,我们毕业了。之后,大家会奔赴四海,“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但无论正当何时,无论身在何方,愿我们都能找到心中的桃花源,咫尺天涯,情谊不散。最后,感谢一路相伴的同窗学友,感谢全力支持我们的家人,感谢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感谢培育我们成人、成才的华师中文。

单薄之语,聊表寸心。谢谢大家!谢谢我们的中文系!再见!

(0)

相关推荐